2006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4-27
  

  • 全选
    |
    台湾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莫海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南亚华文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寓言的性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当中,作为华族历史想象和族性言说方式的文学写作,始终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主要历史变量,也是贯穿近半个世纪以来东南亚华文文学当代转型的基本线索。它是在三种强势话语(东南亚民族政治话语、西方话语和中国话语)于东南亚本土交错搭建而出的网络化语境中进行的,是试图通过主要他者形象的想象、华族与他者关系的建构,从本土化和差异性的两面来达成新的有关族性的当代言说。
  •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东南亚华人文学当中,作家出于对自身华人血统或传统的认同,在创作上都把中国,作为了"乡"的想象,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未来身份的探望与期望。但同时由于土生华人、华侨、华人与华裔的身份差异,他们笔下对"乡"的想象亦因此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 袁勇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叙事实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的精神动态,通过历史叙事呈现,我们可以洞察主体意识形态走向。鉴于台湾文学史的特性以及两岸相隔的现实,大陆的台湾文学史写作更突出了距离对视中包含的种种政治文化想象,通过考察历史叙事提供的言说疆域版图,一方面可以探掘这一想象空间的多面维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学科的发展建设。本文选择刘登翰、杨匡汉、黎湘萍以及朱立立等所撰写的几本台湾文学史著作为样本,试析大陆学者台湾文学史理论视野的位移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变动。
  • 辽金元文学研究
  • 薛瑞兆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9-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女真人在创建大金帝国的历程中创建了一代辉煌的文化,金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文献,无不集中体现出通俗实用的特点与富于创新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金代文献典籍却传世稀少,金末之丧乱是一代文献典籍毁灭的重要原因,但是问题不止于此,还存在其它一些复杂的因素,主要有:一、以家藏文稿方式保存,易于损毁,难以流传;二、传统的封建正统意识抑制了金代艺文流传,使之屡遭磨难;三、元明两代窃取金人著述成风。
  • 王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26-2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亡至南宋灭亡(1234-1279)前的蒙元时代,就词曲嬗递过程的文学生态而言,"乐府文学"流衍的含义系指存在着一个"亦词亦曲"的阶段;其次则指在曲体体式形成、确立后,仍复有一个词曲并行而同被目为"乐府文学"的时期。词曲的合流为"乐府"而并行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又因其所属音乐体系并非同一个,这种"并行"、"合流"也必然是阶段性的。元人广义的"乐府"观中是包含着那部分在蒙元特定时期仍然可歌的词体文学的,元人明确区分词曲的自觉意识乃萌生、形成于元代中后期。元人"乐府文学"观的建构的一个基本导向就是严雅俗之辨及其下的尊体意识,元人"乐府观"中的尊体意识最终结出的是"大元乐府"与唐诗、宋词有同等文学史地位的"鼎足论"。
  • 文学研究
  • 曹禧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读者之所以被指认为鲁迅诗学研究的关键词,不仅因为鲁迅是一位读者意识极为鲜明的作家,更因为其鲜明的读者意识与鲁迅诗学的重要问题密切相关,如:"抒写自我"、"为谁写"、"怎样写"等等。这样,它在理论上为我们寻找一种具备足够亲和力的鲁迅诗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 张世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清小说评点理论在重视叙事时间的前提下,把批评眼光落在叙事中的空间意味和空间功能上,关注空间问题,以空间性情景的评论为评点的基础和出发点,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表现的叙事理论。明清小说评点表现在方位性、视觉性、听觉性、嗅觉性、温度性方面的空间性观念,是形成小说评点空间叙事理论的基础。
  • 经济·管理研究
  • 张耀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产品可以成为调整社会净收益决策与私人净收益决策差异的重要政策工具,利用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可以调整企业行为,吸引私人投资者进入市场,从而达到排除新产业形成障碍、推动新产业形成的目的。
  • 王兵, 陈雪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广东1952-2001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的结果发现:广东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这种均衡关系是否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就业结构对广东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也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主要是通过产值结构表现出来。
  • 陈红蕾, 陈秋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理论依据是纳入环境要素的H-O理论,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故高污染产业必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否已成为"污染避难所"?文中分析了我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模型并采用我国1999-2002年的相关数据对该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政策强度对外商FDI的流向影响很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并未出现明显的污染产业转移倾向。
  • 陈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5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20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条件,粤台两地具有进行经济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互补的良好条件,广东也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的省份,台商投资结构演化和粤台产业合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台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台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和台商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进入新世纪,广东应进一步调整对台商投资的产业导向,优化台商投资结构,重点引进台湾大企业投资,努力提高广东本地企业对台资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 左正, 范海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6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泛珠三角9省区整体的产业结构水平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但各省区之间差异很大。以聚类分析法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从地理区位出发,以空间与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划分为三大经济圈层,以核心圈层带动周边省区发展,能更好地发挥"地缘经济"作用,有利于开展区域产业的合作。
  • 吴坚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企业合并涉税问题,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出台了若干政策性的文件,但这些相关文件行文表述过于专业化,存在令人费解之处;同时这些相关文件也未能完全涵盖企业合并过程中涉税问题和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在现有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企业合并涉税问题和会计处理进行分析探讨,以利于现实经济中能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 淳于淼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权力从属于民主宪政的制度安排,立法、行政、司法的分权制衡机制能够有效地控制行政权力并减少行政权力的异化,从而达到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立宪目的。行政权力的起源及其本质说明公共行政伦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宪政民主的制度安排;公共行政伦理的建设应本着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学逻辑,主要采取法制化的有效途径。
  • 范洪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亚区域一体化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区域的多样性及其带来的高交易成本,如何克服这一阻力是东亚国家在金融危机后走向区域整合的关键,非正式一体化是东亚化解这一障碍的现实途径。区域生产网络、华人商业网络和次区域经济圈三种非正式一体化方式及其各自的演进降低了东亚整合的交易费用,并使东亚走上正式的一体化合作成为可能。
  • 诉讼法研究
  • 梁玉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听证事实主义强调法院的裁判要以法庭听证的事实为依据,强调审判的直接性和亲历性,因而被广泛认同。但是,听证事实主义在当代,既有制度环境上的局限,也有来自生物智能的挑战。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修改时应当认识并注意克服这些局限性。
  • 闫庆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和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是两国诉讼外调解制度中的典型代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民调解制度在性质上属于民间ADR的一种;而民事调停制度附属于法院,是一种具有广义上的司法性质的纠纷解决方式。此外,两种制度在调解组织的性质和权限、可调解的纠纷范围、调解中的强制性因素以及调解程序与司法权的关系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日本民事调停制度中司法权的有效利用可为我国诉讼外调解制度的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 郭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海事强制令制度中关于海事强制令的实施条件和执行措施的规定存在一些缺陷,在完善该制度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海事强制令的实施不应以被请求人违法或违约为条件,而主要考虑申请人是否有一定的胜诉可能并能够提供适当的担保,以及被申请人能够提供的反担保。对于海事强制令的执行,应从禁止被申请人变更系争物现状、命令或禁止被申请人为一定行为、禁止被申请人设定、移转或变更船舶上的权利等三个方面考虑。
  • 民商法研究
  • 宁红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99-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论上对赠与人撤销权制度的认识存在着极大的分歧。赠与人的撤销权为民法撤销权体系中的特例之一,它实际上应被称为"撤回权",并具有后悔权的意义,在性质上更类似于解除权。赠与人的任意撤回权与赠与合同的诺成性攸关,是旨在弥补赠与被立法确认为诺成合同后对赠与人要求过苛的弊端而设计的救济性手段。任意撤回权的行使虽为法定,但赠与人亦应赔偿受赠人因此所遭受的信赖利益损失,且其责任基础不是一般所认为的缔约过失责任而应是违约责任。
  • 王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06-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位继承人继承被代位人的应继份已成共识,但采用什么规则来确定多个代位继承人的应继份,是我国继承立法和理论研究中的一大空缺。目前加拿大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规则是:按家系代位继承、美国式混合代位继承、按人数代位继承,以及各亲等中按人数代位继承。相比之下,各亲等中按人数代位继承制度较为科学合理,我国应引入该制度来完善《继承法》。
  • 粤语研究
  • 彭小川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12-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话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关系是前者影响后者调值的改变,而非前者趋同于后者。因此,广州话中真正负载疑问功能,能称得上疑问语气助词的只有6个;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调除了高升调外,还有一个低平语调,前者主要表达诧异、疑惑的语气,后者负载着表示求证的疑问信息。本文还对广州话是非问句系统的功能类别作了分析,并与普通话是非问句系统作了比较。
  • 陈晓锦, 林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3种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动态助词"过"是动词"过"语法化的结果。
  • 伍巍, 王媛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广州粤语音系舌根音声母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将其分为k、k‘与kw、k‘w两套;近年也有些著作将其归并为k、k‘一套。本篇论文拟对广州粤语kw、k‘w声母的发音特点及其实质作认真的分析,并以音位学理论为指导,说明目前在广州音系kw、k‘w声母的认识与解释上所存在的某些问题。
  • 历史研究
  • 范立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27-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理学金华学派、湖湘学派、闽学与心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吕祖谦、张栻、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学术创见及其活动都是在乾淳之际完成或开始的。相对宽松的学术与思想环境是乾道、淳熙之时理学获得重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具备着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流派双重本质的理学在经历"元祐党禁"与"绍兴学禁"后的一次再生。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儒家学派,理学得以从学术思想层面发挥和阐扬儒家义理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客观上为最后获得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陆勇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34-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徐善、季式祖、张晋、戴全德等四位清代曲家的生平事迹,在相关的一些工具书中,或记载缺失,或略见讹误。本文依据从各类文献中爬梳得来的史料,对他们的字号、里籍、家世、仕历、著作、交游等逐一作了考述。
  • 陈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4): 140-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税厘并征是晚清鸦片税征管制度的一次重要改良。总税务司赫德为扩大海关权限,积极促成海关介入洋药厘金的征收,并不惜牺牲中国领土主权,换取税厘并征在港、澳地区的施行,进而又借土药税厘并征企图插手中国内地税政。鸦片税政改良,虽有助于清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巩固,但同时也奠定了海关在清财政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确保了英国在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