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06-27
  

  • 全选
    |
    百年校庆·暨南校史
  • 纪宗安, 孟宪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朱杰勤先生是中外关系史学界著名的专家之一,在其近60年的笔耕墨润中,朱先生在中西交通、中外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华侨华人和东南亚史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朱先生对中外关系史学科的贡献更在于其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
  • 张永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暨南大学一直努力想从"孤岛"迁往更为安全的大后方办学,但屡屡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所拒。当局虽有借高校内迁之际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以促进西部开发的考虑,但暨大并不在计划之列,相反,暨大奉令长期留驻"孤岛",与日伪作斗争,作为虚悬的政治象征,以向海外华侨社会昭示中国坚持抗战的坚定决心。由是,暨大内迁之事一误再误,学术教学遭受严重损失,华侨高等教育功能几近丧失。
  • 张绍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17年11月,在黄炎培等人的大力呼吁和倡导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复办暨南学堂,并令黄炎培具体负责筹办工作。身为筹办员和校董的黄炎培为国立暨南学校规复初期的发展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在学科建设方面,首设商科,这既适应了南洋华侨的实际需要,又为暨南学校商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王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以爱国爱书、开放、藏为所用、实用的藏书思想为引导,在其任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对图书馆文献收集购置、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管理举措,提高了图书馆文献采访专业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增强了图书馆服务师生的功能,对暨南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CEPA研究
  • 杨丽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EPA协议的建立,为两地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开通了"直通车"。CEPA不同于目前WTO框架下的其他经济一体化形式,它是一个主权国家下的两个WTO平等成员之间的贸易安排。CEPA协议群是CEPA运作的法律依据,内地和香港的法律是CEPA运作的法律补充。目前,CEPA在运作进程中还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如在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欠缺、未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纳入其中、缺乏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等,这些都需要加以完善。
  • 陈立虎, 赵艳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2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EPA是我国融入区域经济经济一体化的一项举措,其一大缺陷在于根本不存在一个正式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为CEPA在未来的顺畅运行带来了隐患。而世界范围内RTA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是以法律方法解决争端,我国对外已签署的两个RTA-CAFTA及中智FTA基本上建立起了法律导向的争端解决机制,为构建CEPA的争端解决规则提供了范本。CEPA应向CAFTA借鉴,构建仲裁模式的争端解决规则。
  • 金融法研究
  • 黎四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金融业对外的招商引资所产生的中外资本一体共生的局面并非我们所渴求的金融改革,因为金融业事关我国家安全的本性决定了在一个国家内某些资源是不能出让的。我国对这种行为持许可态度的法律规则不仅显示出了一种对民族资本的自贱心态,而且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法律价值泛化。虽然法律文明无疆域,但是法律的价值却是有边界的。中国法律价值的研究不仅应定向于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且更应将维系我民族国家安全作为传统法价值的前提。
  • 李健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确界定存款行为的法律性质,无论是对于存款关系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确定,还是对于信贷资金的正常高效运转,都是具有前提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对于存款行为到底属于何种法律性质的行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明显的分野。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均未明确存款行为的法律性质,并因此导致了实践中的一系列矛盾。正确认识存款行为法律性质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作为存款合同标的物的货币资金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决定的货币所有权的特殊性。据此,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存款行为导致存款所有权的即刻转移;第二,存款合同不是所谓的"混合合同";第三,存款行为是一种消费寄托。
  • 杨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新修订的《证券法》对内幕交易损害赔偿额的确定未作规定。由于立法政策、利益冲突平衡、法律体系等诸多原因,各国内幕交易损害的确定方法相差较大。我们应借鉴各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其进行完善。
  • 经济·管理研究
  • 郝英奇, 刘金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力机制理论是从机制的视角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使得组织自动运行、"无为而治",这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新兴交叉学科都是热点问题。经济学中关于激励机制的研究,逻辑严谨但假设太多,不够实用;管理学中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符合人性,但没有深入到机制层面;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各异,未成体系。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及我国改革的需要,亟待探索新的理论体系。
  • 苏启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资本规模将广东创业投资发展划分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并结合创业投资政府支持政策的三种方法,财政出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设计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政策组合,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郑建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6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项目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体系。而项目的生态经济评价过去在我国未系统研究过,尚缺乏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生态经济评价体系。这对于我国投资项目运作中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极为不利的,科学设置投资项目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适宜的度量方法加以测度就显得日益迫切。这套指标体系应分层设置(包括: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4个等级),并采用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予以测度,从而为投资项目生态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进我国投资项目运作中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刘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缘优势正在减弱,外向型经济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束缚,广东需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随着创业活动水平的提高,中小企业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广东已经具备构建创业型经济形态的基本条件,这不仅符合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集群化趋势,也符合经济增长的动力原理。
  • 文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快速增长,大多数旅游景区面临着激烈竞争下的二次发展问题。旅游景区由于资源、产品特点的限制往往面临着经营困境,目前出现的景区规模化经营新趋势正是突破这一困境的可行选择,对于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实际经营具有现实的推广应用前景。
  • 杨森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出版行业转制,转制后的出版行业税收政策是一项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对此问题从我国出版行业现实状况入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出版业的税收政策、法规,并与WTO法规接轨。
  • 政治学研究
  • 王运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政府组织(NGO)在国际政治、国际经济、法律维权、环境保护、抗御自然灾害及预防疾病传播等诸多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这对开放的中国当然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然而,现代NGO对于中国而言又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课题。所以,作者通过对NGO发展的社会基础的构建,以及对NGO在国际法律地位进行分析,以便能够对中国国内NGO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比较清醒认识。
  • 骆莉, 陈晓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11事件发生后,文化外交再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考虑到文化外交在"反恐"和打造美国国家民主形象中的战略意义,布什大量增加了对文化外交的资源投入。种种迹象显示,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当前及今后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外交战略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布什政府对伊斯兰世界文化外交实践的影响及其局限,以期能对我国的文化外交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作用。
  • 万晓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与选举政治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理论模型:选举型和委任型、以华人或亚裔选票为基础和以非华人或亚裔选票为基础、全国型和地方型、象征型和实在型。以骆家辉和赵小兰两种不同的精英参政模型为例进行的比较分析说明,华人精英无论采取何种模型参与美国政治,只要能成功进入主流社会,对改善华人在美公共政治形象及提高在美华人社会政治地位都十分有益,对华裔新生代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是一个巨大鼓舞。
  • 曾品元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至目前为止,地球上持续呈现并仍将呈现巴尔干化的地区,一为东南欧的巴尔干地区,二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地区。本文通过总结这两个地区出现巴尔干化所具备的条件,历史地、逻辑地分析指出,东南亚不仅曾经巴尔干化过,而且仍将巴尔干化。
  • 文学研究
  • 伍世昭, 陈爱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04-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趋赴。它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感性形式、审美意蕴、批评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其知识话语结构。它对文学审美之维的探求,深化了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但也存在忽视审美意蕴的开掘、以美学的研究代替文学审美特性的把握、理论建构的西化倾向等局限。
  • 方丽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闻一多批判地继承了古代"诗缘情"理论,指出人类的一切情感都是诗歌表现的范围,认为"哀艳"是诗歌情感的基调。他对"情"进行层级分析,指出不包含理性判断的男女之情是诗歌中最高最真的情感。闻一多反对专凭灵感作诗,主张在创作中"节情"。把文学当成神圣的理想和事业用心经营是闻一多"诗缘情"理论的基础。闻一多的"诗缘情"为新诗向诗的回归指出了一条道路,是我国现代诗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论向现代转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 朱桃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国当代著名女小说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元小说《守望灯塔》(2004)袪除了同类小说标榜晦涩的小说理论、文学性减势的通病,而以其故事游戏性和诗性品格成就了一部心灵成长史和原创性的故事理论学说。小说担当着演绎虚构故事和言说故事新技法理论的双重使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回答了何为故事、如何讲故事等重大的诗学问题;由是把在现代化进程中失落的说故事传统召唤回来,从体验故事中洞烛生活的本相、理解生命的真义。一系列元叙事观念展示了小说家批判性的叙事立场,同时为叙事理论增加了富有活力的话语。
  • 龙靖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史编排既要照顾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又要科学,这是它的尴尬所在。以时间为纲可使编排科学,却易流于抽象;以流派为纲可揭示对象的性质,却往往失之精准。此外,史家常把作家作为子项置于编年文学或流派文学等母项下,有时虽然便于读者在总体上把握某些作家,母项却常常不能完全涵盖子项。另外,编排时没有依据统一的标准也常导致结构上的混乱。为克服这些问题,分类时依据的标准要统一,编排时可依据时间与流派统一的标准,而且,在时间或流派的大框架下,应将作品而非作家作为进一步分类的对象。
  • 语言学研究
  • 顾黔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方言中有许多语音变化及语音形式很纷杂,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一来源语音发生了不同的演变,形成新老不同的语音形式。2.不同来源在同一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语音历史层次。3.多种来源或多种层次在同一地区共存,形成竞争和叠置局面。我们在江苏境内江淮官话与吴语的交界地带,常常看到第三种情况,有些口语词显然不是由同一韵类演变而来,有些则反映了不同的语音层次,因此不能进行同源的平面比较,但是可以视为不同来源或不同层次的语音形式在这种过渡地区的竞争和叠置。
  • 杨文全, 程婧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3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之间的语义映射与互动。它在汉语流行词语的词义衍生和词义泛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隐喻认知与当代汉语流行词词义衍生、泛化之间的关联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一是隐喻阶段,二是抽象化阶段,三是泛化阶段。隐喻的运作过程就是对语义或语域的偏离,而对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消除偏离的过程。
  • 段业辉, 张怡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3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并列结构内部构造的松散性给了并列项一定的自由度——可以只保留其中任何一个并列项而不影响句子自足;相反,并列结构内部构造的紧凑性却使各并列项出现粘合现象,只保留其中任何一个并列项就会导致句子不自足。并列结构内部构造的紧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并立式组合,这类组合由于语言习惯、语音和谐等因素的作用,并立项与并立项之间结合得相当紧密,具备凝固性,并列项与并列项之间是粘合的;二是在语义特征、完句功能等因素的制约下,并列短语内部构造的紧凑性也会显现出来,并列项与并列项之间是粘合的、不可分的。
  • 张艳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141-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写译经思想鲜明地贯穿于汉语景教经典对《圣经》的翻译中。这种翻译思想可大致体现为"形"与"壳"和"灵"与"肉"的改写策略。该思想与景教在唐代宗教、政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和翻译主体的文化立场息息相关。景教的改写译经思想与最终的译文效果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只有通过"改写"才能使景教在汉文化语境中获得生存空间;而一味附会于儒、释、道的"改写"最终使景教丧失了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