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27
  

  • 全选
    |
    百年校庆·专稿
  • 胡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闫月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以"以物观物"概括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及其中国美学的风范;二、以"直觉"阐释道家美学,却与康德分道扬镳,倾向于经验主义一派;三、以道家对"自然"自生自律自化的运作反思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困境的出路。叶维廉强调对道家精神的现代回归,期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现代生活的理念,有其理论意义。但我们要进一步反思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道家美学所扮演的角色。
  • 吴奕锜, 陈涵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移民的生存焦虑指的是刚刚抵达居留国不久的新移民,由于生存问题尚未得到稳妥有效的解决而产生的忧虑和焦急的心理反应;"文化焦虑"则指新移民处身于新的主流文化语境中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寻找或者说认同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而茫然的反应。新移民的生存焦虑中,时时夹杂着对未来的美好梦想;而在文化焦虑中,更多的却混和着自己的文化想象,呈现为焦虑与想象的相交织。
  • 卫景宜, 肖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题材、主题、体裁等方面都比以往的作品更为复杂多元。美国华裔作家开始超越族裔写作的界限,趋向更为普世性的思考。李健孙的小说《老虎尾巴》对康拉德《黑暗的心》的戏仿,其目的在于解构原作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并通过上校"拉布朗克"这一人物形象,揭示美国霸权主义行径。小说所表达的,即在不同文化及族群之间平等和谐的多元文化整合观念,正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叙述之一。
  • 古远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华文诗歌一种的香港新诗从20世纪50年代"反共复国"的滥情、呐喊,到60年代迈向内心探索,70年代本土意识确立,再到80年代本土诗意识进一步深化和高扬,后现代主义诗作开始出现,香港成了两岸甚至中西诗脉贯通的桥梁,以及"九七诗"体现的彷徨怀疑情绪,有更多的作者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抒写中国的历史文化,为大时代的变化作见证,说明香港新诗道路越走越宽广,香港诗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比以往更为重大。
  • 经济·管理研究
  • 胡军, 王霄, 钟永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29-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理论综述,从融资策略机制、家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以及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组织演化方面进行了理论的归纳和评述。其中,通过扫描家族企业融资演化和演化金融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为研究我国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动态演化机制建立一个基于亲缘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框架,以寻求在家族文化影响下单个企业层面的融资次序、信贷配给约束与群体层面的融资组织演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提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亲缘选择的演化博弈方式下,在外部信贷配给的不利因素影响下,通过家族和泛家族体系内部的融资行为导致了区域性的非正式甚至正式融资组织的演化发展。
  • 韩兆洲, 安宁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38-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深圳市最低工资、劳动力供给与失业率数据,发现在当前水平上,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当提高不会对失业产生显著影响,不会造成失业大幅增加,政府应当适度加大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将可促进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效应两年后几乎衰减为零,政府应在两年内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
  • 金融研究
  • 刘东辉, 黄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4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投资者证券投资决策行为(简称投资者决策行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实验法在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中是适用的,在一些深层次主观动机问题上,甚至是必须的。在对实验法的一般程序和操作内容进行简单阐述后,论文结合实验法的方法论背景、理论基础和中国投资者决策行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实验法应用于中国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时必须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探讨结果,论文简单介绍了实验法应用于中国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的一个例子。
  • 沈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禀承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适应效率更为重要"的思想,通过形成综合指标体系与融合非线性算法,建立了金融适应效率的综合评价模型。中国金融适应效率(1990~200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适应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改革滞后与金融制度缺失,因此,效率导向型的中国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 电子商务法研究
  • 何其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5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的达成,弥补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于电子订约所存在的不足。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电子商务示范法》相比较,新公约在当事人所在地的确定、电子签字、电子通信的发出和收到时间、电子错误等许多方面都有创新之处。另外,公约制定了一些条款,旨在消除现行国际文书下存在的某些妨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障碍。中国在消除了现行法律与新公约的差异后,可以考虑签署和加入该公约。
  • 李莉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风险不仅牵动着大额电子资金划拨系统运营者和系统成员的利益,更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安全与金融竞争力。就降低系统风险而言,资金划拨系统规则发挥着主导作用,立法应承认并鼓励系统规则的制度创新。我国大额电子资金划拨立法应该借鉴美国《统一商法典》第4A编和《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做法,明确系统规则的法律地位。
  • 李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7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议管辖依当事人自治为基础,将管辖权的确定权交由当事人来完成,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确立管辖权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在互联网案件中,面对互联网的无边界性所带来的传统属地和属人管辖规则难以确定的情况,协议管辖尽显其在互联网案件中管辖权确定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的优势。但网络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使得对协议管辖有效性的判断,成为互联网案件协议管辖适用时需要考量的重点。
  • 刑法研究
  • 卢勤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7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刑法修正案(六)》关于金融犯罪的修正中,可以发现我国金融犯罪立法的进步:我国金融犯罪的罪刑设置更加细密化;罪刑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当然,刑法修正中也存在一些新问题,如立法修改过于频繁,修改内容过于庞杂,公布之日即施行等。因此,需要在以后的金融刑事立法中相应地加以完善。
  • 胡学相, 张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实社会中大量出现的恶意逃避债务行为表明仅靠民事救济和道德说教来抑止逃债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刑事立法设立专门的"恶意逃避债务罪"来打击这些"逃债人",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恶意逃避债务的恶劣行径。从犯罪构成来看,恶意逃避债务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其客观方面表现为债务人有履行债务的能力,但履行期限满后,采取转移、隐匿财产或其他阻碍方式,逃避债权人债务,数额较大的行为;该罪的主体有自然人和单位两类;其主观方面是具有恶意不归还债务的目的。从刑事责任来看,对恶意逃避债务的犯罪人应主要进行经济别裁,大敢适用罚金刑和缓刑。
  • 贾学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关于非犯罪化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立足于我国的刑事法制度,非犯罪化是指立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通过立法或者司法活动,将一直以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不作为犯罪规定或者处理的制度或过程。非犯罪化可分为法律上的非犯罪化和事实上的非犯罪化。法律上的非犯罪化又分为合法化、行政违法化、民事违法化和国家态度中立四种情况;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又可分为追诉上的非犯罪化和审判上的非犯罪化。非犯罪化是与非刑罚化、非刑事化有所区别的概念。
  • 语言学研究
  • 周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语块可分为三类:词语常见组合搭配,习用短语和句子结构的连接成分。语块在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价值,它有助于产出规范和习惯的汉语表达,形成汉语语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助于克服中介语及词汇搭配错误,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语用水平。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培养语块意识入手,将语块训练法贯穿于语法、口语、书面语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率。
  • 张金桥, 吴晓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初上年级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过程和初上、中上、高上等三个年级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的年级差异作纵向与横向的考察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阶段,初学者的声调、韵母、声母意识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属于整体发展;第二阶段出现声母分化,声调和韵母意识发展同步;第三阶段声调和韵母分开,其反应成绩依次表现为声调优于韵母,韵母优于声母。音素的发展优于音位;音位意识发展最迟。
  • 王彦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训诂学史指训诂学术的历史。训诂学术是指释读古代文献语言的学问。古文献是就释读者角度而言,要防止训诂范围扩大化。训诂学术起源于春秋。自先秦以迄近现代,训诂学史大致经历了8个时期,即:春秋时期——训诂学之萌芽时期;战国时期——训诂学之形成时期;两汉时期——训诂学之兴盛时期;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学之发展时期;两宋时期——训诂学之变革时期;元明时期——训诂学之衰落时期;清代——训诂学之鼎盛时期;近现代——新训诂学之建立时期。
  • 曾建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14-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言论成为争夺的一个焦点,报纸言论数量的激增导致质量下滑,出现了言论快餐化、平庸化、模式化的不良倾向,作为报纸核心产品之一的言论,其质量优劣与报纸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讲求独特性和独创性的独家言论,具有视角新颖、思想深刻、风格独特等特点,它能够卓有成效地反映和引导舆论,为报纸赢得社会声誉,使其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随之增强,在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能为报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 谭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22-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起步阶段。笔者针对周鸿铎教授的观点"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认为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与进路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讨论一个研究对象必须把它置于恰当的学科话语框架内才有意义。研究指出:传媒产业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应是传媒经济研究的两个主要范式,而选择媒介产品作为研究起点是最佳的进路。
  • 历史研究
  • 张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28-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光六年至道光十二年期间的两广总督李鸿宾在中英关系中有两个负面记载:一、《清史稿》记述李鸿宾接受英商贿赂滥坏行商制度一事,二、《道光夷艘征抚记》等史书中提到的道光六年李鸿宾设立水师巡船导致鸦片入口数量激增一事。史料考证表明,《清史稿》对李鸿宾接受英商贿赂的记载存在与史实不符和概念错乱之处,值得怀疑;而李鸿宾所设的水师巡船固然腐败,却不是导致鸦片入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层累地加重了李鸿宾的罪名,夸大了他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 乔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36-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个性、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诗人。形成其"个性"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和途径,是深刻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疏离"政治"、超越"社会"及对现实人生的成功安顿。认可陶渊明"个性"和"自我实现"价值的关键,是尊重与在政治上"建功立业"无涉的个体价值。
  • 朱应平, 徐继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1): 143-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永坤教授《法理学》一书中的几个核心命题是:法本质论中的"理想命题",法价值论中的"平等命题",法社会论中的"主体际关系命题"和法(学)方法论中的"责任担当命题"。这几个命题是世界法哲学或法理学关注的核心命题,对这几个命题的澄清也可以看作是对邓正来先生提出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在法理学层面的某种回应。我们和周永坤教授的《法理学》分享一种共同的学术立场,即理想和价值是法律的本体要素,追寻理想目标,担当价值责任,是法理学题中应有的本原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