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2-27
  

  • 全选
    |
    《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专题
  • 张新宝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主要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建立起来的。作者通过对各个时期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进行解读,梳理了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脉络,总结了相关的法治建设经验。此外,作者还对侵权责任法学者建议稿和官方草案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条文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改侵权责任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的具体建议。
  • 张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独制定的侵权责任法仍然是未来民法典债篇的组成部分,这是债法结构原则的要求,也是侵权法和债法的历史联系;民法通则中的民事责任具有多元意义,侵权法的制定应该锁定损害赔偿责任,同时还应当完善补充性的请求权,尤其要关注停止侵害请求权,其本质上是不作为请求权;民法通则中对于侵权法保护法益的列举虽不尽完美,但仍有其价值,不尽之处,需要通过一般侵权行为的类型化,分工合作以为弥补。唯有如此,侵权法才能在救济受害人的同时,切实保障加害人的自由。
  • 李建华, 曹险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殊侵权行为,以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为指导,以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变化而异于一般侵权行为。作为涵盖侵权责任法分则重点内容的范畴,具有检验与评判侵权责任法结构体例设计的能力。侵权责任法应以侵权责任成立与侵权责任承担的逻辑而展开。
  • 麻昌华, 宋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3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伤害致死的案件中,受害人有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损害有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直接受害人的损害可分为身体丧失的损害和生命丧失的损害,生命丧失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损害。有损害就应有赔偿,死亡赔偿金是对生命丧失损害进行的赔偿,它与伤害致死的精神损害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是各自独立的赔偿项目,在侵权责任法的立法中应将它们并行规定,而不是相互排斥。
  • 张民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4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应当就其过失行为引起的损害对遭受损害的中小学生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即便导致中小学生遭受损害的侵权行为是由中小学生、中小学校教职员工以外的社会公众进入中小学校实施的,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也应当对遭受损害的中小学生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只要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在保护其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方面存在过失;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承担的此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不得在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同实施侵权行为的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分配并因此让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承担所谓的补充责任。
  •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学术思想研究专题
  • 刘新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詹伯慧先生方言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提出了方言研究的四大关系;(二)提出了方言分区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格局;(三)强调方言研究应指导社会语言生活。
  • 曾昭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宁是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她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传统语言学的继承与创新;二是重视语言实证研究,并在科学实践中完善理论与方法;三是强调传统语言学理论建设,以及学术研究的体系化和科学化;四是传统语言学学术研究实现普及、提高与应用三结合;五是强调传统语言学术研究的"为实"精神与学风建设。
  • 张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宏开在长期的民族语言调查和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和学术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一、强调民族语言田野调查的持续性;二、重视汉藏语历史比较,完善了藏缅语分类思想,首倡并论证了羌语支的独立;三、提出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存"与"保护"的观点;四、重视民族古文字和古文献的抢救和整理;五、把少数民族语文普查作为语言国情调查体系基础。他在民族语言学若干领域提出了开创性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模式。
  • 杨文全, 张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8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伍铁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模糊语言学、比较词源学的开创者。在语言学界较早举起学术批评大旗,围绕"学术"和"学风"这两个影响学术发展的要害问题,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伪科学和不正之风进行了大胆揭露与批评。其学术批评活动,对净化语言文字学学术环境,维护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促进语言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 国际法研究
  • 张庆麟, 马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宪章条约》是一个在加强国际社会能源领域合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多边协议。可持续发展是该条约的目标之一。该条约的投资规则着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有着潜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吸引更多国家的加入,该条约应该进一步增进其透明度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待遇。
  • 钟立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97-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在世贸组织TRIPS协议生效之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变化从总体上看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本已获得的差别与优惠待遇,这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国际社会应重视此一现象,促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朝理性方面发展。
  • 金融法研究
  • 汪鑫, 杨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05-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服务提供者同时服务于多个不同利益且满足一个利益可能牺牲另一个利益时,即产生利益冲突。有效规制利益冲突是维持公平、有序、高效的金融市场的核心,其主要对象应是知识与技能受客户依赖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如受托人、代理人、投资顾问等。在许多国家,对利益冲突的规制已由以回避为中心转为以管理为中心。目前,我国立法机关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日益重视规制金融服务中的利益冲突,但完善的利益冲突规制体系尚未形成。
  • 杨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1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QDⅡ制度是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容许本地投资者进行境外投资的一种制度。但是QDⅡ制度隐藏着金融风险,因此要加强监管。QDⅡ监管的内容主要有投资者的资格认定、进出资金的监控、投资品种和投资比例等问题。我国QDⅡ监管制度存在缺陷:其一,我国的QDⅡ监管模式存在缺陷;其二,我国QDⅡ法律体系存在缺陷;其三,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因此,我国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我国QDⅡ监管制度:首先完善我国QDⅡ的法律体系;其次改变我国的监管理念,完善我国监管模式;最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宪法研究
  • 朱福惠, 李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住房权是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通过考察住房权的宪法和法律规定,对住房权的含义进行了一般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住房权的宪法和法律保障机制进行阐释。住房权的保障主要依赖积极的国家财政政策以及政府改善民生的政治合法性理念,而这正是宪法保障公民社会权实现的重要途径。
  • 戴激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2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有效的中央地方争议解决机制,对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至为关键。如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争议,在增强中央权威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宪政难题。利用我国现有宪法制度资源,在政协制度中创设协商机制,建立中央地方争议协调委员会作为处理中央地方矛盾的专门机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地方争议解决制度化方案的有益尝试,也是充分发挥政协的协商团结功能,实现中央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应有之义。
  • 王子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32-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泰国1997年宪法之所以被称为"人民宪法",固然由于该宪法制定过程中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以及内容规定上的某些人民倾向,但主要的也许还在于修辞的需要;该宪法最后能被通过,固然由于其某种程度的正当性,但主要的还是形势使然。
  • 朱孔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38-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选举制度与"香港基本法"所设计的高度自治地方及其政府体制的运行密切相关,即应受到"基本法"相关原理原则的拘束。香港政制发展中的争议涉及中央与特区关系问题,立法会、行政机关、民意、政党之间的复杂关系形成了香港选举制度和政制发展的背景,其最终布局必然体现出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同时对国家的发展作出新贡献。在迈向"双普选"的过程中,探访民意成为政治民主的必要元素,落实共识政治,以彰显香港对于国家所承担的责任。
  • 经济与管理
  • 王玻, 李从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46-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综合经济规模评价方面,主成分分析和各种聚类分析两类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性。运用R软件进行数值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匹配性较强;通过对各种聚类分析方法的结果比较得出,动态聚类法在分析评价地区经济规模方面比谱系聚类法具有更加优越的性能。
  • 武艳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52-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银行产权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收益最大化是其制度变迁中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政府追求的目标函数具有动态优化的特征,最大化的实现取决于租金收益与税收收益的最优组合。由于中央政府追求目标的多元化、地方政府利益以及政治银行家的个人效用等原因,国有银行制度变迁具有滞后性的特征。国有银行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政府与政治银行家的利益达成一致,以及外部环境的建设。
  • 鄢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5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经济高增长速度过程也是我国劳动力快速成长过程;制度创新、劳动力合理流动与配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调整都是我国劳动力成长的影响因素,其中劳动力迁移投资、制度创新是我国劳动力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劳动力质量提升,但用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指标代表人力资本存在很大缺陷。
  • 徐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64-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往往以多种角色介入到经济生活中,规划、调控、引导各种产业的发展,在体育休闲产业中也不例外。我国体育休闲产业正处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角色仍存在错位或者缺位,有必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调整政府作为治理者、协调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哈迎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68-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对知识分子的"宗教气"和教士人格予以高度重视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认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绪并不比民众更少,尤其是在独断地相信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群体掌握了超绝的客观真理、缺少对宗教的或准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警惕等方面,值得总结的教训很多。周作人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宗教气"的批判,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周作人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思考和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 苏桂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75-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初,中国学术面临新的建设格局。胡适融合中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对中国现代学术建设作出示范,他的探索过程和成果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学术走向,是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选择的一个范例。
  • 宋剑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80-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林海雪原》是一部以战争题材为叙事内容的"红色经典",作者通过描写少剑波和小分队在剿匪过程中的"神性"智慧和"超能力",夸张性地表现了"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进而深刻反映了作者崇高而神圣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
  • 杨红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8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文学史中,汪曾祺发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及其审美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人和谐、欢悦的生存的图景,从而迥异于主流小说的风格。汪曾祺温暖而独特的小说,既是中国20世纪历史变迁的产物,也是他从个体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产物,是知识分子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的产物。
  • 文学与文化
  • 周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在伊比利亚半岛将近8个世纪的存在,为西班牙注入了浓重的东方色彩。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奠定了西班牙文学的多元与繁复,并于16、17世纪形成了"黄金世纪",从而对欧洲乃至拉丁美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王琼, 王心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19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译者的翻译心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简而言之,它可表述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先理解,后表达。文学翻译有着高度的再创作属性,由于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符号组合规则及文化涵义,所以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对等是必然存在的。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在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可能会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和文化上的"缺无"(lack)。本文认为:1)从微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建立在"渴望"弥补语言文化上的"缺无",而导致了"再创作"。这种翻译再创作空间的大小取决于译者的个人整体的知识结构和驾驭语言的能力。2)从宏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由外在的客观环境的不足和主观情感的双重因素造成的。
  • 於贤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04-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间文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但在前两批的申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申报工作的重心未能放到文学作品本身。因此,深入把握民间文学的文学属性,从文学作品的承续、流播和再创造的角度出发,确定具体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有效克服多方争抢、历史考证与文学创作混淆以及重申报轻保护等弊病的关键。同时,通过建立社会调查制度、专家评估制度和预备期制度,以提高申报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历史研究
  • 王元林, 褚福楼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09-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清国家通过敕建庙宇、颁发匾额、赐予封号等形式祭祀金龙四大王,渗透着皇权至上的等级观念。祭祀中官方祈神"捍御河患、通济漕运"的心理诉求表现强烈,河工现场官民在应激和紧张心理支配下共同缔造的显圣事件成为国家祭祀的直接动因。国家祭祀推动了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地域扩展,造成了此信仰传播的南北差异,也使大运河、黄河下游地域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并播及数省。
  • 尤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15-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政权更迭频繁、多元文化交汇的背景之下,华北北部民间社会的佛顶尊胜信仰保持了很强的延续性;此信仰在辽中后期也影响到契丹贵族;辽代密教的渊源除了唐密,还包括杂密和直接来自印度的因素。辽中后期,汉族民众也为契丹统治者建造经幢祈福。这些都是中古时期不同文化交融互动和族群关系演进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 陈占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24-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库总目·集部》收录了50余种僧人著作,从这些著作被著录、或存目的情况可寻绎出馆臣所秉持的标准,自有关等文字则可窥见馆臣的僧人文学观。
  • 国际关系研究
  • 何志龙, 靳友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31-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列维时期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经历了磨合确立、繁荣发展和盛极而竭三个阶段;共同应对苏联威胁和激进阿拉伯国家挑战的地缘政治因素为两国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军事和经济及安全合作推动了两国关系全面发展,以美特殊关系和伊美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伊以关系;与此同时,伊朗国内宗教保守势力和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也制约了伊以关系向外交上公开承认的方向发展。
  • 周聿峨, 余彬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36-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南亚华人的地域认同,是华人研究的课题之一。按照其历史形态的演化过程,可以从心理地理空间认同、政治地理空间认同和跨国社会地理空间认同这个三重性维度进行考察。
  • 暨南新书架
  • 李伯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4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