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8-07-15
  

  • 全选
    |
    经济·管理
  • 范寒冰, 徐承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作为缓解市场失灵与外部性的手段,期望能实现市场有效竞争并达到预期的创新绩效。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是否促进了企业实质性创新,并运用一手的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数据,对不同维度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企业的大规模补贴,总体上对企业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但其存在异质性差异,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区域的企业在实质性创新中显得较为不足。因此,本文提出政府应当调整补贴对象,不断完善政府补贴的公平机制和市场化机制,为促进企业创新创造条件。
  • 贺建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1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农” 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及时、准确和全面地获取有关“三农”问题的统计数据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农民工迁移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仅依靠传统方法编制单一完全覆盖的抽样框已无法解决农业与农村抽样实践中调查目标频繁变动的难题。基于多重抽样框方法进行抽样实践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在构建多重抽样框的前提下,按照抽样末端对“户”和对“地”抽样两种情形分别给出基于多重抽样框的多阶段抽样设计方案;并依照π估计量的形式,给出了总体总值的估计量、估计量方差以及方差估计量;最终形成了一套基于多重抽样框的我国“三农”抽样调查体系。
  • 郑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2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揭示房地产市场、信用市场和真实经济之间存在互动加速机制。在内生化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将信用风险纳入经济周期模型一般分析框架,通过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信用风险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与传统模型相比,信用风险的加入使周期波动的程度显著加强,信用风险对周期波动具有放大效应。相较于TFP冲击,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更多受到房价冲击影响。本文模型能更好拟合实际数据,反映真实经济更大波动性和持续性特征。
  • 法学
  • 雷小政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3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死刑案件中,涉及法定程序及其证据运用的程序性说理总体上呈现“风平浪静”的状况,但一旦出现错案,蜂拥而至的程序性违法争议立马将原先的裁判文书推至“风口浪尖”,不时掀起“惊涛骇浪”。强化死刑案件裁判文书中的程序性说理,需要厘清实践中“死刑权威神秘论”、“疑难心证保密论”、“程序瑕疵忽略论”等争议问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有必要先行全面公开不核准死刑裁判文书,明确程序性说理为裁判文书说理必需要件,完善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查阅与说理,吸纳“五理”说理方法促进程序正义与伦理观念的积极融合。
  • 靳文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5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占有改定由于欠缺物权变动的外在表象,第三人无从知晓和判断物权变动状况,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需要在法律上对其法律效力进行明确限制。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不同立法例国家有关占有改定法律效力的相关规则进行考证和分析后提出,由于占有改定不具备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效力,使得占有改定在法律效力上与其他观念交付方式产生了根本区别。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权法》第二章第二节和《最高法院关于适用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8条的有关规定,对占有改定法律制度在我国将来《民法典》中的完善提出了如下立法建议:在将来的法律规定中区分占有改定的对内效力和对外效力;明确限制占有改定对外效力;将占有改定的适用范围在占有制度的“间接占有”中进行明确规定。
  • 王燃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6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作为司法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前,作为司法信息化的核心,大数据司法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路径,而诉讼制度改革则为大数据司法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原理层面,大数据量化、大数据画像等思维与诉讼改革的关键点相契合;价值层面,大数据司法有效推进司法效率、司法公正等改革目标的实现;机制层面,大数据同案推送、大数据量刑、大数据统一证据标准等是促进改革的具体路径。同时,大数据的技术特征对自由裁量权、司法透明及罪刑法定等法律原则带来挑战。巧妙运用技术和法律的双重优势,可有效协调技术与法律的冲突,确保诉讼制度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良性发展。
  •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王艳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7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终其一生,张爱玲未曾真正涉足南洋。但南洋意象不时出现在她的文学想象中,参差错落地表现在她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之中,具化为书写中的南洋故事片段、南洋人物群像、南洋风土人情和南洋华侨观念。张爱玲的南洋书写既涉及南洋宗教,又关乎南洋艺术;不仅有南洋风情,亦有南洋文化;还对南洋华侨群体有冷静的凝视和剖析,构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众不同的南洋想象,形成独特的南洋书写风格,并对当代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创作形成某种影响之焦虑。
  • 潘水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9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余光中是中国新文学精神新质建构的引路者与中国新文艺质素生发的探寻者。他关于“西化”与“现代化”概念特质的自觉界定及其理论外射的时代价值和内含智慧,在当下应有所肯定。然而,当前文坛学界对余光中兼具中西思想影响的新诗诸说的主题导向、意念引领及空间辐射,尚且缺乏应有的深度发现、关注及探究。应从余光中较具深意的新诗理论脉理入手,厘清并道破现代新诗创作世界的余光中与中国新文学精神生发所呈现的内在的学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余光中独特思维的新诗理论,揭示其精辟阐释历史文化意识流失的完整语脉。从余光中三大视野层面进行论辩:一、“如何把传统的东西都点成现代”;二、中国之“西化”与“现代化”;三、“一切艺术皆贵乎独创”。希望透过此分述,借此明确余光中在其现代新诗里频频标示的“古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等由此及彼而遥相呼应的内涵界说问题,无疑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 历史
  • 赵现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10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于四面环绕山海,中间是完整平原的地理环境。在这一地缘形势下,中国古代形成以保有核心平原地带为重心,在稳固内政与边疆开拓之间寻求平衡,尽量以较小代价建立“天下秩序”的“有限扩张主义”。这一疆域模式并不强调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追求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中华亚洲秩序”。中华亚洲秩序典型地体现了前近代的区域国际秩序特征,对于纠正当前民族国家的疆界、民族纠纷,实现区域共同体的联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张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7): 11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877年,中国首个驻外领事馆在新加坡设立。1878年,中国政府向英国提出在其他英国属地设立领事的要求,遭到英方断然拒绝。其时英国外交部对于澳洲、新西兰设领的考虑是,不宜在该地区酝酿出台排华立法之际触碰此一敏感问题。1891年,中国政府再度提议在澳洲等地设立领事,英国政府态度中立,但终因新西兰政府的坚决反对而未果。20世纪初年,在新西兰华侨不断向清政府和新西兰国会请愿的推动下,中国驻新西兰领事馆最终于1908年成功设立。首任领事黄荣良在任两年余,交涉修正排华立法,在各种场合维护华人正面形象,并促成创设中华会馆整合华人社会。黄荣良以其深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种种努力,充分诠释了设领护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