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0-12-20
  

  • 全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题
  • 潮龙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政府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也是动员社会的强劲政治声音。近年来,考虑到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不断增长的跨国性特点,中国政府也跨越国家的疆界,通过民族复兴话语来构建和巩固华侨华人与中国之间共同存在的血缘、历史、文化、命运等纽带,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为发挥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独特作用而奠定情感和思想基础。
  • 高晓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1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整体上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具有一定难度,当下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仍存在割裂、本末倒置、简单化等现象。庄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其实建立在两个基本认知之上:一是万物各有起于无作、禀气自得而成的“形”与“性”;二是万物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意义都是要遵顺自身和他物不同的“形”与“性”。庄子“齐物”的世界观、“全生养性”的价值观、“无为又应物无方”的人生观都是根源于这两个认识基础,并围绕它们逐级阐发形成的,而三者之间又具有紧密相关的内在逻辑,包括“虚静”与“守真”这两个庄子之道最重要的要素和他与孟子各不提及却深度互文的关系,都可以一步步做出逻辑推演,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庄子完整、成体系、精深的哲学思想的主体内容。
  • 文学
  • 卓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2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时代文艺经典化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学问题。首先,在生产环节,文艺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泛经典”化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关联,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更加突出,形成规模量产与优质作品生产的悖论。其次,在传播和消费环节,利用人工智能(AI)推送——互联网基于一种算法导向的信息推荐技术,造成“尖叫效应”和“信息茧房”的叠加,使得“最优作品”埋没,“次优作品”突显。最后,通过现象学观察和认识论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探索,某种看起来严重退化的文艺形式,通常都起于民间,紧贴时代,服务于大众。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其存在的本质,即艺术品被经验多少便存在多少,绝大多数接受者选择一种较为轻松和容易的方式,文艺经典化的“次优主义”在信息时代成为必然现象。
  • 李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3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范注是20世纪中国学界重要的学术经典,被誉为《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范注取代黄注而成为《文心雕龙》校注的新范型,这一地位是在学界同仁不断地补正和作者本人持续地修订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自范注问世后,各类订补举正绵延不绝,且贯穿整个20世纪,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线。诸家订补举正不仅为范注匡讹纠谬,增色颇多,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学术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与学界同仁的批评补正和无私奉献相伴随的,是作者对其著作的一次次修订与完善,而其修订与完善的过程,正是《文心雕龙》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程,这一历程以范注的出版、修订、再版为标识,由为其举正、订补、编校的一批学者参与其间而共同完成,体现了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理想追求与价值标准。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 李奋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5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充分发挥量刑建议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基石”作用,必须实现量刑建议与量刑裁决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既关乎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后“从宽”利益的兑现,也关乎认罪认罚案件能否实现快速处理,甚至关乎检法关系的未来走向。量刑建议与量刑裁决的良性互动,虽有理论根基、规范依据和检法关系的协同趋向作为逻辑起点,但也受制于量刑建议的方式选择、司法审查的宽严把握以及二审抗诉的理由认知等诸多因素。为此,既需要检察机关努力提升量刑建议的质量,也需要法院在变更量刑建议时受到更为规范的程序约束,还需要检法理性看待被告人认罪认罚后的上诉行为。
  • 孙道萃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6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控辩量刑从宽协商机制的司法供给不足、量刑建议协商的效率诉求攀升、量刑建议的正当性与精准化要求等问题交互叠加,亟待从理论本源上疏解供需矛盾,人工智能辅助预测量刑也应运而生。认罪认罚案件具备智能办案的规模化、类型化优势条件,与“预测”量刑的本质特征、量刑规范化理论、司法大数据蕴含的量刑规律与经验等,共同生成人工智能辅助精准预测量刑的知识体系。理论预测与数据预测作为体系双核相互验证,与必要的人工介入,齐力实现更精准预测量刑,提高量刑协商效率与量刑建议质量。人工智能辅助精准预测量刑系统宜定位为司法辅助角色,发挥量刑规范化层面的参考作用。
  • 《民法典》实施研究
  • 肖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79-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法典》从“合同约定”、“房屋使用”和“生活需求”三个方面界定了一种新的用益物权类型——居住权。这种以住房建筑为客体兼具人身性与物权性的权利,与既有的用益物权理论在兼容性上需要进一步的磨合。因此有必要借助私法史的视角,沿着人役权分化的轨迹,从居住权概念产生和演进的过程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法的特色对《民法典》第366条进行科学的解释。
  • 经济·管理
  • 许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9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社会使公共安全管理成为政府核心职能,但当前公共安全管理所涉领域众多,缺乏统一的内在解释逻辑。本文基于社会发展三阶段分析框架,沿着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历史变迁脉络,从公共性(Ⅰ)、公共性(Ⅱ)、理性作用三方面探讨公共安全管理的生成逻辑和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公共安全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安全问题全球化、私人领域公共化、安全极权主义。
  • 李锴, 齐绍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10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省区面板数据,针对碳减排政策与工业结构低碳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对政策的动态效应、政策间的协同效应与市场表现的调节效应等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不同类型碳减排政策(节能目标、新能源补贴和碳市场)的影响效应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节能目标政策更能显著推动工业结构低碳化升级,新能源补贴效果存在区域性和滞后性,碳市场表现不显著。第二,从动态效应看,目标约束自2006年之后对工业结构低碳升级做出了较为“稳定”的贡献,且政策的倒逼效应随时间在增强。第三,从政策间协同效应来看,没有发现任何积极的协同升级结果,可见中国碳减排政策的制订主体的确存在“单打独斗”的局面,缺乏协同性考量。第四,从市场表现的调节效应来看,新能源补贴政策对更高出口依赖度地区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另外两种政策的结构升级效应不依赖于市场表现。最后,本文在模型设定、并发事件等方面证实了基准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 赵琛徽, 刘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117-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闲散行为成为了管理者面临的棘手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组织效率与员工身心健康都将受到破坏性影响。从自我控制视角出发,以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为中介变量,以特质正念为调节变量,构建工作疏离感影响网络闲散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256名员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工作疏离感对网络闲散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在工作疏离感与网络闲散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特质正念负向调节工作疏离感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之间的关系,特质正念调节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在工作疏离感与员工网络闲散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当年总目录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2): 13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