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8-15
  

  • 全选
    |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
  • 陈宗诚, 马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圳和香港两地的大学生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展带来的机遇,然而目前研究较少关注深港学生对大湾区形象认知的分析。本文探讨和比较深港大学生对大湾区城市整体的感知印象,以及与大湾区城市的联系。深圳大学生对大湾区城市的印象较香港大学生相对正面,有不少共同的主题,与城市间的联系更紧密,对区域政策的关注程度更高以及区域内部人口流动性更频繁。香港大学生对城市的印象侧重在休闲和活动上,而且主要集中在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四地,对于城市的印象之间相对独立。大湾区城市应该更明确其在大湾区的定位和城市形象,利用当地独特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以推动成熟的城市品牌发展,或创建新品牌,增强在市场上的认知和吸引力。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可根据大学生对城市的印象,因地制宜,采取更能让大学生接受的宣传方式,循序渐进地加深其对大湾区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熟悉度,促进各地大学生交流学习,增强湾区内各地青年人相互了解,从而优化并提升大学生的区域流动性。
  • 陈朋亲, 谢宝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1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澳门回归二十年来,澳门与内地经贸合作在探究和完善中形成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区域、层次、领域、服务等不断提升和深化。无论是对澳门还是内地而言,两地之间的经贸往来均为各自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因澳门平台作用有限、产业结构单一、人力资源匮乏、政策环境差异、基础设施落后等,两地经贸合作出现新的动力不足,制约了两地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时期,在CEPA、“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下,对澳门与内地经贸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澳门应该利用“中葡平台”,做好“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精准联系人”;走深走实CEPA协议,切实促进产业多元化;完善澳门青创和人才政策,鼓励青年“北上创业”;认真总结现有粤澳合作项目经验,打破制度的藩篱,提升区域合作能力;在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提升现代都市功能等方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进一步深化两地经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 戴文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2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重要的元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文“气”评诗论文,极大地推动了“气”范畴在古代文学理批评中的成熟运用。本文将《文心雕龙》中的“气”置于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中,考量《文心雕龙》中“气”范畴的各类英译诠释,揭橥其英译过程中变异的汉学形态及其变异策略。研究发现海外汉学家在《文心雕龙》元范畴“气”英译过程中采取了语词符号层面的陌生化变异、语义层面的可读性变异及意义层面的阐释性变异。以陌生化变异激发视域关注;以语义变异增强译文可读;以阐释变异回归拓展原义。这些变异策略不仅具有积极的跨文化传播意义,为中国文论外译提供方法论意义,也为中国文论的海外言述场域打开了全新的阐述空间和意义生长点。
  • 经济·管理
  • 李永刚, 刘伟, 潘再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4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对金融状况指数进行了拓展,并使用33个金融指标对39个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1991—2016年月度金融状况指数进行了估计,以研究国际金融冲击对国内金融状况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结果表明,国内金融状况指数波动的较大份额归因于国际金融冲击和国内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状况指数的共同部分解释了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国家国内金融状况指数。这一实证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各国政府应优先考虑国内金融深化,尤其是开发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内的国内投资者金融环境,并促进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深度发展,从而增强对全球金融冲击的应变能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新兴经济体,应积极防范全球金融状况急剧变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 毛佩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5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策影响力是衡量新时代中国地方行业协会政策参与能力和效果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行业协会参与政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加大了协会之间政策影响力水平的差距。本文以中国省级行业协会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组织层面的结构、资源、行为分析要素,依次从决策权共享、专业化知识和政社制度化互动行为三个维度剖析其对行业协会政策参与效果的影响,运用问卷调查和定量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探讨中国地方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和机理。
  • 法学
  • 王彬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6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下,以理性经济人作为法官人性预设,以制度行动者作为法官角色定位,能够揭示真实世界中的法官行为;结合中国制度语境的本土特征,则可构建针对中国法官决策行为的“效用函数”。在这一效用函数中,错案风险和绩效考核构成了影响法官效用的基本变量。在效用导向的制度激励下,法官将做出趋利避害的策略行为,导致决策行为的偏差。为此,应强化司法裁判说理,优化法官决策环境,确立正确的制度激励,从而对法官决策的行为偏差进行防范和控制。
  • 肖新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7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期,中央提出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以此检视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可发现其有以下不足:补偿标准低,国家与集体、农民利益分配失衡;宅基地使用权与承包经营权的补偿路径不明导致其主体的损失填补不充分;归属集体的征收补偿款如何分配缺乏示范法的系统规范。为实现“三方兼顾”的政策要求,我国农地征收补偿制度革新必须坚持 新时期“利益兼顾”与“发挥集体产权治理优势”的价值理念,进一步提升成员集体与集体成员的土地征收补偿额;不应将宅基地使用权与承包经营权损失作为独立的补偿客体;制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示范规则。
  • 新型权利论坛
  • 解正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8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人越发具有自主性并呈现出某些道德或法律的能力。鉴此,不少法律学者主张授予这些人工智能实体法律人格以使之成为法律主体。然而,这种实用主义的法律立场忽视了智能机器人与自然人以及法人间的本质差异,赋予它们所谓的权利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在法律层面上都是值得商榷的,主张机器人承担自身“行为”责任更是不可能。相反,将智能机器人视为“产品”并通过优化现有责任法框架来合理分配机器人“行为”责任才是现实的选择。
  • 历史
  • 彭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98-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无论是传统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还是新史料的利用,都呈现出很高的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如郑和生平及其信仰、下西洋的航线和宝船尺度等都有深入研究,并且取得明显共识,然而部分分歧依然存在。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是学者持续关注的话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典型的中外关系史议题,在基于实证性研究的同时,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以及全球化视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许起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11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绍兴十一年(1141)底,宋、金双方签订和议。此前,宋与金、伪齐的战争不断,淮东、淮西、京西、湖北四路经济遭到毁灭式破坏。和议后,此四路成为南宋的沿边地带,宋廷依赖稳定的社会环境,制定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北方移民和江南居民到淮南四路开垦荒田。与此同时,宋廷在江南等地推行经界法,接着大规模出卖官田,为开发和治理沿边地区提供大量钱物,刺激了江南土豪前往江北垦荒。江南、江北的资源配置合理,南宋北部沿边地区的经济恢复很快,成绩斐然。
  • 现当代文学
  • 杜未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8): 122-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疫病书写,多与时代史实、公共事件产生交集,存在超越隐喻的现实关切,并从三个维度搭建起城市空间建构体系。一是历时性的疫病空间场域,逐渐从神秘主义与乡土道德为核心的“乡村”,转向以卫生现代性作为空间准则的理性“城市”;二是与城市共时存在的城乡接合部,作为于疫病中现形的异托邦,承载了确立城市文化主体性并呈现城市空间话语场域的建构意图;三是从城市本身出发,“可拆分的整体”与“人格化个体”两种认知向度揭示出城市空间中社会结构、人性、空间表征等层面的现代性失控。这种疫病主题下的城市空间建构从现实出发传递出为城市“正名”的潜在价值指向,但同时需要从“有限度的写实”与“待沉淀的诗性”这一互补维度对其加以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