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8-05
  

  • 全选
    |
    生命科学
  • 许国光, 熊雯, 林炎群, 屠美, 曾戎, 容建华, 赵剑豪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285-289.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研究了堆肥微生物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薄膜的生物降解行为.微生物在薄膜表面大量黏附,发生降解后薄膜表面呈现孔洞结构.前2周扩散至介质的水溶性酸性产物使pH值从7.2迅速下降到3.8,并显著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随着时间的延长,微生物对水溶性产物不断同化吸收,pH值逐渐回升,同时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也不断加快,至第10周时微生物数量为初始时的5倍.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表明,水溶性降解产物主要由1,4丁二醇(B)、丁二酸(S)以及其低聚物BS、BSB、SBS、BSBS、BSBSB、SBSBS组成.它们的含量受产物生成和产物被微生物同化吸收的协同作用影响.

  • 邹惠亮, 何家希, 赵晶晶, 周光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290-293.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蒋文贤, 罗世林, 王英, 王磊, 张晓琦, 叶文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294-301.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LH20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UV、IR、MS、NMR等现代谱学技术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L色氨酸(1)、L酪氨酸(2)、N乙酰多巴胺(3)、N乙酰基酪胺(4)、4羟基-苯丙酸(5)、苯丙酸(6)、苯乙酸(7)、(S)2,3二羟基丙基棕榈酸酯(8)、3,4二氢2(1H)喹啉酮(9)和3,4二氢8羟基2(1H)喹啉酮(10).化合物3~10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

  • 周兴栋, 余绍福, 程淼, 邹惠亮, 刘百联, 张英, 周光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02-306.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锡叶藤Tetraceraasiat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向硅胶色谱、凝胶SephadexLH-20以及HPLC制备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锡叶藤的体积分数为95%乙醇提取物中进一步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花色素A2(1)、香草酸(2)、丁香酸(3)、阿魏酸(4)、对香豆酸(5)、没食子酸(6)、没食子酸甲酯(7)、3甲氧基没食子酸(8)、原儿茶酸甲酯(9)、根皮苯乙酮(10)、羽扇豆醇(11)、桦木酸(12)、β胡萝卜苷(13).结论:除桦木酸(12)和β胡萝卜苷(13)外,其他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 医学
  • 董军, 刘思思,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07-312.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自噬作为真核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降解细胞内的大分子蛋白质和病原微生物以及一些受损或老化的细胞器,使细胞维持平衡状态,在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HIV-1(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1)能通过各种机制改变细胞自噬的正常功能,以利于自身的复制、感染等,本文就HIV-1的相关蛋白与细胞自噬的相互作用,及其在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IV1associatedneurocognitivedisorder,HAND)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

  • 郭尚函, 林炎龙, 赵仓焕, 何华香, 王妤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13-318.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观察耳穴贴压对PCPA(对氯苯丙氨酸)致睡眠剥夺大鼠toll受体4信号通路中TLR4(Toll样受体4)、MyD88(髓样分化蛋白88)、IRAK1(IL-1R受体相关激酶1)、TRAF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活化因子6)、NFκB(核因子κB)、TRIF(诱导干扰素β的TIR基域接头分子)等关键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来探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理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安定组、耳贴组.腹腔注射PCPA以建立睡眠剥夺大鼠模型,以磁珠贴压双侧耳穴进行干预5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oll受体4信号通路关键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经睡眠剥夺后TLR4、IRAK1、TRAF6、NF-κB与TRIF等关键基因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约1倍,经耳穴贴压和安定干预后其表达都明显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经睡眠剥夺后TLR4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均升高,经耳穴贴压和安定干预后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失眠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可能与调节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 谢思明, 张莉, 孟润莎, 卢志远, 沈丽佳, 张丹燕, 李伟深, 殷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19-323.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检测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错配修复基因MLH-1与抑癌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上皮单纯增生11例及上皮异常增生10例,而正常口腔黏膜10例中错配修复基因MLH-1与抑癌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中MLH-1的阳性表达率为47.9%(23/48),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7.9%(23/48),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与正常黏膜、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MH-1与PTEN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r=0.548,P=0.018).结论:MLH-1与PTE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均起作用,MLH-1与PTEN可能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 李江璇, 肖丽玲, 饶从强, 陈苑雯, 黄俊豪, 刘宏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24-329.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易艳萍, 杨成林, 彭雪梅, 卢春英, 邹启荣, 谢娟华, 李佳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30-334.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乳化氟碳保存液(FCE)和UW液处理供体肺在不同时间对肺组织抗炎、抗氧化能力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48只约350~400g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FCE组与UW组),FCE组与UW组分别又随机各分为两个亚组.对每只大鼠进行麻醉、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后,剖胸,全身肝素化后将灌注管自大鼠右心室插入肺动脉,再用保存液进行灌注,灌注完后快速取下心肺组织置入相应的保存液中进行保存.乳化氟碳组(FCE)用乳化氟碳进行灌注与保存,一组保存6h(FCE-6h),另一组保存12h(FCE-12h).UW 液组(UW)用UW 液灌注与保存,保存方法及保存时间同FCE组.在相应时段取肺组织,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并观察其组织结构变化.结果:(1)两组保存液处理6h,肺组织MDA、MPO含量及病理积分显著低于12h组(P<0.05),SOD活性则显著高于12h组(P<0.05);(2)FCE组两个时段肺组织MPO含量及病理积分显著低于UW 组(P<0.05);(3)FCE组在病理改变较轻微,而UW组则较重.结论:与UW液相比,乳化氟碳同样具有抑制炎症,延缓并减轻缺血保存期肺损伤的能力,且乳化氟碳在两个时段的抗氧化能力均强于UW液.

  • 何兵, 郑少斌, 陈响秋, 钟缔, 张辉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35-339.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前药物保留灌注膀胱降低手术切口膀胱癌种植转移率的有效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大鼠膀胱癌模型,分别获取药物处理后及生理盐水处理后的定量膀胱肿瘤组织.取部分两组处理后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两组处理后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腹壁切口种植药物处理后的肿瘤组织,对照组种植生理盐水处理后的肿瘤组织,种植后观察两组在不同时间段成瘤情况及是否可以减少膀胱癌组织在手术切口处的种植转移率.结果:种植后不同时间段切口出现可触摸肿物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大鼠例数,2周后分别为1只(3.3%)和4只(13.3%),3周后分别为4只(13.3%)和10只(33.3%),4周后分别为5只(16.6%)和16只(53.3%),观察至第6周,未再见新增转移大鼠.种植后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大鼠切口肿物直径平均大小,2周后分别为0.3cm和0.45cm,3周后分别为0.65cm和1.25cm,4周后分别为1.05cm和1.87cm,6周后分别为1.56cm和2.45cm.实验组及对照组处理后肿物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67±1.63)%,(9.23±1.03)%.结论:在大鼠膀胱癌切口种植转移模型中,膀胱药物保留灌注后的肿瘤组织有较低的种植转移率.抗肿瘤药物的膀胱灌注对肿瘤的细胞及组织有杀灭作用,减少了具有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及组织的数量.

  • 周欢群, 周文, 陆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40-343.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解脲支原体(UU)感染对不育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不育男性精液143例,分为UU阳性的观察组46例和UU阴性的对照组97例;采用西班牙CASA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分析精子活力,通过伊红染色法检测精子存活率,精子形态染色则采用标准巴氏法,精子顶体酶活性、表面结合抗体AsAb水平、精浆弹性蛋白酶水平均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U感染组精子正常形态率显著降低(P<0.05),而顶体酶异常率显著升高(P<0.05);精子前向运动率、总活力、存活率及顶体酶活性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精子畸形指数、畸形精子指数、AsAb水平及精浆弹性蛋白酶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UU感染可导致精子正常形态率显著降低,顶体酶异常率显著升高,从而使男性不孕率升高;同时,UU感染亦可能影响精子活动率、存活率、顶体酶活性、AsAb水平及精浆弹性蛋白酶水平.

  • 王一斌, 黄峥, 叶明, 黄柳, 黄燕清, 黄子健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44-347.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3种路径的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修补术的主、客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明确、有生育要求或疤痕憩室顶端肌层厚度<2mm、有症状的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CSD)患者26例,行疤痕憩室修补术,根据术后月经期有无缩短及症状是否消失评价其主观疗效,根据术后超声检查憩室是否消失评价其客观疗效.
    结果:26例患者其中6例行腹腔镜修补术,8例开腹修补术,12例经阴道修补术,随访(12.6±6.3)月,其中治愈12例,好转6例,无效8例(均为经阴道手术);主观有效率为69.2%(18/26);术后月经期(9.5±4.0)d较术前(12.6±4.1)d明显缩短(P<0.001).术后复查阴道B超,16例憩室消失,客观治愈率为61.5%,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疤痕憩室修补术是治疗CSD的有效、安全的术式,适合有生育要求且憩室顶端肌层较薄的患者.

  • 王英兰, 王硕石, 张海鹰, 杨斌, 王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48-352.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的高危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对127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病例产前出血、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出血、子宫切除率、及其他母儿严重并发症进行分析.根据前置胎盘类型分为:中央性前置胎盘组与部分行前置胎盘组.根据术中胎盘剥离情况分为:胎盘植入组、胎盘粘连组及正常剥离组.结果:
    (1)胎盘植入率:中央组为49.5%,明显高于部分组胎盘植入率23.1%(P<0.05).(2)围手术期出血:中央组平均为1800mL,高于部分组平均1128mL(P<0.01).胎盘植入组平均2636mL,胎盘粘连组平均1342mL,胎盘正常剥离组平均822mL,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输血情况:胎盘植入组有98.2%患者术后接受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2255mL,胎盘粘连组有88.2%患者接受输血,平均1267mL,正常剥离组有53.7%患者接受输血,平均1165mL,胎盘植入组明显高于粘连组(P<0.05)及正常剥离组(P<0.01),而粘连组与正常剥离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子宫切除情况:中央组为34.7%,高于部分组15.4%(P<0005).胎盘植入组为62.5%,明显高于胎盘粘连与正常联合组5.6%(P<0.05).(5)预后:产妇有1例术中出现心脏骤停经抢救预后良好,1新生儿畸形死亡,其余母儿预后均良好.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率高,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者,出血是最主要的风险,大量输血准备及果断行子宫切除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谢峥嵘, 周俊辉, 孟宪慧, 房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53-356.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其他
  • 黄少荣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5, 36(4): 357-362.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15.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