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4-25
  

  • 全选
    |
  • 唐永松, 蒋建伟, 张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45-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聚乙烯亚胺(PEI)-整合素蛋白的配体(Arg-Gly-Asp,RGD)介导的bcl-2反义核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结肠癌细胞caco-2的作用效果。方法:将阳离子复合物jetPEI-RGD与bcl-2反义核酸混合形成ASODN-PEI-RGD三聚体复合物,转染caco-2细胞。用台盼蓝拒染法计数活细胞,观察ASODN-PEI-RGD对caco-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亚二倍体百分率,Heo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结果:与ASODN对照组和jetPEI-RGD对照组相比,ASODN-PEI-RGD能够明显抑制caco-2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P<0.05),呈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ASODN-PEI-RGD作用48h,荧光染色可见大量的caco-2细胞核固缩、核碎裂。结论:jetPEI-RGD介导的bcl-2反义核酸能抑制caco-2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 郑永霞, 李弘剑, 李月琴, 陈浩军, 唐冬生, 张欣, 周天鸿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检验连接的GS序列是否会影响M1RNA高级结构而导致M1RNA活性改变,对核酶的催化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软件模拟对M1GS进行结构分析,筛选了一段独立折叠的桥序列连接M1RNA与GS,并通过体外切割实验检验有桥和无桥序列的核酶的活性。结果:有桥序列的M1GS具备体外特异切割底物的核酶活性,而无桥序列的M1GS核酶未表现体外切割活性。结论:证实桥序列对维持M1RNA高级结构和保持人工核酶M1GS的体外切割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 林晨, 张洹, 廖继东, 赵欣, 姜铧, 余卫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56-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小鼠胎肝组织中的干细胞抗原1阳性的细胞(Sca-1+细胞)治疗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鼠的潜能。方法:取145d的C57BL/6J小鼠胎肝,制作细胞悬液,用单克隆免疫磁珠细胞分离技术分离Sca-1+细胞,将2×105个雄性小鼠Sca-1+细胞输注到STZ诱导的C57BL/6J雌性小鼠体内,以后每7d定时测定小鼠血糖,第38d处死受体小鼠取胰腺组织固定、切片,免疫组化观察胰腺组织中胰岛素阳性的β细胞变化。结果:小鼠胎肝Sca1+细胞能够有效抑制STZ诱导小鼠血糖的持续升高,明显降低糖尿病鼠的死亡率。受体小鼠胰岛细胞结构清楚,其中可见表达胰岛素的β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小鼠胰岛内有Y染色体阳性杂交点。结论:小鼠胎肝Sca-1+细胞具有一定的治疗小鼠糖尿病的作用。
  • 余巍, 谢琪璇, 潘善培, 肖銮娟, 熊波, 李文星, 董志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62-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人巨细胞病毒嵌合肽(rHCMVp)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量,并进行发酵罐高密度发酵。方法:将生长培养基的菌体离心后等量接入诱导培养基中(包括不同体积分数的甲醇、pH值)培养,通过菌体密度检测和发酵液上清的SDS-PAGE结果分析不同条件、不同诱导时间对人巨细胞病毒嵌合肽表达的影响,并依据优化条件进行高密度发酵。结果:摇瓶培养时,转化子在体积分数1%的甲醇pH6.0的条件下诱导72h,A600(菌体密度)为45.2,目的蛋白表达量达到10.2mg/L。2L发酵罐进行了高密度发酵,经体积分数1%甲醇诱导48h,最终A600(菌体密度)达到124,每升发酵液中含目的蛋白57.21mg。结论:通过条件优化,进行高密度发酵,获得大量的rHCMVp。
  • 徐丽慧, 洪岸, 何贤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68-173,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克隆编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胞外域的cDNA,构建可溶性EGFR(sEGFR)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方法:以RT-PCR方法从人胎盘中克隆编码EGFR胞外域的cDNA,测定其序列,构建sEGFR真核表达载体。结果:从人胎盘绒毛组织中成功克隆编码EGFR胞外域的cNDA,通过PCR方法在起始位点前加入Kozak序列并添加终止密码,构建了sEGFR的真核表达载体。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包含信号肽以及L1、S1、L2和S2等4个结构域。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有3个碱基与以往报道的基因不同,即1562G→A、1620G→C、1887T→A,前两个改变导致氨基酸Arg497Lys和Lys516Asn的改变,后一个为同义突变Thr605。结论:成功克隆编码EGFR胞外域的cDNA,并构建了sEGFR真核表达载体。
  • 胡海燕, 张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74-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siRNA(small interferenc eRNA)对大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60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Ambion公司提供的设计软件和试剂盒,设计合成以bcl-2基因为靶标的siRNA,通过脂质体将合成的siRNA转入NCI-H460细胞株,设置转染bcl-2反义药物G3139和空白两对照组。用MTT法检测siRNA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和Bcl-2蛋白表达;RT-PCR检测bcl-2mRNA水平。结果:siRNA组与对照组细胞存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iRNA组bcl-2的mRNA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反义组(P<0.05);siRNA组Bcl-2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反义组,siRNA组以及反义组细胞阻滞于S期。结论:体外转录合成的siRNA可抑制NCI-H460细胞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率可达50%以上。
  • 郑辉, 左连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8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治疗大鼠内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分析各用药组在位、异位内膜Fas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小柴胡汤治疗组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Fas蛋白、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位内膜,但对照组(蒸馏水)中却相反,而在丹那唑组中两者相差不明显。结论:小柴胡汤治疗大鼠内异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Fas蛋白的表达,促进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
  • 冯苗, 王自能, 杨艳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85-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早孕绒毛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survivin(存活素)的组织定位和表达,探讨survivin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例正常早孕绒毛、14例葡萄胎、12例侵蚀性葡萄胎及12例绒癌滋养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survivin在滋养细胞细胞核及细胞浆的表达强度PU值依下列顺序增加:正常早孕组、葡萄胎组、侵蚀性葡萄胎组及绒癌组,各组间的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度survivin是正确完成胚胎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的必要条件,因survivin的过表达引起的细胞凋亡阻滞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盘洁英, 王薇薇, 陈宝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89-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楼湘莹, 王自能, 徐建平, 谢杏美, 罗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90-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cell,MC)在人正常子宫内膜和肌层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象分析系统,对11例增生期、10例分泌期、9例绝经期子宫组织切片的MC进行测定。结果:人子宫内膜的MC数在增生期和分泌中晚期中明显增多,在分泌早期减少,在绝经期中显著减少。在肌层则未见MC数有周期性改变。结论:MC在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分泌早期MC数量减少,将有利于胚泡的着床,绝经期MC数量的显著减少,提示其可能与绝经期妇女易患妇科恶性肿瘤相关。
  • 苗竹林, 王自能, 郑佩娥, 章韵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94-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9(GDF-9)在大鼠卵巢中的表达部位。方法:选择不同发育时期的大鼠卵巢,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大鼠卵泡各发育阶段GDF-9蛋白表达情况及分布规律。结果: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出生0~2d卵巢中未见GDF-9表达,出生3d卵巢中见部分原始卵泡卵母细胞GDF-9表达阳性,以后从初级卵泡到发育成熟的卵泡卵母细胞均明显可见GDF-9蛋白表达。Westernblot技术进一步提示,出生0~2d卵巢中无GDF-9蛋白形成,第3d开始有GDF-9蛋白产生,以后在卵巢发育的各时期均有GDF-9蛋白分泌。结论:GDF-9在卵巢发育的早期即开始产生,以后在各阶段卵巢中持续表达,提示卵母细胞通过产生GDF-9等因子对卵泡的发育进行调节。
  • 陈瑞, 陈建苏, 徐锦堂, 丁勇, 赵松滨, 李施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199-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兔和牛角膜上皮、基质及内皮细胞等3种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和改进这3种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角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消化法分离培养兔和牛角膜上皮、内皮和基质细胞,观察细胞贴壁生长情况,同时对生长良好的原代细胞进行消化传代,进一步观察传代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结果:角膜上皮、内皮和基质细胞均在培养48~72h贴壁生长,培养6~9d能形成良好单层,细胞形态典型,进行多次传代后细胞仍维持原有形态和功能,获得的细胞能进行长期培养。结论:为兔和牛角膜上皮、内皮和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提供了简单高效经济的方法。
  • 丁勇, 徐锦堂, 陈建苏, 陈剑, 吴春云, 张志雄, 周长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05-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作为兔角膜缘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消化培养法,用特殊培养液在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上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第7d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培养细胞作生物学鉴别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上皮细胞AE1/AE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阳性,培养第7d的上皮细胞有多种细胞形态,细胞胞体饱满,相互通过突起连接,表面可见微绒毛。结论:兔角膜缘上皮细胞可在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上生长,并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 王仲红, 孙婵, 张清德, 彭雪梅, 邹鹏, 段善娥, 李经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1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以氟碳(PFC)为媒介的部分液体通气(PLV)结合吸入NO对急性肺损伤(ALI)动物肺气体交换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6只25~30kg的雌性健康家猪在麻醉后经气管导管以生理盐水反复肺内灌洗,直到动脉氧分压(PaO2)<133kPa达1h,成为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PLV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机械通气2h;PLV组经气管导管内灌以30mL/kgPFC(FC-77),2h后吸入体积分数为10-5NO观察30min,然后停止吸入NO观察30min。记录不同时段肺气体交换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PLV组PFC治疗1h,动脉氧分压(PaO2)与ALI时比较显著升高(P<0.05),平均肺动脉压(MPAP)显著升高(P<0.05);吸入NO与停止吸入NO比较,PaO2无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Qs/Qt和MPAP亦无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PLV结合吸入NO与单独PLV比较,不能进一步降低急性肺损伤动物的肺动脉高压和肺内分流,亦不能有效增加氧合。
  • 肖美玲, 罗焕敏, 王成蹊, 肖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15-22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新生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离、培养以及鉴定的方法。方法:分离新生昆明种小鼠(出生24h内)的大脑组织,经胰酶消化加机械吹打后,利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细胞,获得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细胞克隆,并将细胞克隆贴壁培养测其分化能力。应用抗Nestin、Musashi、SSEA-1、NSE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BrdU标记方法鉴定细胞克隆。结果:从新生昆明种小鼠大脑组织分离的细胞悬液,经悬浮培养,生成大量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可形成神经球(neurospheres),抗Nestin、Musashi、SSEA-1阳性,BrdU标记也呈阳性。细胞克隆贴壁培养后神经球分化为神经细胞,抗NSE阳性。结论:上述方法分离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
  • 刘德许, 曾耀英, 狄静芳, 王曦, 林弈, 季煜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21-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移植免疫及药物免疫机理研究建立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受体BALB/c分为A~E共5组,即对照组,5.0、7.5、10、20mg/kg环孢菌素A(CsA)剂量组,通过背-背法进行C57BL/6的全厚皮皮片移植,以探求通过较小剂量CsA及优化实验条件和护理方式建立供免疫机理研究的动物试验平台。结果:5.0、7.5、10mg/kg组相对于对照组皮片排斥时间无明显差别,而20mg/kg组植皮能较长时间存活。结论:20mg/kg的CsA剂量可以经济,快速地建立小鼠同种异基因移植动物模型。
  • 钟敬祥, 张伟, 赵伟, 徐锦堂, 李辰, 刘晓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24-226,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结膜下注射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微粒体对人高危眼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霉素A微粒体,观察10例角膜移植术后常规皮质激素+口服环孢霉素A治疗(对照组)和9例使用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微粒体治疗(实验组)的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测定两组病人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CD25分子表达水平。结果:观察期对照组有2例病人发生过角膜排斥反应,环孢霉素A微粒体治疗组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同时期比较,实验组外周血T细胞CD25分子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膜下注射环孢霉素A微粒体能够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效果优于口服CsA。
  • 张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27-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FK506)替换环孢霉素A(CsA)以减轻CsA所致毒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对47例CsA肝中毒、15例高脂血症、5例牙龈增生、5例多毛症的肾移植患者用FK506替换CsA治疗。停用CsA24h后开始给予FK506,初始剂量根据患者体重、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手术后的时间确定,服药后根据FK506谷值血药浓度调整剂量,术后半年内维持在8~10μg/L,术后1年6~8μg/L,术后1年以上4~6μg/L,严密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FK506血药浓度、血糖、血脂及临床表现。结果:47例CsA肝中毒的患者改用FK506后,45例分别在9~45d肝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改用FK506后,肝肾功能仍无明显好转,经治疗无效而死亡。15例高脂血症的患者改用FK506治疗3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5例牙龈增生的患者在改用FK506后,牙龈增生均得到控制,其中3例恢复正常。5例因多毛影响外观的患者在改用FK506治疗后明显得到改善。结论:对应用CsA后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多毛、牙龈增生及高血脂症的肾移植患者改用FK506是一种较好的补救办法,同时不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而且副作用少。
  • 仇斌, 马志明, 刘运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32-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青少年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使用Leksell-B型伽玛刀治疗的52例青少年脑AVM的资料,AVM的体积0.2~3.14cm3,平均(27±15)cm3,边缘剂量12~26Gy,平均(198±36)Gy,40%~65%(平均48.8%)的等剂量曲线包绕脑AVM病灶。均采用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I+DSA)联合定位。结果:随访24~72个月,用伽玛刀治疗后的脑AVM闭塞率与其体积、边缘剂量有关,体积<3cm3或边缘剂量>20Gy者2年闭塞率超过93%,出血率为38%(2/52),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于伽玛刀治疗后消失或改善。结论:伽玛刀是治疗青少年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方法。
  • 谢思明, 沈丽佳, 殷操, 阮萍, 姚希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37-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PTEN、FHIT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口腔鳞癌中和12例正常口腔黏膜中FHIT、PTE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口腔黏膜中PTEN均为强阳性表达(12/12),在口腔鳞癌中24.2%(15/62)表现为PTEN蛋白表达的缺乏或减少;而FHIT在正常口腔黏膜中也均为强阳性表达(12/12);在口腔鳞癌中17.7%(11/62)表现为FHIT蛋白表达缺乏或减少。结论:PTEN、FHIT在口腔鳞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赵月萍, 王志伟, 李校堃, 姚成灿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42-245,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胶原缓释海绵消除髓室底炎症及修复髓室底穿孔的疗效。方法:实验组52例(57颗患牙)应用bFGF胶原缓释海绵作为内屏障材料充填穿孔周围,避免穿孔周围修补材料超充填,对照组40例(42颗患牙)使用聚梭酸锌粘固粉。对临床症状和X片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bFGF胶原缓释海绵的治疗效果。结果:当穿孔大于3mm以上及有临床症状时,bFGF组成功率为80%,失败率为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胶原缓释海绵在消除髓室底炎症修复髓室底穿孔具有显著的疗效,是一种新型内屏障材料。
  • 杨方, 柳文鉴, 刘平平, 何国玲, 郭志强, 刘佩玲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46-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肾脏疾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用PCR方法检测40例肾病综合症患儿及5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结果:①血管紧张素M235T基因多态性MM、MT、TT基因型肾病组分别为37.5%、27.5%、35.0%;对照组分别为66.0%、18.0%、16.0%,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基因多态性AA、AC、CC基因型肾病组分别为45.0%、27.5%、27.5%,对照组分别为68.0%、20.0%、12.0%,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Ⅱ、DI、DD基因型肾病组分别为45.0%、42.5%、12.5%,对照组分别为46.0%、44.0%、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难治性肾病组(20例)与非难治性肾病组(20例)比较、激素敏感组(29例)与激素耐药组(11例)比较,血管紧张素M235T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M235T基因TT型可能与小儿肾病综合症的发病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肾病综合症的发病无关,未能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疗效有关。
  • 邵红梅, 柳国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52-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心肌钙蛋白I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免疫系统检测46例肺炎患儿心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并与26例正常小儿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肺炎患儿与正常小儿CTnI、CKMB值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肺炎越重,越易造成心肌损害,二者值越高。两两比较,除重症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CKMB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nI可作为监测小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
  • 许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55-257,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发病以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居多,发热、唇及口腔黏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手足硬肿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高达100%、88%、83%、79%、21%、2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血小板计数,分别占87.5%、83.3%、82.6%、75%和83.3%。结论:发热患儿早期出现唇充血皲裂及口腔黏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和CRP升高要高度怀疑KD的诊断,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扩张,以确定KD的诊断。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PLT计数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扩张(CAD)的高危因素。
  • 陈盛亭, 张学利, 曾慧兰, 李娟, 童秀珍, 钟隽, 张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58-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MM患者的HGF血清水平,观察其变化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关系。结果:具有较明显的贫血[血红蛋白ρ(Hb)<85g/L]、高钙血症[c(血清钙Ca2+)>2.982mmol/L]和肾功能损害[c(血清肌酐CRN)≥176.8μmol/L]的MM患者,其血清HGF水平分别比贫血较轻[ρ(Hb)≥85g/L]、高钙血症较轻[c(血Ca2+)≤2.982mmol/L]以及无明显肾功能损害[c(CRN)<176.8μmol/L]的MM患者明显增高,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ρ(血β2微球蛋白)>4mg/L组的血清HGF水平高于ρ(血β2微球蛋白)≤4mg/L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M患者年龄、性别与血清HGF无明显关系。结论:MM患者的血清HGF水平与MM患者的贫血程度、高钙血症程度及有无明显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有关,也与MM患者的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有关。
  • 卓育敏, 吕荣钊, 梁蔚波, 来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62-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电汽化切除术对高危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等离子体电汽化切除术治疗43例高危型前列腺增生患者,并对这些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记录比较。结果:手术时间为(48.2±19.2)min,术中出血量为(36±68)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16.3±8.5)h,拔除尿管天数为(3.1±1.3)d,无明显电解质及血糖波动,术后住院时间为(5.5±2.6)d;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从30.9±3.2下降到7.3±3.2,最大尿流率(Qmax)从(3.7±3.2)mL·s-1上升到(20.5±4.3)mL·s-1;生活质量评分(QOL)从5.1±0.6下降到1.4±0.8,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体电汽化切除术对高龄高危型患者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好,但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 林素青, 王继群, 罗思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65-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电子喉镜在喉及下咽部肿瘤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怀疑喉及下咽部肿瘤患者利用OlympusCV-E型电子喉镜取活检行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结果:确诊喉癌35例、下咽癌7例,检出率为61.8%。术后发现咽瘘3例、复发4例。结论:电子喉镜检查具有简便安全、视野清晰及不易漏诊等优点,是喉和下咽部肿瘤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诊的重要手段。
  • 刘湘宁, 冯智强, 李小玲, 赖仁发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67-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章锦秀, 史剑波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69-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玲, 谢翠媚, 刘慧玲, 李淑琴, 张劼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2): 271-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