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8-25
  

  • 全选
    |
  • 郑青, 汪小凤, 吴晓萍, 许华, 苏志坚, 冯雅, 李校堃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5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aFGF)及其非促分裂型突变体(nmhaFGF)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EC)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分别为haFGF组、nmhaFGF组和对照组。用Griess反应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NO相对含量(NO2-)。结果:haFGF和nmhaFGF都能诱导内皮细胞NO的生成,但同样条件下,nmhaFGF组诱导产生NO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在0.10、1.00、10.00、50.00、100.00 ng/mL时均高(P<0.01)。与haFGF组比较在0.10、1.00、10.005、0.00 ng/mL时nmhaFGF组诱导产生NO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P<0.01),在0.01和100.00 ng/mL时也有降低(P<0.05)。结论:nmhaFGF仍保留一定的诱导内皮细胞产生NO的作用,但NO生成量有显著下降。
  • 张玲, 李国辉, 戴云, 谢秋玲, 洪岸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60-464,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糖类对bFGF(m)在溶液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在相同浓度的bFGF(m)溶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糖类,测定放置一定时间后的溶液中bFGF(m)可溶性浓度的差异和促细胞有丝分裂能力的变化。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添加蔗糖与海藻糖的bFGF(m)溶液随糖浓度增加,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和比活性增加。在蔗糖与海藻糖为0.8 mol时bFGF(m)可溶蛋白浓度和活性数值最高,所测得的蛋白质量浓度依次为(1.145±0.007 2)mg/mL、(1.125±0.005 6)mg/mL;所测活性数值依次为ED50=0.48 ng/mL、ED50=0.58 ng/mL;而添加葡萄糖、乳糖和麦芽糖的bFGF溶液,实验组中蛋白质量浓度和活性相对于对照组均未见有显著性提高。结论:海藻糖和蔗糖能够减少bFGF(m)聚集和沉淀程度,增加bFGF(m)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提高单位体积中的bFGF(m)活性单体量。
  • 何冬梅, 张洹, 谭广销, 刘革修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65-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及正常淋巴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取自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NHL组织标本3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P53、PCNA的表达,并取正常淋巴结组织15例作对照。结果:NHL组织中hTERT、P53、PCNA阳性率分别为71%(25/35)、43%(15/35)和86%(30/35)。正常淋巴结组织依次为27%(4/15)、0%(0/15)和32%(6/15),NHL组hTERT、P53、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淋巴结组(P<0.05)。NHL组hTERT、P53、PCNA在恶性程度高的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00%、69%、100%,在恶性程度低的组织中分别为68%、21%、74%,P<0.05。35例NHL组织hTERT与PCNA两者表达一致者(均阳性)25例,两基因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hTERT、P53、PCNA的表达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并与病理分级之间有正相关性,hTERT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
  • 杜丽蕊, 徐丽慧, 何贤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70-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与蛋白激酶C-θ(PKCθ)的融合蛋白(PKCθ-EGFP)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及其对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脂质转染胺(Lipofec-tAMINE 2000)为载体分别以pPKCθ-EGFP和pEGFP-N1转染HeLa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达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同时分析二丁酸佛波醇酯(PDB)和小檗碱对其亚细胞定位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转染pEGFP-N1或pPKCθ-EGFP的HeLa细胞48 h后,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0.9±4.4)%和(45.8±2.3)%(P<0.05)。表达的PKCθ-EGFP融合蛋白均匀分布于细胞内,与EGFP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相似。PDB刺激30 min后,表达PKCθ-EGFP的HeLa细胞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即由原来的梭形变成圆形,荧光强度增强。但表达EGFP的HeLa细胞的形态及荧光分布均不受影响。小檗碱对PDB诱导的HeLa细胞的形态和EGFP-PKCθ融合蛋白的分布无明显影响。结论:表达PKCθ-EGFP融合蛋白的HeLa细胞在PDB作用下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 尹青松, 李扬秋, 陈少华, 杨力建, 耿素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75-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TCR Vβ2-、Vβ5-和Vβ17-Dβ1 sjTRECs的存在情况。方法:利用半巢式PCR扩增31例不同亚型A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中TCRβ基因重排时形成的T细胞受体DNA删除环(sjTRECs)中的Vβ2-、Vβ5-和Vβ17-Dβ1 sjTRECs,1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TCR Vβ2-、Vβ5-和Vβ17-Dβ1 sjTRECs在正常人和AML患者中均可检测到,AML患者三者的检出率分别为45.16%、41.94%和32.26%,均略低于正常人,但差别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30岁的AML患者3种Vβ sjTRECs的检出率均高于30岁以上的患者,以Vβ2-Dβ1 sjTRECs最明显。结论:率先提供AML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TCR Vβ2-、Vβ5-和Vβ17-Dβ1 sjTRECs的存在情况,为研究AML患者胸腺近期各Vβ亚家族幼稚(naïve)T细胞的输出情况提供资料。
  • 肖增璜, 石磊, 邱春嫦, 付强, 苏健裕, 冯洁, 陈洵, 李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8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多重PCR方法并对临床菌株进行扩增及整合子分类。方法:采用多重PCR对21株来自临床的耐药菌株进行了第一、二和三类整合酶基因(intI)筛选。结果:16株携带第一类整合酶基因;1株携带第一和第二类整合酶基因;2株含第二类整合酶基因;1株含第三类整合酶基因;1株不含第一、二和三类整合酶基因。结论:筛选细菌耐药整合子基因分类的多重PCR方法简便可靠;整合子广泛存在于临床耐药细菌中。
  • 任玮玮, 李弘, 张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86-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肝癌BEL-7402和SMMC-7721细胞对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差异,探讨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与其作用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As2O3作用BEL-7402和SMMC-7721细胞24~96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含量,计算细胞凋亡百分率;GSH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含量。结果:0.25 μmol/L As2O3作用24 h,有效地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对SMMC-7721细胞来说,需要用1.0 μmol/L As2O3作用24 h才能达到相同的抑制效果。1.0 μmol/L As2O3作用72 h时,BEL-7402细胞的凋亡率为(43.8±0.2)%,SMMC-7721细胞的凋亡率为(12.8±0.2)%,检测BEL-7402细胞内GSH为(18.7±1.4)nmol/mg;SMMC-7721细胞内GSH为(50.8±5.2)nmol/mg,两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肝癌BEL-7402和SMMC-7721细胞对As2O3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不同,可能与细胞内GSH含量有关。
  • 张文斌, 姜海平, 张海伟, 林晨, 郭国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91-494,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二氧化硅(SiO2)致小鼠肝脏局部纤维化的方法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成实验对照组(生理盐水)、碘油组(超液化碘油)、混和液组(超液化碘油+SiO2),分别用生理盐水、超液化碘油及混和液各0.2 mL局部注射小鼠右肝,3个月后观察注射局部病理变化并分别统计比较变性坏死、纤维化及巨噬细胞和纤维化结节的面积差异,测量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变化。结果:3组动物注射局部处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别;镜下观察,3组小鼠注射局部变性坏死面积不同,其中混和液组引起局部变性坏死面积最大(χ2=15.4,P<0.01);混和液组与碘油组两两比较变性坏死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8,P>0.05);在混和液组可见肝脏组织局部的巨噬细胞结节和纤维细胞增生,局部纤维细胞增生较碘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5,P<0.05);3组小鼠血清IgM水平均数不同(F=1 720.3,P<0.01),其中,混合液组最高(314.7±10.7)mg/L。结论:SiO2与超液化碘油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地引起小鼠肝脏局部纤维细胞增生,其机制可能与体液免疫因素IgM水平的变化有关。
  • 李君武, 江静, 许小亮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495-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进行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分析其在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含有丙肝病毒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BRTM/HCV1-3011表达载体中PCR扩增出HCV NS3基因片段,将其与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得到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3。然后采用阳离子多聚体将其转染人肝细胞QSG7701,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CV NS3蛋白的表达。结果:所得到的NS3片段正确,序列正确,所构建的真核质粒成功转染QSG7701细胞并表达蛋白,表达的NS3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0 000。结论:成功构建了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3,并且该载体在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中能有效表达特异性HCV NS3蛋白。
  • 吕艳青, 叶春玲, 叶开和, 刘建军, 任先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02-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类骨髓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尼美舒利25、50、100 μg·mL-1体外处理骨髓白血病K562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DNA片段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尼美舒利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剂量依赖性地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中等剂量组(50 μg·mL-1)的抑制作用强于阿霉素组(25 μg·mL-1);尼美舒利可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S期细胞明显减少,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剂量由低至高,凋亡率分别为(3.4±2.8)%,(16.8±1.8)%和(42.7±2.5)%;DNA条带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尼美舒利的促凋亡作用。结论:尼美舒利在体外可显著抑制K562细胞增殖,该作用可能与其干扰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 林羿, 曾耀英, 狄静芳, 曾山, 曾祥凤, 詹美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08-51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DX5+CD69+细胞浸润与CBA/J×DBA/2小鼠自发性胚胎吸收的关系。方法:CBA/J×DBA/2小鼠(A组)和CBA/J×BALB/c小鼠(B组)分别用作自发性流产模型和生育力正常对照。DX5用作广泛性NK细胞标志物,CD69作为NK细胞和T细胞活化标志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母-胎界面淋巴细胞中CD69+细胞百分率,DX5+CD69+细胞与DX5+细胞比率,并对细胞数量与胚胎吸收率进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A组孕13.5 d胚胎吸收率为34.1%(45/132),显著高于B组(6.6%,9/137;P<0.001)。同时A组DX5+CD69+细胞与DX5+细胞比率(28.1±11.9)%显著高于B组(19.5±5.7)%,(P<0.01)。此外,A组DX5+CD69+与DX5+细胞比率(x)和胚胎吸收率(y)之间存在强线性相关(r=0.807,P<0.001,y=-1.157+1.278x)。结论:母-胎界面过多的DX5+CD69+细胞浸润可能与CBA/J×DBA/2小鼠胚胎吸收有关。
  • 何斯纯, 马宁, 郑辉, 柏志全, 林兴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13-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体温过高对耳蜗电图(ECochG)的影响及其波的起源。方法:体表物理升温法逐步升高豚鼠体温(36~42℃),观察系列体温过高时豚鼠BAEP和ECochG波峰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及波幅的动态变化。结果:随体温逐步升高(36~42℃),BAEP的Ⅰ、Ⅱ、Ⅲ、Ⅳ波PL和Ⅰ-Ⅳ波IPL与ECochG的N1、N2、N3波PL和N1-N3波IPL随体温升高而逐渐缩短,体温越高,缩短越显著;代表脑干中枢传递时间的BAEP的Ⅰ-Ⅳ波IPL的缩短总值明显大于代表外周传导时间的Ⅰ波PL的缩短总值,且源自脑干中枢的Ⅱ、Ⅲ、Ⅳ波的PL的缩短总值明显大于源自听神经的Ⅰ波PL的缩短总值,ECochG的N1-N3波IPL的缩短总值也明显大于代表外周传导时间的N1波PL的缩短总值,N2、N3波的PL缩短总值也明显大于源自听神经的N1波PL的缩短总值;BAEP的Ⅰ、Ⅱ、Ⅲ波和ECochG的N1、N2、N3波波幅在体温40℃或高过40℃以后出现显著降低。结论:体温过高对ECochG的显著影响与BAEP相似,ECochG的N2、N3波较源自听神经的N1波有更高位的神经起源。
  • 吕来清, 潘三强, 郑颖, 梁耀中, 谭雪梅, 陈伟林, 潘伟祺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18-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舌传入神经形成的突触类型及分布规律,探讨舌传入纤维形成的主要类型突触。方法:按传入纤维性质和终止核团,分4个单项组:快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组(FA-VS),快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组(FA-VP),慢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组(SA-VS),慢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组(SA-VP);4个复合组:快适应纤维组(FA),慢适应纤维组(SA),三叉神经脊束核组(VS),三叉神经脑桥核组(VP)组。在确定了脑干内的舌传入纤维后进行细胞内注射,电镜连续切片观察,分析突触类型。结果:突触按组成数目分单纯型、中间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各组中间型突触出现频率最多,组间数据较接近;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出现频率相对较少,组间数据较分散;FA-VS组单纯型出现频率最多,SA-VP复杂型出现频率最多;各组单纯型突触增、减时其复杂型突触相应减、增。结论:中间型突触为主要类型突触;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为辅助型突触;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有完全相反的势态分布;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也有相应增、减分布规律。
  • 黄景彬, 赵长鹰, 李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23-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金水六君煎对慢性支气管炎小鼠呼吸道纤毛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六君煎治疗组,采用改良烟熏法复制慢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以金水六君煎口服液进行干预,连续用药4周后取气管和肺叶组织分别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小鼠呼吸道纤毛出现明显脱落、减少、倒伏、粘连、变短、肿胀、超微结构异常增多等病理现象,纤毛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脱落等病理改变;而金水六君煎治疗组小鼠呼吸道纤毛上述病理改变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金水六君煎能明显改善慢性支气管炎小鼠呼吸道纤毛的病理损伤程度,促进呼吸道受损纤毛的结构修复。
  • 邹军, 梁尚华, 赵仓焕, 倪力强, 曹碧茵, 陈慧娟, 童瑶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30-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行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Ⅰ组(慢性心理应激模型,不灌服生理盐水)、模型Ⅱ组(慢性心理应激模型,灌服生理盐水)、半夏厚朴汤组(灌服半夏厚朴汤水煎浓缩液)、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组(灌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煎浓缩液),连续灌服19 d测试各组大鼠行为、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清皮质酮(CORT)。结果:半夏厚朴汤组大鼠第11、19 d爬格次数增加,第11 d挣扎次数增加,CRH、ACTH降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组大鼠第19 d爬格次数增加,第19 d静止时间缩短,CRH、ACTH降低。结论:半夏厚朴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不同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慢性应激大鼠的行为方式,调节慢性应激大鼠的内分泌功能。
  • 钱垂文, 王一飞, 陆家海, 熊盛, 张美英, 刘新建, 李久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35-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制备高纯度的兔抗SARS冠状病毒的IgG。方法:采用辛酸-硫酸铵沉淀进行初纯,以及DEAE离子交换层析精纯IgG,利用SDS-PAGE对纯化后的IgG纯度进行测定,利用间接ELISA、病毒中和滴定对IgG进行效价测定。结果:纯化后的IgG相对纯度达到90%以上,ELISA检测效价为1:4 800,病毒中和效价为1:640。结论:利用上述纯化工艺能获得高纯度的兔抗SARS冠状病毒IgG,同时抗体活性损失较小。
  • 周全, 刘斯润, 黄力, 陈金城, Arne-Jörn Lemke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38-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眼眶部疾病的HR-MRI影像表现,主要明确其HR-MRI信号强度的改变在眼眶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以提高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对诊断明确的208例眼眶部疾病的位置及其磁共振信号的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扫描采用1.5 T磁共振扫描机,用眶部表面线圈进行高分辨率扫描,SE及FSE系列常规轴位、冠状位及(或)矢状位扫描,72例行脂肪抑制扫描、16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眼眶部可以被分成8区,各区有其各自的好发疾病。眼眶部疾病的MRI信号征象大致可分为4种信号表现。骨膜下区的皮样囊肿及亚急性骨膜下出血、肌锥外区的淋巴管瘤在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眼部脉络膜黑色素瘤在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骨膜下区及视神经区的脑膜瘤在T1WI及T2WI均为等信号;大部分病变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MRI信号对眶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结合病变的位置、发病年龄,根据MRI信号可以对大多数眼眶部肿瘤做出定性诊断。
  • 史长征, 李恒国, 陈棣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46-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乳突平片在诊断慢性中耳炎中的作用。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中耳炎105例(107耳),详细分析其X线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07耳慢性中耳炎中,单纯型中耳炎2耳、外耳道胆脂瘤2耳、肉芽肿型中耳炎15耳、胆脂瘤型中耳炎88耳,与病理对照比较的诊断符合率为68.9%。结论:乳突平片仍是中耳炎的基本检查手段。
  • 林永新, 邓德礼, 王晶, 李志忠, 王德就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49-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Apofix系统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3年检查确诊为齿状突或枢椎椎弓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13例,其中应用Apofix系统经后路植骨内固定治疗9例。结果:经过6个月~3年随访,植骨愈合率为100%,局部症状明显改善,脊髓功能恢复优良。结论:Apofix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等优点,能有效地稳定椎体、预防脊髓继发损伤以及改善预后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术前适应症的选择、颅骨牵引复位和术中良好的植骨是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 王红, 陈卓铭, 林玉萍, 龚金生, 李冰肖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52-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简称ZM2.1)在失语症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失语症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分别用ZM2.1及汉语失语检查法(ABC法)检测其语言功能。比较两组间ZM2.1各功能亚项检测结果以评定ZM2.1的灵敏度。结果:病例组ZM2.1各功能亚项的标准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 1),病例组ZM2.1和ABC法的相关功能亚项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20~0.908),检测时间明显短于ABC法(P<0.01)。结论:ZM2.1检测失语症的语言交流功能损害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效度,临床简单易行,可作为失语症的筛选检查。
  • 刘忆星, 刘恋, 方文辉, 刘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56-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在临床、脑脊液和MRI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对比两种脑膜炎(TBM组及CNM组)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MRI的改变。结果:结核性脑膜炎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中多有抽搐、肢体瘫痪及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MRI检查主要表现为脑池的狭窄、闭塞和脑膜强化,脑积水为中至重度;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逐渐加重的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意识障碍多为阵发性,视乳头水肿明显,脑脊液压力高伴细胞数明显增多,MRI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结论:两种脑膜炎的鉴别有赖于综合分析临床资料,MRI可作为二者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 乔玉华, 曾靖华, 黄世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59-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根管充填技术的根管充填效果。方法:128例牙髓或根尖周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2名患者行冷侧压充填术;66名患者行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术。比较并分析两种不同充填技术对充填质量及术后疼痛的影响。结果: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术组的适填率明显高于冷侧向加压充填术组(P<0.05);两组超填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冷侧向加压充填术组的欠填率显著高于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术组(P<0.05)。两组间术后疼痛发生率和平均疼痛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术充填效果明显优于冷侧向加压充填术。
  • 李大伟, 林飞鹤, 高海亮, 林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62-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分析56例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证实的胸腹联合伤56例,其中穿透性胸腹联合伤34例(61%);闭合性胸腹联合创伤22例(39%)。结果:术前行胸腔闭式引流45例;术中或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11例。开胸、剖腹术行器官修补或切除40例(胸腹联合切口21例);剖腹探查处理腹腔内脏器损伤并修补膈肌16例。术前明确有膈肌破裂29例(53%)。第一次手术中发现膈肌破裂52例(93%);4例漏诊未发现膈肌破裂,漏诊率(7%);治愈51例(91%);死亡5例(9%)。结论:胸腹联合伤伤情危重,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治疗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诊断应避免膈肌创伤的漏诊,治疗原则先处理威胁生命伤,多为先胸后腹。
  • 何明娇, 徐玉苑, 李耘, 奚丽鸾, 黄少贤, 陈利红, 蓝兰英, 刘青妮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65-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者孕妇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HBsAg阳性携带者孕妇所生新生儿分为HBIG组和对照组;HBIG组孕妇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IU,对照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作乙肝两对半和HBV-DNA检测。结果:HBIG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和HBV-DNA阳性率无明显降低,抗-HBs检出率无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的HBIG接种时间和剂量尚未能完全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 施军, 蔡小嫦, 谢明, 易敏, 丛林, 伍斌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67-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治疗单纯性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和(或)解脲支原体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病例总数72例,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和对照组。加替沙星组35例,加替沙星片400 mg,口服,每日1次,疗程10 d;对照组37例,头孢曲松250 mg,一次肌注,多西环素100 mg,口服,一日2次,疗程10 d。结果:加替沙星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4%、91.9%,临床痊愈率分别为85.7%、83.8%;淋球菌(NG)清除率分别为100%、97.3%,沙眼衣原体(CT)阴转率分别为94.1%、88.9%,解脲支原体(UU)清除率分别为84.6%、82.1%,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1%、24.32%(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加替沙星治疗单纯性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和(或)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疗效相近,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 陈翠芳, 刘琴湘, 张发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70-571,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口服美施康定超前镇痛用于扁桃体手术镇痛的疗效及不同种类药物协同镇痛疗效。方法: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20例,A组为美施康定组;B组为美施康定加戴芬组;C组为对照组,即单纯维生素C组,不用任何药物镇痛。A、B、C组均于术前1 h分别口服药物,A、B组并加法莫替丁胶囊20 mg,术后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DS)。结果: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口服美施康定复合戴芬用于扁桃体手术镇痛效果确切、方法简便、病人舒适、并发症少,有良好镇痛效应。
  • 梁泳怡, 陈红建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72-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社区中老年人对糖尿病(DM)认知的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方式,调查487名社区中老年人对DM认知的情况。结果:有79.1%的中老年人听说过DM,仅10.9%的中老年人了解DM的发病原因,48.5%的中老年人知道DM的常见症状;对"患高血糖后,应该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定时复查血糖和坚持治疗"的生活干预和遵医行为仅50.5%的中老年人持肯定回答;DM对身体的危害和预后,亦只有41.2%的中老年人知晓。结论:社区应重视普及DM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中老年人对DM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识别DM症状的敏感度,才能真正落实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DM三级预防工作。
  • 曹明溶, 劳学军, 张红, 席亚鸣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76-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罗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78-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席亚鸣, 王华曦, 蒋光愉, 温伟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80-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媚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 26(4): 582-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