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12-25
  

  • 全选
    |
  • 黄欣, 李扬秋, 陈思, 陈少华, 杨力建, 卢育洪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3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T-ALL/淋巴瘤中BCL11B基因转录本的特点。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方法分析12例T-ALL/淋巴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CL11B基因的表达情况;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确定PCR产物的特异性。结果:3例T-ALL/淋巴瘤患者中出现2种BCL11B转录本:野生型和第3外显子缺失型,其余9例均表达第3外显子缺失型的转录本。两组病人PBMC中BCL11B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别(P=0.301)。结论:3例T-ALL/淋巴瘤病人中存在2种BCL11B基因转录本,但在表达水平上无明显差别。
  • 查显丰, 李扬秋, 陈少华, 杨力建, 卢育洪, 张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38-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的克隆性增殖T细胞及其CDR3序列的特点。方法:利用RT-PCR和基因扫描分析1例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TCR Vα和Vβ基因的互补决定区(CDR3),了解各Vα和Vβ亚家族的限制性表达情况和T细胞克隆性增殖特点,寡克隆的PCR产物再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该病人外周血T细胞表达18个TCR Vα和12个TCR Vβ亚家族,其中Vα13、Vα18、Vβ1和Vβ21亚家族呈寡克隆性。CDR3序列分析获得3个TCR克隆基因序列,分别为Vα13NJα49、Vα18NJα50和Vβ21NDβNJβ2.7。结论:获得1例CML病人外周血克隆性增殖αβ+T细胞的3个TCR基因CDR3序列,提示病人可能存在与CML细胞抗原相关的Vα13/Vβ21或Vα18/Vβ21T细胞克隆。
  • 郑辉, 闻人庆, 谷学英, 刘志强, 李洪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43-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临床诊断为眼皮肤白化病(OCA)患者的TYR基因进行突变筛查,以了解我国大陆OCA患者TYR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患者及其父母的TYR基因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及启动子区,以DNA序列测定技术进行突变筛查与鉴定。结果:在8名患者的16个TYR等位基因内,查明9种突变;其中错义突变4种(R77Q、E294K、R299H和W400L),无义突变2种(R116X和R278X),插入突变2种(929insC和232insGGG),剪切位点突变1种(IVS1-3C>G)。结论:W400L、R299H分别占本研究所检出全部OCA1突变等位基因的31.3%(5/16)和18.8%(3/16),可能为中国大陆人群中较常见的TYR基因突变类型。
  • 王圆圆, 张文斌, 龚晓兵, 郭国庆, 陈静, 辛莉, 沈伟哉, 原林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47-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纯度和活力较高的无血清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方法。方法:新生SD大鼠海马,用neuro-basal培养基培养,免疫荧光鉴定神经元纯度,MTT法检测其活力。结果:神经元接种12~24 h后贴壁,并长出细小突起,3 d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特征,4 d突起形成稀疏的神经纤维网络,8 d后神经元5~10个聚集成团,突起密集,生长稳定,12 d后出现细胞碎片。Tubulin荧光染色显示清晰的神经元,突起绵长且相互交织,占细胞总数的66.7%;GFAP荧光染色的细胞数量少,突起短粗,占33.7%。培养1~5 d MTT代谢率逐渐上升,6~11 d处于平台期,11 d后下降。结论:neurobasal无血清培养获得的神经元纯度大于60%,6~11 d的细胞适于细胞学实验。
  • 吴风云, 蒋建伟, 张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52-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Mcl-1 ASODN转染入体外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用WST-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Mcl-1 ASODN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cl-1 ASODN对HepG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用Hoechst33258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pG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Mcl-1 ASODN作用HepG2细胞48 h后,与空白对照组(blankcontrol)和随机寡核苷酸(RODN)对照组相比,Mcl-1 ASODN组能明显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P<0.05),Mcl-1 ASODN组细胞出现S期明显的阻滞;Hoechst33258染色可见大量的细胞核固缩,核碎裂。结论:Mcl-1 ASODN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吴志慧, 蒋建伟, 陈涛, 陈超, 丁文婷, 陈妙巧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57-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联合5-FU对离体肝癌细胞及小鼠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5-FU、5-FU联合PCNA ASODN、5-FU联合聚乙烯亚胺(PEI)介导的PCNA ASODN(PEI-ASODN)分别转染人肝癌SMMC-7721细胞,改良MTT法(WST法)分析细胞生长增殖抑制效果;建立小鼠肝癌腋下移植瘤和腹水瘤模型,腋下移植瘤模型小鼠,隔日给药共5次,第13天杀小鼠,观察小鼠瘤重、瘤体积改变;腹水瘤模型小鼠,连续腹腔注射给药7次,记录小鼠平均存活天数,绘制小鼠存活曲线。结果:5-FU联合PEI-ASODN时,5-FU对肝癌细胞的IC50降低为0.165 μg/mL,肝癌细胞对5-FU敏感性提高了49.7倍;肝癌腋下移植瘤小鼠各治疗组的瘤重、瘤体积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5-FU联合PCNA反义核酸组最高;对于腹水瘤小鼠,以5-FU和PCNA反义核酸联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最长。结论:5-FU联合PEI-ASODN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延长小鼠存活时间。
  • 韩捷, 施焕敬, 徐丽慧, 卢宏松, 何贤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62-566,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含6个组氨酸标签(His6)的小鼠存活素(Survivin)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根据小鼠Survivin序列设计引物,经过RT-PCR克隆Survivin的cDNA并进一步构建分泌型Sur-vivin的真核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扩增在HeLa细胞中表达;以金属离子螯合层析富集,再用免疫印迹法鉴定。结果:克隆到Survivin编码区全长序列,经DNA测序后证明与已报道序列相同。构建氨基端融合小鼠IL-2信号肽,羧基端带有His6标签的Survivin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在HeLa细胞中转染成功并且表达;细胞上清经HisTrap HP柱层析富集后,进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以分泌型方式在HeLa细胞中表达。结论:成功克隆Survivin的cDNA,并构建其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
  • 谌琴, 何冬梅, 张洹, 郭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67-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mir-15a和mir-16-1诱导人淋巴瘤Raji细胞株的凋亡。方法:利用Oligofectamine 2000脂质体法将化学合成的mir-15a和mir-16-1寡核苷酸,随机序列,分别转染Raji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蛋白表达情况,半定量RT-PCR检测Bcl-2 mRNA表达水平,台盼蓝拒染法和CCK8法检测mir-15a和mir-16-1对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Raji细胞经转染mir-15a和mir-16-1寡核苷酸48 h后,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与空白对照组和随机序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CR法显示各组间Bcl-2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台盼蓝拒染法和CCK8法显示,转染后各时间点mir-15a和mir-16-1寡核苷酸组Raji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Hoechst染色可见明显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显示,mir-15a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分别为9.74%和9.65%,mir-16-1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分别为9.70%和9.34%,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随机对照组。结论:mir-15a和mir-16-1可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
  • 李林, 曾耀英, 宋兵, 贺芳, 赖新强, 黄秀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73-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黄芩苷(BA)抑制Jurkat T细胞(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的生长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噻唑兰(MTT)比色法测定B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胞内[Ca2+]i和线粒体跨膜电势(ΔΨm)分别用Fluo-4/AM和DiOC6(3)荧光探针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PI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凋亡细胞形态以Hoechst33342/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BA明显抑制Jurkat细胞增殖(P<0.01),并呈时间、浓度依赖性;BA可浓度依赖的诱导Jurkat细胞[Ca2+]i浓度上升、线粒体膜电势ΔΨm降低,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凋亡率增加,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经BA(100 mg/L)作用的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核固缩表现,胞核呈致密浓染的颗粒状荧光。结论:BA体外显著抑制Jurkat T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胞内[Ca2+]i及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通路有关。
  • 何金花, 吴风云, 刘冠杰, 张小鹰, 廖晓丽, 蒋建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78-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Sim)联合5-FU对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白血病K562细胞,用MTT法观察Sim联合5-FU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观察对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Hoechst33258染色观察Sim与5-FU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低浓度的Sim与5-FU联合应用在抑制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均较各单一高浓度用药组的作用明显增强,并且下调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结论:Sim与5-FU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下调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有关。
  • 梁慧超, 王自能, 车参贤, 萧文惠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83-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MDRlmRNA在乙肝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乙肝患者足月胎盘20例;选择正常产妇足月胎盘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两组产妇胎盘中MDRl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荧光定量PCR检测MDRl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乙肝组(O.454±0.398),正常组(O.∞6±0.09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MDRlmRNA在胎盘组织中表达的升高,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 王志伟, 赵月萍, 周长忍, 廖国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87-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在牙釉质表面吸附牙釉基质蛋白,进而研究牙釉质表面对不同质量浓度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方法:在石英晶片上制备牙釉质膜,将其分别浸入10、20、40 μg/mL质量浓度的牙釉基质蛋白溶液;通过共振频率、耗散因子、吸附量随质量浓度的变化关系,得出牙釉基质蛋白吸附的规律。结果:共振频率随质量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吸附量随质量浓度的提高稳定的增长;结论:在20 μg/mL的蛋白溶液中,牙釉质表面吸附蛋白的成膜刚性较好。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对牙釉基质蛋白吸附机理的研究显得更直观,是研究蛋白吸附行为的有效工具。
  • 程柏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91-593,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SE)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2例BTCC及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PSE的表达情况。结果:HPSE在62例BT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23%(33/62例),在正常膀胱黏膜不表达。HPSE在G1,G2和G3级B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53%(4/17例),57.14%(12/21例)和70.83%(17/24例),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PSE在浅表性和浸润性BT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1.82%(7/22例)和65.00%(26/40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HPSE在复发组中表达率为76%(19/25例),显著高于初发组(41.18%),P<0.05。HPSE阳性表达率与BTCC分级、分期及复发呈正相关。结论:HPSE在BTCC中的表达增高,与肿瘤分级、分期、复发相关,检测HPSE的表达可作为判断BTC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 陈伟业, 张立贤, 曹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94-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异氟醚吸入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40)和电刺激组(H组,n=40),H组患者予持续经皮穴位电刺激,从术前30 min直至术毕30 min。两组患者均予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吸入异氟醚、一氧化二氮维持麻醉。围术期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观察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及躁动程度,并依次评估拔管即时、拔管后5、10、15、30 min各时点的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H组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低于C组(P<0.05);H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C组(P<0.01);与H组相比,C组患者拔管即时MAP、HR升高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异氟醚吸入麻醉的术后躁动。
  • 林宏生, 张国威, 吴昊, 王国普, 刘宁, 康先启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598-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适应证及相关临床问题。方法:收集5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麻醉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本组2例术中灌注骨水泥时出现毒性反应,经抢救后恢复正常;术后15例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并有1例出现呼吸衰竭;1例出现心功能衰竭转内科治疗;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有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以上并发症经治疗后治愈或缓解出院。术后下床时间5~14 d,平均8 d;住院时间14~35 d,平均19 d。3例失随访,1例在随访中死亡,53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1年5个月。49例恢复接近伤前状况,4例恢复后明显差于伤前状况。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假体脱位及松动病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简单,术后能保持肢体长度,病人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方法,但高龄患者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
  • 王俊芳, 徐宏贵, 罗良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02-605,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胡桃夹现象患者的诊断意义、左肾静脉受压程度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对胡桃夹现象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疗效的评价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5例胡桃夹现象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并将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照;按照临床表现将其分为3组:精索静脉曲张组、血尿组、蛋白尿组,分别测量左肾静脉受压狭窄部位(b)及受压扩张部位近端内径(a),扩张部位左肾静脉血流速度(Va)及受压部位血流速度(Vb),分析比较各组左肾静脉的受压程度;对其中行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的7例胡桃夹现象患者术后进行超声检查,测量上述指标并与其术前检查结果对比。结果:45例患者均见左肾静脉受压征象,受压部位前可见扩张,仰卧位时扩张部位内径(a)/受压部位内径(b)>3.0,受压部位血流速度(Vb)大于扩张部位血流速度(Va);各组间a/b值与Vb/Va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7例胡桃夹现象患者术前与术后的b值、Vb值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胡桃夹现象既方便又实用,可为精索静脉曲张、反复血尿、蛋白尿而无法用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患者提供有意义的临床指导,而且可作为胡桃夹现象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疗效评估的一种手段。
  • 曹明溶, 刘志龙, 龚瑾, 张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06-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方法:回顾分析1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结果:腹部闭合性损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2 d左右(6~30 d)。均行非手术治疗,从梗阻症状发作到肠功能恢复的平均时间为18 d(14~39 d),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16~43 d)。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症状、体征,保守治疗是主要的措施,应尽量避免手术治疗而导致的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 吴兆亮, 龚洪翰, 王进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09-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见肠梗阻征象与肠腔内迷走结石(异位结石),4例有胆系积气,3例可见胆囊变形,胆囊周边脂肪模糊,2例有少量腹水。结论:根据CT表现,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可作出该病的诊断。
  • 杨巧红, 陈少丹, 刘灵慧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12-613,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丘脑中央中核治疗癌性顽痛的镇痛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收集73例癌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和Hamilton抑郁(HAMD)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回顾总结护理注意事项。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立即取得止痛效果,停用止痛药物,有25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疼痛有不同程度的复发。治疗前疼痛评分平均为7.96±0.97(重度疼痛),治疗后疼痛评分平均为1.81±0.59(轻度疼痛),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HAMD评分平均为25.03±4.15(重度抑郁),治疗后HAMD评分平均为12.16±4.28(轻度抑郁),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治疗癌痛镇痛效果肯定;完善的护理对患者顺利完成治疗非常重要。
  • 陈馥娟, 余健, 周佩如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14-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晓玲, 张宁, 周佩如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16-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晓芳, 凌雪英, 黄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18-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姬智艳, 王晓白, 周序胧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20-620,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鹏, 周全, 康举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21-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向家鹏, 刘斯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23-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丁来贵, 史长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25-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超群, 杨群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6): 627-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