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8-25
  

  • 全选
    |
  • 卢宏松, 徐丽慧, 施焕敬, 韩捷, 何贤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31-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含组氨酸标签的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Flt3L)胞外域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依据Flt3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RT-PCR的方法从小鼠脾脏总RNA中克隆Flt3L基因并构建其胞外域原核表达载体,测序鉴定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诱导表达,用免疫印迹鉴定。结果:克隆到Flt3L编码区全长序列,经DNA测序证明与已报道的序列相同;构建羧基端带有His6标签的Flt3L胞外域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后SDS-PAGE分析显示在BL21(ED3)中获得较高表达;免疫印迹分析表明IPTG诱导后表达的Flt3L胞外域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19 000,与理论值相符,此蛋白与抗His6标签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克隆Flt3L基因,构建其胞外域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 李萡, 李扬秋, 陈少华, 杨力建, 余卫, 刘薇薇, 陈嘉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36-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中TCR Vα克隆性增殖T细胞特点。方法:利用RT-PCR方法扩增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29个TCR Vα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而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克隆性增殖T细胞PCR产物进行CDR3区序列分析。结果: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外周血中Vα12和Vα19亚家族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序列分析显示3例慢性苯中毒病人Vα12(1例)和Vα19(2例)CDR3区氨基酸序列分别是FCALSDRNTGGF,YICAVSHSGGGA和VYICAVNYGGS已被GenBank收录(EU285264、EU379941和EU429520)。结论:在慢性苯中毒病人中发现3个新的TCR Vα亚家族重排序列,外周血T细胞出现的TCR Vα12和Vα19克隆性增殖T细胞可能是机体接触苯后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 蒋红玲, 向军俭, 王宏, 邓宁, 刘婉莹, 杨红宇, 凌钦婕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41-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离纯化并鉴定牛奶中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原组分,并分析其与组胺释放的关系。方法:等电点沉淀、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分离纯化牛奶过敏原组分。脱脂乳浸液免疫C57/BL6小鼠制备抗血清。Western-Blotting分析脱脂乳致敏原组分。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中sIgE和sIgG;同时荧光法检测各致敏组分体外诱发免疫小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结果:分离纯化出酪蛋白、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等致敏组分(纯度>90%)。免疫印迹表明酪蛋白是主要致敏原组分。抗血清sIgG水平差异显著,sIgE水平没有大的变化;组胺释放率与sIgG水平是一致的,而与sIgE水平没有明显相关性。酪蛋白抗血清sIgG效价最高为1:25 600,组胺释放率高达(73.28±9.31)%。结论:牛奶中主要过敏原组分鉴定为酪蛋白,对牛奶过敏症的体外诊断治疗以及低/无过敏原配方奶的研制有一定的意义。
  • 高珂, 林晨, 白雪, 陈少华, 杨力建, 陈思, B.N.Selvakumar, 李扬秋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47-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联合PML-RARα融合多肽体外诱导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活化TCRζ链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利用T细胞液体培养法分别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PML-RARα融合多肽、SEA和SEA联合PML-RARα多肽诱导培养T细胞,其中SEA刺激包括培养初始或培养第5天加入SEA两组(PS、PSI),并设空白对照组(不加多肽及SEA)。分别收集各组培养20 d后细胞提取mRNA并合成cDNA,采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和相对定量检测TCRζ链在不同组别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作为内参,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Ct分析TCRζ链表达差异。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联合诱导组在培养初始加入SEA及第5天加入SEA的培养T细胞中TCRζ链表达上升,而单独SEA诱导组的TCRζ链表达下降。结论:超抗原SEA联合PML-RARα多肽体外诱导T细胞可使TCRζ链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有望为研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疫苗提供新的切入点。
  • 郭敏, 唐小龙, 张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51-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dx1)与神经源素3(Ngn3)联合诱导肝实质细胞向胰腺β样细胞分化。方法:以人胚胎胰腺组织基因组的m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获得Pdx1与Ngn3基因。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pEGFP-C1/Pdx1与pEGFP-C1/Ngn3真核表达质粒,并共转染L02细胞,用RT-PCR、免疫组化、间接荧光法检测目的基因及胰岛素相关基因葡萄糖转运体2(GLUT2)与胰岛素的表达情况。结果:目的基因克隆正确,RT-PCR、免疫组化、间接荧光证实转染后LO2细胞中有Pdx1、Ngn3和胰岛素及胰岛素相关基因GLUT2的表达。结论:Pdx1与Ngn3协同作用可诱导肝实质细胞向胰腺β样细胞分化。
  • 潘三强, 宿宝贵, 吕来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57-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用蛋白组学鉴定小鼠外侧膝状体内的主要蛋白。方法:提取小鼠外侧膝状体的蛋白质,通过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蛋白,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选择电泳图谱中的高含量蛋白,用MALDI TOF/TOF串联质谱仪分析蛋白质,所得的质谱图通过GPS软件在Mascot数据库中检索并鉴定蛋白质,并用Western-blotting进一步验证鉴定的蛋白。结果:在小鼠外侧膝状体共鉴定了33种主要蛋白,其中结构蛋白5种,代谢酶21种,转运蛋白3种,信号转导蛋白2种,应激蛋白1种,未命名蛋白1种。Western-blotting验证的蛋白与质谱仪鉴定的结果一致。结论:本结果为该区域蛋白质的研究提供实验资料。
  • 黄涛, 董军, 陆大祥, 唐红梅, 潘锐, 付咏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62-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在姜黄素改善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低、中和高剂量治疗组;除对照组、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侧脑室缓慢注射5 μL的gp120,连续3 d。第4天开始,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每天给予50、100、200 mg/kg的姜黄素灌胃,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用双蒸水灌胃,连续灌胃14 d。各组大鼠进行水迷宫测试,并分组进行海马磷酸化的CREB(pCRE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反应迟钝,寻找目标象限所需的时间较长,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及穿越次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寻找目标象限所需时间缩短,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及穿越次数明显长于模型组(P<0.05),其中姜黄素低剂量组效果更好(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内pCREB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P<0.01),姜黄素各剂量治疗组pCREB的表达有所上调。结论:姜黄素具有改善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CREB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 丘保华, 李瑞满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67-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麦冬多糖对妊娠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氧嘧啶法复制妊娠大鼠糖尿病模型,灌胃给予麦冬多糖0.2 g/kg,连续给药14 d,分别于给药第0、7、14天测定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第0、14天测定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与体质量。结果:口服麦冬多糖第7、14天可降低妊娠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对血清胰岛素水平及体重无明显影响。结论:麦冬多糖具有降低妊娠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增加肝糖原合成有关。
  • 陆琰, 陈丽, 张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70-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人足月胎盘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将人足月胎盘组织经胶原酶Ⅱ消化和贴壁培养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运用活细胞计数和碘化丙啶(PI)检测其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用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及β-磷酸甘油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并用Von Kossa染色进行鉴定;用地塞米松与胰岛素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并以油红O染色进行鉴定。结果:从人足月胎盘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梭形贴壁细胞,增殖能力较强;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CD45、CD106和HLA-DR;经诱导后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Von Kossa染色为阳性。结论:人足月胎盘中也富含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相似,可能是组织工程新的干细胞来源。
  • 肖平, 曾耀英, 林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75-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CBA)在细胞因子检测中的应用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不同亚型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BD CBA F lex Set IL-6、IL-10、TNF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样本中3种细胞因子水平。结果:AL患者IL-6、IL-10和TN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IL-10和TNF水平较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ANLL亚型中,M1型IL-6水平最高。结论:CBA法能快速、准确地定量检测细胞因子;AL血清中IL-6、IL-10和TNF水平升高,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 张涛, 王继群, 王丽华, 王全军, 曹庆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78-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泪道黏膜表面超微结构,明确泪道黏膜表面是否存在纤毛系统。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7例正常人鼻泪管黏膜表面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泪道黏膜表面存在皱襞,部分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样结构,未见类似鼻腔的纤毛系统。结论:泪道黏膜表面具有黏膜皱襞以及部分上皮细胞表面存在微绒毛结构可以推测泪道上皮对泪液可能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泪道黏膜不具备纤毛系统提示泪道黏膜排泄泪液是通过虹吸和重力作用而无主动排泄功能。
  • 陈炫, 汤绍辉, 唐晖, 查庆兵, 刘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81-384,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LexA与其靶位点的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方法:以PCR法扩增PA的LexA基因,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采用镍离子亲合柱层析和Superdex-75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和纯化目的蛋白,以含推定LexA结合位点的片段CTGTN27ACAG为探针,用凝胶阻滞试验检测LexA蛋白与探针序列结合的能力及特异性。结果:构建了pET22b-LexA重组质粒,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率约为25%,获得纯度大于95%的目的蛋白;CTGTN27ACAG能与LexA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推定LexA结合位点CTGTN27ACAG能与PA的LexA蛋白特异性结合,可能是LexA蛋白的结合靶位点。
  • 李金花, 吴秋莲, 徐浩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85-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CA19-9对良、恶性胆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良、恶性胆道疾病患者114例,健康成年人49例,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CA19-9水平,并检测血清中的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CB)含量。结果:①胆道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胆囊炎和胆道结石患者(P<0.05);胆道结石黄疸组血清CA19-9水平明显高于无黄疸组、胆囊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显著低于胆道癌患者(P<0.05)。②血清CA19-9检测诊断胆道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是93.75%、66.33%和70.18%。③胆道结石黄疸组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STB之间r=0.759(P<0.001),与CB之间r=0.775(P<0.001)。结论:血清CA19-9检测是筛查胆道恶性疾病的灵敏指标,但对于伴有黄疸的血清CA19-9阳性患者,应进一步排除良性梗阻性疾病的可能。
  • 郭长春, 袁静, 李涵葳, 刁文波, 任永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88-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高氧吸入对大鼠脑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49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30~280 g)随机分为7组,①正常对照组(不吸氧气);组②、③、④分别吸体积分数为50%氧气15 min、30 min、60 min;组⑤、⑥、⑦分别吸体积分数为100%氧气15 min、30 min、60 min。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在不同体积分数(50%和100%)、不同时间(15、30和60 min)吸氧后大鼠脑皮质内核因子-κB(NF-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表达变化,同时用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脑组织损伤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吸氧组NF-кB均减少;iNOS在50%吸氧15 min、30 min组和100%吸氧15 min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其余各组阳性细胞数虽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吸氧组Mn-SOD活力均增加,但仅100%吸氧60 min组有显著性意义。病理结果为:50%吸氧各组毛细血管充血、出血,神经元轻度水肿;100%吸氧各组神经元呈重度水肿,核嗜酸样变性,有噬神经现象,病理改变程度与吸氧时间无关。结论:吸入体积分数为50%的氧可引起轻度可逆性脑损伤,吸入体积分数为100%的氧可引起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损伤。吸入50%,100%的氧不能活化NF-κB,反而使其表达下降。
  • 钟晖, 宋秀豹, 孙洁, 张莉, 王莉, 张越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92-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正常婴幼儿鼻泪管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应用螺旋CT对27例(54侧)正常婴幼儿和15例(30侧)成人骨性鼻泪管三维重建,再测量骨性鼻泪管长度,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等解剖学数据,同时用解剖学方法测量7例(14侧)儿童尸头骨性鼻泪管长度作对照,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婴幼儿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0.06±0.29)mm,儿童尸头骨性鼻泪管长度为(9.95±0.31)mm,成人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1.51±1.54)mm,前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前两者与成人鼻泪管长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婴幼儿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96°±1.62°,与水平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3.24°±6.75,°与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12.31°±2.03°;成人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分别为8.08°±0.63,°72.69°±3.85,°12.09°±1.21°,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测量婴幼儿鼻泪管解剖学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所得解剖学数据对婴幼儿泪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李鹤虹, 罗良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396-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儿童鼻旁窦炎症与钩突解剖变异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21例2~13岁儿童进行高分辨率螺旋CT容积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测量钩突偏曲角度并与鼻窦炎症进行二项式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儿童鼻窦钩突形状、附着形式及角度变异较大,且随窦腔浑浊度不同导致测量角度有较大变化,并与鼻窦炎症无显著统计学关联。结论:儿童钩突形状及测量偏曲角度存在变异较大的特点,除钩突角度特别接近水平外,与鼻窦炎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 雷蕾, 谭为霞, 吴堪葵, 吴兰, 于淼, 詹丽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401-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黄芩苷用于急性深龋患牙盖髓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2岁152例患者的175个急性深龋患牙,分为两组,治疗组以黄芩苷盖髓,对照组以氢氧化钙盖髓。6个月、1年后分别复查并进行临床评价,观察两组盖髓术后的临床症状、牙髓活力、X线摄片情况。结果:6个月后复查,两组盖髓作用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年后盖髓作用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黄芩苷用于直接盖髓的作用优于氢氧化钙(P<0.05)。结论:黄芩苷可作为盖髓剂应用于临床急性深龋治疗。
  • 李刚, 吴琦明, 杨华, 唐利民, 李建斌, 程喜红, 张利, 唐文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403-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微创潜行钢板技术在同一型号钢板体表投影对照情况下,对粗隆间骨折应用动力髋(DHS);胫骨近端及平台用高尔夫钢板;股骨髁上,股骨远端、胫骨中段及桡骨中段等处骨折应用限制性接触钢板;胫骨远端骨折应用解剖钢板,骨折均为闭合复位,钢板经皮下隧道插入,经皮螺钉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人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均获得临床愈合。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符合生物接骨原则,避免了传统方法破坏软组织及骨膜较多,常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弊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有效的方法。
  • 梁继飞, 李恒国, 吕雅赐, 钟兴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406-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二维及高频彩色超声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甲状腺癌,回顾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着重分析甲状腺肿块内部回声的特点、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钙化、有无包膜和肿块彩色血流丰富程度、频谱多普勒中的多项测量指标的变化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57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实性低回声结节42例,囊实性混合结节15例,结节边界不清晰33例,结节中有砂砾样钙化灶3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24例,51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出结节内及周边探及血流信号。结论: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二维声像图及CDFI表现,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癌超声诊断的正确率。
  • 刘赛君, 邓列华, 赵刚, 胡云峰, 徐瑾, 李克俭, 林幼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409-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短程口服特比萘芬加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中、重度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平行研究。将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中、重度足癣患者随机分入A、B、C3组,A组口服特比萘芬片7 d联合外用联苯苄唑乳膏14 d;B组常规口服特比萘芬片,疗程14 d;C组常规外用联苯苄唑乳膏,疗程4周。对各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①临床疗效:停药时A组治愈率为52.00%,与B组(14.29%)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停药后2周和4周时A组治愈率分别为90.00%和88.00%,与C组(63.83%、59.5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真菌学疗效:停药后4周时A组真菌清除率为92.00%,与C组(63.8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③安全性评价:治疗结束时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④治疗费用:A组人均治疗费用较B组降低37.49%。结论:短程口服特比萘芬加外用联苯苄唑乳膏较单用口服药或外用药治疗中、重足癣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高,且费用相对较低。
  • 许向前, 邓列华, 吴焱, 计雄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412-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液氮冷冻联合得宝松局封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瘢痕疙瘩180块,采用随机方法等分至治疗组(液氮冷冻联合得宝松局封)、对照A组(单用得宝松局封)及对照B组(单用液氮冷冻)。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3.3%,有效率为90.0%;对照A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8.3%、76.6%;对照B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1.7%、63.4%,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1)。结论:液氮冷冻联合得宝松局封治疗瘢痕疙瘩有较好的疗效。
  • 张帅, 肖健云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415-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我院近年来鼻咽部结核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2例发生于鼻咽部的结核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12例均被误诊,1例被误诊为鼻咽炎,11例被误诊为鼻咽癌,通过系统抗痨治疗后鼻咽病变均消失。结论:鼻咽部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鼻咽癌。
  • 何金爱, 郭肖霞, 郭泽雄, 洪彩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417-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双全, 罗良平, 康举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 29(4): 419-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