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0
  

  • 全选
    |
  • 余素素, 张文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13-119.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衰老是指随年龄增长机体出现功能退行性变化的复杂生物学过程,衰老及相关疾患是目前老龄化问题加剧的研究热点之一.circRNA是具有特殊封闭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分子,参与细胞内基因表达,影响细胞通路和关键细胞周期,以及多物种不同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其特异性表达和外界环境刺激的相互作用与细胞衰老进程密切相关.特异性circRNA机制及功能的阐述,有望从分子水平上为衰老及其相关疾患的筛检、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 林升华, 王旖婷, 蒋金霞, 苏芸萱, 李世康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20-128.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SNORA56的基因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数据库下载NSCL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NORA56数据及临床信息资料,分析SNORA56表达水平与NSCLC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影响.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NSCLC患者标本,利用PCR技术检测30例NSCLC患者组织中SNORA56的表达,进一步验证SNORA56在NSCLC中的表达意义.结果: TCGA结果显示:SNORA56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SNORA56表达水平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鳞状细胞癌(LUSC)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LUSC癌组织(P<0.05);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NORA56可能通过细胞周期凋亡相关通路影响肺癌的发展.临床样本验证结果显示: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LUSC与肺腺癌(LUAD)癌组织中SNORA56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SNORA56表达水平在有淋巴结转移的LUSC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LUSC癌组织(P<0.05);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NORA56可能通过细胞周期凋亡相关通路影响肺癌的发展.结论: SNORA56在LUSC及LUAD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SNORA56在有淋巴结转移的LUS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LUSC癌组织;SNORA56可能通过细胞凋亡通路影响NSCLC发展.
  • 何东宁, 周浩东, 刘畅, 谭琦, 谷泽慧, 王亚帝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28-137.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T细胞分化蛋白2(MAL2)在乳腺癌(B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通过Oncomine、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及人类蛋白质表达图谱(HPA)数据库分析MAL2在正常乳腺组织和B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GEPIA分析MAL2表达与BC预后的相关性;应用STRING分析MAL2表达与上下游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MAL2在B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基底样1型的MAL2表达为高于间充质干细胞型、骨髓干细胞型及未特指型(P<0.05),HER-2过表达型的MAL2表达高于间充质干细胞型(P<0.05).癌症组学(TCGA)数据分析结果显示,MAL2高表达B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MAL2低表达患者(P<0.05),但无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AL2与TPD52、TPD52L2、YIF1A、IGR、FRMD4B、SH3YL1、OCLN等22个蛋白相互作用(PPI=0.001 746),并参与补体和凝血级联、细胞间紧密连接、白细胞经内皮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结论: MAL2在BC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其高表达可能与BC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 李孟祥, 刘轲, 阮豪杰, 高社干, 齐义军, 冯笑山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38-145.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食管鳞癌与食管腺癌关键差异表达分子,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的mRNA转录组数据确定其差异表达基因;根据无标度网络理论及差异表达基因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与食管腺、鳞癌分组特征相关性最强的网络模块及模块内节点基因.结果: 通过共表达网络构建出19个基因模块,其中Blue和Turquoise模块与食管腺癌、鳞癌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9;EPS8L3和SOX15分别为Blue和Turquoise模块的代表性节点基因;在TCGA食管癌数据集、GSE26886数据集、癌细胞数据库中,EPS8L3和SOX15基因是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癌的关键差异基因,能够鉴别诊断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结论: EPS8L3和SOX15可作为食管腺癌和鳞癌关键差异表达分子,为食管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张梦洁, 肖泽宇, 李娴, 何舒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46-151.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对沉默miRNA-221抑制裸鼠舌鳞癌移植瘤的早期改变进行监测,探讨miRNA-221表达异常对肿瘤早期的病理生理改变与IVIM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人舌鳞癌UM1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1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只.实验组注射慢病毒转染的稳定沉默 miR-221的UM1细胞,对照组注射慢病毒空转染的UM1细胞.细胞接种7,21 d后,进行IVIM-DWI检测,动态测量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 值)及灌注分数(f值).于第21天时间点处死全部裸鼠并获取肿瘤标本,将所取肿瘤标本进行常规HE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裸鼠皮下接种沉默miR-221表达的 UM1 细胞后,在第7天和21天,实验组的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D*值、f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M-DWI相关参数中的D值、D*值和f值,可以对沉默miR-221抑制裸鼠舌鳞癌移植瘤的早期疗效进行监测与定量评估;IVIM的相关参数D值、D*值和f值变化与病理改变和CD34关系密切.
  • 陈新, 章诺贝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52-163.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FGD5-AS1(lncRNA FGD5-AS1)对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运用qRT-PCR检测FGD5-AS1、miR-542-3p和GTPBP4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分析FGD5-AS1和GTPBP4表达变化对肝癌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利用基因沉默、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GD5-AS1对miR-542-3p及其靶基因GTPBP4表达的影响,并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lncRNA FGD5-AS1对 miR-542-3p/GTPBP4表达的调控作用. 结果: FGD5-AS1和GTPBP4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miR-542-3p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下调.沉默FGD5-AS1可增强肝癌细胞Huh7和PLC5的放射敏感性.沉默GTPBP4可以抑制Huh7和PLC5细胞的克隆形成,促进Huh7和PLC5细胞的凋亡,增强Huh7和PLC5细胞的放射敏感性.GTPBP4是miR-542-3p的下游靶基因,miR-542-3p可以负向调控GTPBP4的表达水平;而FGD5-AS1可负向调控miR-542-3p的表达,并正向调控 GTPBP4的表达水平;FGD5-AS1对HCC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又依赖于miR-542-3p. 结论: FGD5-AS1作为miR-542-3p的“分子海绵”竞争性上调GTPBP4的表达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姚兴璋, 刘涛, 何志军, 李兴勇, 宋渊, 李岩, 李金鹏, 陈文, 王海刚, 何元旭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64-171.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消肿止痛合剂对大鼠缺血皮瓣血管再生及VEGF-Dll4/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2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消肿止痛合剂组(消肿组)、消肿止痛合剂+Notch阻断剂MK-0752组(消肿+MK组)、消肿止痛合剂+VEGF阻断剂Axitinib组(消肿+AXI组).用透明硫酸纸准确描绘各组皮瓣形态,分析皮瓣成活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皮瓣组织中VEGFA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皮瓣组织中VEGFA、Notch和Dll4蛋白的表达.结果: (1)第5、10、15、20天消肿组皮瓣成活情况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加入VEGF阻断剂后,消肿+AXI组皮瓣成活率下降(P<0.05),当加入Notch阻断剂后,消肿+MK组皮瓣成活率上升(P<0.05);(2)与模型组相比,消肿止痛合剂干预后,VEGFA、Notch和Dll4 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消肿组相比,VEGF阻断剂干预后, VEGFA、Notch和Dll4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Notch阻断剂干预后, VEGFA蛋白表达水平增加,Notch、Dll4蛋白表达增加的趋势被有效抑制(P<0.05).结论: 消肿止痛合剂能够促进皮瓣的成活率,可能与影响VEGF-Dll4/Notch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于旭华, 丁美祝, 谢丹, 胡佩欣, 梁紫尧, 范龙, 林琳, 许银姬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72-180.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熏烟联合脂多糖(LPS)对气道炎症及肺组织、上皮衰老的影响.方法: 将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熏烟联合假手术组,熏烟联合假手术组,假熏烟联合LPS组,熏烟联合LPS组,每天熏烟2次,3支/次,第28、42天小鼠气管内滴注LPS,实验7周后取材.结果: 与假熏烟小鼠比较,熏烟小鼠体重下降明显(P<0.05);与假熏烟联合假手术组小鼠对比,熏烟联合LPS组小鼠支气管灌洗液细胞总数和巨噬细胞计数明显增加(P<0.05),气道灌洗液细胞过氧化物产出率明显增加(P<0.05),肺组织中MMP12 mRNA和P2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假熏烟联合LPS组小鼠比较, 熏烟联合LPS组小鼠肺组织IL-6 mRNA表达降低(P<0.05),MMP12 mRNA表达升高(P<0.05).香烟提取物(CSE)联合LPS处理的A549细胞β-gal阳性染色细胞数量高于空白组,CSE组和LPS组(P<0.05).结论: 香烟烟雾联合LPS气道滴注增加正常小鼠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但增加水平低于单纯LPS滴注小鼠.香烟烟雾联合LPS增加气道细胞衰老和MMP12表达,且作用强于单纯LPS滴注.
  • 王一, 孙中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81-187.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相关性.方法: 选取50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的中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存在≥50%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19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排除存在≥50%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30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Lp-PLA2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GLU)、脂质指标[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HDL-C、脂蛋白a]、血浆D-二聚体(D-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对Lp-PLA2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比较193例观察组中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患者之间血清Lp-PLA2水平.结果: 观察组Lp-PLA2、GLU、LDL-C、LDL-C/HDL-C、脂蛋白a、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年龄及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Lp-PLA2水平升高、血清GLU、LDL-C、动脉硬化指数、脂蛋白a、HCY升高、男性、年龄增长、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发生呈明显正相关(OR分别为1.004、1.138、1.402、1.609、1.001、1.028、1.645、1.076、2.503、2.383、1.608,P<0.05).颅内狭窄和颅外狭窄患者之间的血清Lp-PLA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清Lp-PLA2可能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 黄雪梅, 牟培源, 白媛媛, 姜婷婷, 雷磊, 段伟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88-196.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分析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8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发癌55例,含肿瘤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I期和Ⅱ期37例,Ⅲ期和Ⅳ期18例,另复发癌26例.随访时间3~72个月,分析24项可能与术后生存期有关的因素,探讨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81例患者治疗后1、2、3、5年累计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1%、63.5%、52.3%、43.1%,1、2、3、5 年累计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 50.7%、37.2%、24.0%、12.0%.分析与患者生存可能相关的24项因素,其中14项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基础疾病、肝癌类型、UICC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Child-Pugh分级、病灶个数、病灶跨多段、瘤体大小、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术后AFP水平、消融状态、肿瘤进展性、肿瘤进展时间.首发癌Ⅰ期和Ⅱ期患者治疗后1、2、3、5年生存率分别是94.1%、90.6%、78.8%、67.1%,Ⅲ期和Ⅳ期1、2年生存率分别是60.0%、2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x2=18.349,P=0.000);复发癌1、2、3、5年生存率分别是84.0%、49.0%、32.7%、0.0%,与首发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x2=4.193,P=0.041),与UICC分期Ⅲ期和Ⅳ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有组织学类型、Child-Pugh分级、病灶跨多段、术后AFP水平及肿瘤进展时间.结论: 影响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生存预后的因素有:(1)肿瘤因素:组织学类型、瘤体是否跨多段生长;(2)患者及其他因素:Child-Pugh分级、术后AFP水平及术后肿瘤进展时间.
  • 黄嘉文, 贺少杰, 吴昊, 林振, 杨裕豪, 林宏生, 查振刚, 查丁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197-202.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MRI-T2WI髓内高信号改变对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或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颈椎病患者资料.搜集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与脊髓型颈椎病相关症状的始发时间,依据其术前MRI-T2WI信号改变分3组:A组13例,呈颈髓内高信号,信号清晰,边界清楚;B组15例,颈髓内呈高信号表现,信号模糊、边界不清;C组13例,信号表现正常,无明显改变,同时,测量脊髓受压比例.随访记录术前、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估评分(JOA)、脊髓受压比例(a/M值)及MRI-T2WI高信号(信号明亮、边界清晰)的情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术前MRI-T2WI高信号是否为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3组术后JOA改善率均显著提升,组间术后JOA评分与JOA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信号改变A组较其余两组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明显降低.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症状持续时间、术前JOA评分、脊髓受压比例(a/M值)及MRI-T2WI高信号均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MRI-T2WI高信号对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其中信号正常组和信号模糊、边界不清的高信号组预后均比信号清晰、边界清楚的高信号组的预后明显改善.
  • 宋凯林, 边芳, 刘玉玲, 翟冬枝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203-209.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对比增强T1WI、平扫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序列,在IB期宫颈癌病灶大小测量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B期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对比增强MRI和DWI检查,分别在各个序列图像上测量病灶的左右径、前后径及上下径,将测量值与手术病理结果值进行比较;根据序列图像对肿瘤进行分期,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分期的金标准,采用 x2检验比较4种序列及多模态MRI序列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对比增强T1WI及T2WI测得的病灶尺寸(对比病理结果)分别为左右径[(2.712±1.208)cm及(2.745±1.242)cm vs. (2.582±1.284)cm]、前后径[(2.201±0.975)cm及(2.288±1.106)cm vs. (2.132±1.165)cm]和上下径[(2.386±1.176)cm及(2.363±1.180)cm vs. (2.186±1.371)cm],MRI测量值与对应的病理测量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模态MRI肿瘤分期准确率最高(96.1%),与其他序列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多模态MRI可以相对精确地评估宫颈癌IB期病灶的大小,并可明显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率.
  • 林洪, 丁源, 陈丽春, 王李子牛, 曾慧妍, 金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210-218.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运用经络理论在甲状腺良性结节临床辨证论治中的规律.方法: 检索1950—2020年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文献,提取文献纳入的中药、取穴处方等数据,对高频药物归经、高频穴位、经络进行频次分析、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并对所涉及的经络进行网络可视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文献110篇,其中纳入文献的中药处方92首,穴位处方18首.涉及中药137味,其中使用频次大于5次的中药47味、穴位33个,共涉及14条经脉.药物归经频次最高的为足厥阴肝经;关联分析显示药物高频归经之间的关联度较好的为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相关性较好的穴位有天柱、大杼、曲骨、内关.高频药物聚类可得到8种组合,核心取穴组合6个.结论: 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经络辨证论治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经验如下:结合经络循行路线,遵循远部取穴及近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取以“疏肝、化痰、化瘀”为主要功效的经络及穴位.
  • 杨涛, 陶胜茹, 代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1, 42(2): 219-224. https://doi.org/10.11778/j.jdxb.2021.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肿瘤科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透明敷料更换频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肿瘤科留置PICC导管的120例患者,其中男76例,女44例,随机分为4组:透明敷料7、8、9、10 d组,每组患者30例,比较4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肿瘤患者中有3例发生过敏性皮炎,其中9 d组1例、10 d组2例;16例发生导管口感染,7 d组、8 d组、9 d组、10 d组的导管口感染率分别为16.67%、13.33%、13.33%、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577,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论: PICC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10 d更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