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2-12-20
  

  • 全选
    |
    公司股权转让研究专题
  • 赵旭东
    journal6. 2012, 34(12):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俊海
    journal6. 2012, 34(12): 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股权转让合同原则上自合同成立之时起生效,除非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批准或登记生效要件。合同生效时间不同于合同项下股权的变动时间。不得以股权变动尚未发生为由否认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有效股权转让合同仅产生卖方将股权让渡买方的合同义务,而非导致股权的自动、当然变动。倘若某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时未尊重老股东同意权与优先购买权,则股权转让合同为可撤销。即使履约导致股东超过50人,股权转让合同与公司亦为有效。卖方出资存在瑕疵的,买方股东资格也存在瑕疵,但此种瑕疵并不必然影响合同的效力。主张慎重对待和处理无效或可撤销的股权转让合同。
  • 宁金成
    journal6. 2012, 34(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则上应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和股东之间的协议对股权转让问题进行充分的自治。但因公司后续章程非全体股东的一致意志,要防止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事项的规定沦为大股东控制公司的工具。强制股权转让条款是否有效,要考虑股权转让问题是否影响到公司经营的维系而成为公司有权自治的事项。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应只考虑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意思形成过程和协议内容,只是违反公司章程规定的股权转让协议在履行上会受到影响。
  • 李建伟
    journal6. 2012, 34(12):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中的股权变动,存在债权形式主义与意思主义的模式之争,债权形式主义模式可能会阻碍当事人的合同自由、放任出让人的短期行为、将受让人置于不利的法律地位,纯粹意思主义模式忽视公司的独立权利主张与利益诉求,且与现实运作存在差距。股权变动应采修正意思主义模式,即在纯粹意思主义模式框架中嵌入公司受通知与认可程序,藉此来廓清股权转让中出让人、受让人与公司等三方之间的关系,平衡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 王涌
    journal6. 2012, 34(12):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28条引入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原则,确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的原则。该条规定存在明显的问题。由于股权转让与物权转让存在根本的差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无法适用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原则。
  • 范健
    journal6. 2012, 34(12):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资本化在促进公司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的产业化进程。技术入股所形成之技术股权,在资本组成与价值认定上与货币、实物等传统出资形式有很大差异,并进而导致在技术股权转让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从技术股权转让的立法理念、价值选择、估价体系及股东权利保障等方面入手,结合《公司法》第72条之规定,从权利分配与程序优化角度提出技术股权转让的价值重构与路径优化。
  • 法学理论研究
  • 沈太霞
    journal6. 2012, 34(12):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法合理性是指整个立法活动合乎“理”,即立法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规律,运用立法活动的规律、经验和智慧,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公平的分配,最终实现人民的权益,推进社会正义,保障人权。其具体的衡量标准是立法的科学性、立法的民主性和立法的公正性。立法活动的合理性由立法主体的合理性、立法事项的合理性、立法程序的合理性和立法结果的合理性构成。此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立法合理性的保障制度。
  • 尹华广
    journal6. 2012, 34(12):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宪政之“势”与“理”思想是梁漱溟从“势”与“理”的视角探索解决宪政问题而形成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势”与“理”思想是宪政之“势”与“理”思想的渊源。宪政之“势”是指国家与其组成分子基于特定原因而“相互要约”的情形与态势;宪政之“理”是指国家与其组成分子对“要约”形式与内容的“共同了解”并“信守奉行”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宪政之“势”与“理”的关系是:“势”与“理”统一、“势”成“理”、“理”成“势”。梁漱溟以“势”与“理”思想分析中国宪政,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宪政不能走西方之路,而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宪政之“势”与“理”思想对当今中国宪政发展、宪政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 金融研究
  • 谭政勋
    journal6. 2012, 34(12):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后,银行产生财务困境的概率存在较大差别,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稳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市场信息法能较为准确地评估我国不同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以及产生财务困境的概率;市场信息法可以提前半年至一年对潜在的银行危机发出预警信号,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稳定性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 邓学斌
    journal6. 2012, 34(12): 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资本市场历史数据显示股票收益远远高于债券收益,不能用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解释,MehraandPrescott提出了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而CampbellandCochrane的习惯形成模型在用HJ方差界检验股权溢价之谜时受到局限。对EpsteinandZin(1991)的广义期望效用模型进行修正,使用随机贴现因子的HJ方差界来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之谜,并比较CRRA模型、EpsteinandZin的模型及修正模型的定价能力。实证分析发现:(1)修正后的模型要求消费者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为2左右就可以解释中国的高股权溢价现象,而且中国股票市场不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也不存在无风险利率之谜;(2)同CRRA模型、EpsteinandZin的模型相比,修正后的模型具有更强的定价能力。
  • 杜文洁
    journal6. 2012, 34(12):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人民币升值备受压力,中国外部失衡问题突出,货币政策的执行受到一定影响。传统国际收支理论认为一国货币汇率变动会影响到进出口规模和贸易收支,考虑到我国汇率传递效应对进出口的影响,基于此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对解决中国的贸易收支失衡具有一定滞后作用,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适度升值是必要的。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宁夏江
    journal6. 2012, 34(12): 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学人之诗从创作主体和思想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学人之诗;二是经世学人之诗;三是“新版”学人之诗。晚清学人之诗深受时局和学风的影响,呈现出廓大的学术视野,与同时代的志士之诗相融合。从文学本位来看,晚清学人之诗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畸变。
  • 陈博涵
    journal6. 2012, 34(12): 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倪瓒画品以“逸”著称于后世,诗名却留于当时。其诗歌创作反映了他以世缘与法眼观世的生命方式,在逸气中流露出世间真情。鹤、亭之意象在其诗画创作中凝聚了情与逸的交织。在诗画交融上,倪瓒以写图题诗的形式表达着对世情的眷恋与超然。这种逸中有情、情中有逸的现象构成了其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
  • 阮怡
    journal6. 2012, 34(12):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陆游晚年所作《老学庵笔记》一书保存了大量论诗的材料,体现了陆游晚年的诗学见解及其与江西诗派在诗学理论上的关系。从中可知,陆游从未脱离江西诗派,一生高度赞同江西诗派的换骨论、法度论、悟入论,并对江西诗派理论既有继承亦有批判改进,江西诗风对陆游的影响贯穿一生。
  • 文艺学研究
  • 曾肖
    journal6. 2012, 34(12): 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疏”和“野”在文学、艺术的领域中,有不同的美学意义。“野”的美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长期的发展中衍变出多种含义。疏野成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在《二十四诗品》中单列一品,作为一种真率、自然的美学风格。“疏野”代表着一种与主流思潮、主流文化的疏离与悖逆。疏野不但包括了冲淡、疏旷的风格,也包括了质朴、不雕不饰之美。在不同朝代、流派和个人手中,对于疏野的理解有不同的美学倾向。书画论中的疏野,与逸品、荒寒的关系十分密切,指的是一种疏狂放诞的性情和超脱流俗的风格。
  • 李春媚
    journal6. 2012, 34(12): 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美学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审美经验”的探讨取代“美的本质”的追问成为主流话语。西方“审美经验”范畴经历了建构、发展、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嬗变;中国“审美经验”范畴也由简化、狭义逐步走向开放、普适、兼容的现代形态。作为一种包容度极大、极具弹性的范畴,审美经验具有形式上的超越性、内涵上的包容性、个性上的圆融性、语境上的互动性以及指向未来的价值精髓。
  • 民国史研究
  • 陈才俊
    journal6. 2012, 34(12): 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中山一生与基督宗教关联甚深,受基督宗教思想影响甚巨。他13岁至26岁期间(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18岁时(1884年)在香港领洗成为基督徒,直至生命终结仍虔诚坚持自己的信仰;长期居住、奔走于深受基督宗教文化影响之欧美地区,是一位饱受现代西方文明影响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为推翻满清帝制,建立共和国家,造福中华同胞,孙中山借鉴、运用基督宗教之核心与普世价值理念,构建成自己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并将之贯穿于其救国方略与变革实践之始终,且对之予以深刻反思和不断修正。
  • 林怀艺
    journal6. 2012, 34(12): 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中山的政党政治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阶段性特征。同盟会建立前后,孙中山更多的是把政党视为聚集人才的组织;民元时期,孙中山试图效仿欧美,在议会民主框架下推行两党竞争;中华革命党时期,孙中山强调党员必须绝对服从领袖,并提出“以党治国”理念;中国国民党时期,孙中山先是沿袭旧制,后以俄为师,改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政党政治思想的伟大转变。
  • 国际政治研究
  • 张磊
    journal6. 2012, 34(12): 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国际安全制度是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但冷战后的人道主义危机暴露出它的迟钝,要求改革现有国际安全制度的呼声不绝于耳。于是,西方利用自己在冷战后的优势地位重新推行人道主义干涉。在科索沃战争中,西方开始独立摸索符合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国际安全制度的新模式。然而,利比亚战争在侵蚀现代国际安全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利比亚战争作为标志,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涉已经演进出这样的模式,即首先利用“保护的责任”理论获得安理会授权,但不苛求必须是明确进行武力干涉的授权,然后再利用现代国际安全制度的漏洞滥用授权,以达到自己干涉别国内政的目的。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安理会对此却难以有效甄别和充分预防。由此可见,现代国际安全制度正在朝着有利于西方实施人道主义干涉的方向蜕变。
  • 陈莹
    journal6. 2012, 34(12): 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外援助是提升国家影响力,建设对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将对外援助划分为“硬性援助”和“软性援助”,并从分析软实力与软性援助的关系入手,以印度尼西亚实地调研为案例,阐述了根据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发展,软性援助对于提高对外援助的效果、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增强国家对外软实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新闻与传播学研究
  • 邬盛根
    journal6. 2012, 34(12): 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公益广告是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平台,但目前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倾向违背了公益精神,主客观上又降低了其社会公益传播效力,其中企业商业利益和公益精神博弈的本质是广告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对立统一。商业化倾向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企业公益意识成熟程度以及政府和社会的规制力量等诸多因素促使我们思考我国企业公益广告的当下路径,期待更多企业以更多样化的方式自觉参与到公益传播中来,最终实现传播纯粹公益精神之理想。
  • 刘琨瑛
    journal6. 2012, 34(12): 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以社交关系为基础,人际之间的实名与半实名特征让危机信息更容易被信服,加大了体育明星控制危机和重建信誉的难度。本项研究以“我女儿是彭帅”事件进行个案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微博调查法等方法,分析网络危机信息传播主体、传播流、危害及应对误区,提出体育明星网络危机的应对策略和反思。微博时代体育明星面对网络危机事件,必须比以往有更快的反应速度,遵循“承担责任、真诚沟通、速度第一、系统运行、权威证实”等5S原则,进行舆论引导,转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