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6-02-01
  

  • 全选
    |
    学人风采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海外中国学研究
  • 高志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士曼翻译的半部《论语》———《孔子的著作》(第一卷),系首次从汉语直接翻译的《论语》英译本,它对第一部中文《圣经》的翻译和出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马士曼在翻译过程中施行了“字字对译”的“直译”翻译策略,使得该译本还兼具了字典及教材的功能;但马士曼的传教士身份使得该译本出现了形式上的严格“直译”与译文中实际“意译”的不对等现象;《孔子的著作》(第一卷)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发展。
  • [美]陈威1著,武泽渊2译,卞东波3校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中古时期,学驴鸣似乎是一种名士风度的表现,但其背后实际上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当时的士人将闻驴鸣当作一种“知音”的表现。《世说新语·伤逝篇》记载了两则关于驴鸣的逸事,其引起的不同反应,正与中古时期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有关。
  • 陈小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诗学“非虚构”传统的理解和设想较早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提出,继此之后,西方汉 学界宇文所安、余宝琳等学者或从西方隐喻与中国诗学中“类”“比”“兴”术语的比较中阐发,或从中西文学 批评、文学理论传统的比较中总结非虚构诗学思想或主张,其中以宇文所安和余宝琳的非虚构诗学研究最具 代表性。除主要观点大体一致外,两位学者的研究在宇宙论、诗思方式和接受传统三方面都存在局部分歧, 凸显出中国非虚构诗学传统命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非虚构诗学传统命题作为西方诗学虚构传统的反动, 更多是出于中西诗学的比较策略,若不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自然会有不确之处。
  • 语言学
  • 曾昭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2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俗语辞书是记录并诠释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汉语方言俗语的辞书。明清俗语辞书中收录了较 多的佛典词语,说明相当多的佛典词语已经完全融入全民口语,成为当时“俗语”的一部分;也说明辞书编纂 者对佛典词语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明清俗语辞书收录的佛典词语的释词特点有二:一是释义简单,或无释 义,且以书证为主,体现辞书编纂中的“原则中心论”;二是释义注重外来词的形式与意义的综合考察。明清 俗语辞书中收录的佛典词语在词目及释义、书证等方面可供当代语文辞书编纂借鉴;在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多 个方面(例如异形词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 黄方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唐代注释学中,颜师古和李善堪称代表性人物,各自代表了“汉书学”和“文选学”注释发 展的最高水平。《汉书》与《文选》由于年代相去未远,故其中所收录的作品有重合之处。通过对颜师古注和 李善注的比较,发现唐代典籍的注释特点主要有:内容方面以训诂词义、疏通文意为主,属语文学注释;原则 方面以求实为宗旨,注而有征,实事求是,重考辨征引;方法方面充分吸取和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从理论 上进行总结和扩展。
  • 华侨华人史研究专题
  • 邱志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4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是华侨华人国别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新西兰华侨华人长期 人数偏低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另外,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英国保存的有关新西兰华侨华人中英文 原始资料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时交流与吸纳,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通 过系统梳理海内外学界有关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的中文著述成果,在总结、检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与思考,以期有助于推动该研究走向深入。
  • 华侨华人研究
  • 张 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5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人移民新西兰迄今已有150年的悠久历史,自20世纪初年开始即有学者从华人海外移民 的角度对此现象加以关注。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得到了海外学术 界的重视,涌现出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有关的英文著述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有综合性著作、专题史、口 述史、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淘金时代的华人史、排华立法和种族歧视、20 世纪华人社会变迁以及新移民时代华人社会等几个方面,初步展示了新西兰华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经济与管理
  • 叶德珠1,师树兴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7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然而不同区域间在经济增长表现上 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文化的区域差异起到了显著作用。区域的商业文化强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系;并且商业文化与增长的关系还存在时序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从1978年至1992年,商业文化与经济增长 的关系并不显著;在1993年之后,商业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才变得显著。商业文化对经济增长 的积极作用需要在一定的市场化程度下才能发生。
  • 经济 管理
  • 朱斯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8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体上来说,父母外出显著影响儿童的内在和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分性别来看依然如此,但 相对于男孩而言,对于女孩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父母外出的儿童来说,若其父母不外出,其内在和外在心理 健康状况将会改善,分性别来看对男孩同样如此,但对女孩而言并无显著变化;对于父母没有外出的儿童来 说,若其父母外出,其内在和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恶化,分性别来看依然如此,但相对于男孩而言,对于女 孩的影响相对较小。
  • 法学研究
  • 李明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95-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公用事业特许行为的特殊功能在于使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得以明确化、稳定化,其法 律效果的发生只能依赖于特许行为的效力。关于公用事业特许行为的法律效力,可透过“时、空、人”三维视 角,立基于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结合公用事业特许立法和实践展开讨论。在时间效力方面,有效的告知是特 许行为生效的时间基准,特许经营期限决定了特许行为的有效期间,并且效力期间会随着特许行为本身要素 或者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延续或者终止。在空间效力方面,特许行为的效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排他性。在 属人效力方面,特许行为对特许经营者和行政机关等主体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并具有一定的执行力,以确 保公用事业特许目的的顺利实现。
  • 黄云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105-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罪名体系存在矛盾与逻辑冲突,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与完善。首先, 应取消介绍贿赂罪,将贿赂犯罪罪名体系的基本构架调整为“受贿犯罪—行贿犯罪”二元体系。其次,应取消 单位受贿罪这一罪名设置,将单位受贿行为按受贿罪罪名处置;同时,应增设“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 官员受贿罪”。最后,还应取消“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等罪名设置,统一适用行贿罪罪名。经过调 整之后,我国刑法中的贿赂犯罪将形成严格的“对称式”罪名体系。
  • 哲学研究
  • 陈相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畸形社会心态的社会发生既与社会存在有关,也与人的社会意识有关。社会发生从外因(存 在)角度解释人可能萌生畸形社会心态的必要条件及其潜在可能性;心理发生从内因(心理)角度解释畸形社 会心态的心理发生要件及其发生机制。基于畸形社会心态的发生机制,可以从社会、心理以及社会与心理并 举三个层面有效疏导各种畸形社会心态。尤其是通过改变社会认知、调适社会情绪(情感)、干预社会行为意 向、抑制社会行为反应、调整社会价值观等,可以直接引导当事人消弭各种畸形社会心态。
  • 刘方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02): 121-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援外历史中,国际主义作为中国援外的最高指导原则,在维护国家安全, 支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新大局、新挑战,中国援外与时俱进, 逐步实现了援助原则、援助体系以及援助对象等方面的转变,呈现出互利共赢、治理规范、经济优先、效果突 出等鲜明特点。“一带一路”对外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国内外大局的新变化,也给中国援外的转型升 级提出了任务要求。如何利用“一带一路”提供的新机遇,实现援助的适应性战略调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对 外援助体系,更好地为国家整体发展大局服务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