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27
  

  • 全选
    |
    中国古代文学
  • 沙先一, 赵玉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庵诗在清代诗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经典化过程随着晚近社会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经波折。定庵诗经过清代传统文人、同光体诗人、维新派文人的评价与定性,完成了初步的经典化;经过革命派的批判与南社文人的推崇,进而确立了其经典化地位。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定庵诗经历了一次与前代文学作品大不相同的经典化历程,这一历程与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 姚逸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调和犯调,是移宫换羽产生新声的两种方式,它们丰富了乐曲形式、增强了乐曲表现力。北宋前期词作中的转调与犯调,受到了时代音乐风尚、地域音乐文化以及词人音乐思想的影响与制约,体现着词人音乐造诣的高下。同时,北宋前期词作中的转调与犯调,也为后来宋词的创作以及后世诸宫调、杂剧、南戏、昆曲等曲牌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值得重视的音乐文化现象。柳永《乐章集》、张先《张子野词》是为数仅有的依宫调编排的词家别集,北宋前期的词作总集《尊前集》中亦有部分词调标注宫调,这些词籍保留了宋代词乐的宫调信息,为研究北宋前期词作中转调与犯调现象保留了珍贵的音乐材料,展现了北宋前期词乐创作的丰富性。
  • 叶 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19-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邵氏闻见录》是邵伯温在南宋初年创作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载了北宋士人的对话与交游。本文以《邵氏闻见录》中记载的《辨奸论》所引发的一桩公案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邵氏闻见录》是如何反应南宋初年的政治状态,进而从中探讨政治与文学的生态关系。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其一,研究《邵氏闻见录》对于王安石的多角度批判,以达到全方位攻击王安石的目的;其二,研究《辨奸论》一文是《邵氏闻见录》批判王安石的核心依据;其三,受政治影响的《邵氏闻见录》写作手法的转变,对于王安石及新法的描写往往采用歪曲事实、伪造事实和曲意理解、引申发挥等写作手法。通过分析南宋初年批判王安石的主流政治背景和洛学的兴起,来探究《邵氏闻见录》是如何多角度地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从而达到与主流政治思想保持一致的目的。
  • 中国抗日战争研究
  • 邹皓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2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东京审判文献资料,在追究荒木贞夫是否在扩大“九一八”事变中负有侵略战争责任时,为了弥补证据证明力的不足,被告、检方、辩方各自以明治宪法体制的不同面相作为逻辑前提进行立论,进而得出了有关侵占东北四省责任归属的不同结论。被告荒木试图将枢密院紧急会议的国家意志最高决策权作为论证集体责任的前提,认为应该由内阁和枢密院承担集体责任。检方的立论逻辑着眼于枢密院免责基础上的军部专制,据此起诉荒木贞夫的个人责任。辩方的立证脉络建立在国务大臣单独辅弼原则基础上,认为荒木的行为是遵循外务省外交方针的结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认定“反和平罪”司法实践中的需要,制度逻辑可以视为从追究国家责任过渡到个人刑事责任的桥梁。第二,源于东京审判面临证据文献缺乏的困境,制度逻辑有助于检方在起诉中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第三,源于明治宪法体制的复杂性,它为三方从制度的不同面相出发进行立证提供了便利条件。荒木的案例表明,审判各方对明治宪政体制制度性因素的认识对于理解东京审判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 徐 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日军使用各种手段,残忍杀害了大量鲁西冀南儿童。然而在老百姓的记忆中存有一些日军却“待见”小孩,对小孩“好”,给小孩糖块和糕点吃的现象。造成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客观分析,才能理解“糖块”与“刺刀”的关系,才不会以讹传讹或者被歪曲利用。
  • 法学
  • 冷传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48-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体裁判规范和诉讼程序规范相关规则的欠缺导致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要合理确定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应充分认识环境侵权具有损害对象多元且损害后果复杂等特征,在借鉴相关国家与地区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实体裁判规范和诉讼程序规范。实体裁判规范的完善应明确并拓展环境侵权损害额酌定制度的适用范围、明确并严格限定环境侵权损害额酌定制度的适用条件以及明确环境侵权损害额法官酌定的评估标准或参考因素。诉讼程序规范的完善应明确原告方当事人的基本程序义务、赋予被告方当事人基本的程序保障、强化法官心证公开以及改革损害额认定制度适用的配套程序。
  • 黄东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5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代商业中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复杂的流变过程。但由于中国传统历史撰写上的精英主义倾向,各种史籍却对其记载不彰。从牙制的称谓流变入手,对这个最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商业中介制度进行必要的法律史学考察,可以发现牙人从牲畜、田宅中介拓展到一般商业,从经济角色过渡到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角色的大致路径。
  • 汪青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股份公司股东权利配置制度以一系列强制性规范为主体,形成了实质上的法定一元化配置模式,相应的股份类型也仅表现为单一的普通股。这种股东权利配置模式的逻辑基础包括抽象资本层面的股份平等、股东同质化假定、基于两权分离的代理理论以及股东权利结构完整性原则。但法定的一元化配置模式也存在着诸多内在缺陷,诸如股东权利配置无法体现公司自治理念、单一股份类型无法满足股东异质偏好、股东权利行使结果与平等初衷相背离以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源头机制的缺失。因此,推动股东权利配置模式从一元走向多元应该成为中国公司法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内容。
  • 何天翔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7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费者异化带来的粉丝创作现象,对著作权法提出了挑战。粉丝作品在法律上明显侵权,著作权人却往往维权不力,容忍了其大量存在。这背后既有经济上的考虑,也有国际贸易、竞争上的考量。这反映了商业模式的转换与著作权法之间的不协调。在国际贸易的环境下,著作权人应当积极介入海外市场用户社群的构造,并通过法律工具施加引导,实现著作权人和受众的双向沟通,以促成市场开拓与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并保护著作权人在海外市场上的权益。
  • 刘华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执法权的良善运行呼唤检察机关的规范监督,这不仅是行政执法的现实要求,也为检察权性质属性及权力配置关系所决定。当下违法行政行为检察监督实践存在监督方式单一、监督人力不足、监督效力两极分化等问题,必须遵循检察监督的基本原则,在违法行政行为检察监督的立法保障、司法完善等方面下功夫,明确违法行政行为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构建违法行政行为检察监督的柔性监督与刚性制约的综合监督机制,同时在违法行政行为检察监督办案方式上进行诉讼化改造,并建立健全违法行政行为检察监督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 周奥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格权具有人身专属性,为自然人所专有,与主体密不可分。不法性排除模式,并不否定自然人允许他人利用其人格权要素的权利,只是明确这种“允许”的实质是“同意”而非“转让”,是“自愿限制”而非“商品化”。此外,人格权单独设编不是体现人格权重要性的恰当方式,应将人格权规定在总则部分并对其进行优先保护;人格权单独设编仅是体例上的技术性安排,对促进人格权保护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建议在民法典制定时,依据人格权的性质和民法典编纂的应然逻辑,将在理论和实务上业已成熟的具体人格权,规定在总则的自然人部分或民事权利部分,并通过兜底条款对司法实践承认和创制新型人格权保持开放。
  • 经济·管理
  • 文 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9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经济发展引发了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迁徙,外来劳动力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入也成为热点问题,而这一现象和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城市尤为突出。研究结果显示:酒店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外来员工群体在澳门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其影响表现为经济融入、行为适应与心理融入三个纬度。企业通过工作聘用实现了外来员工在迁入地的身份认同,并通过薪资福利和技能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实现生存与立足的经济融入;其次,企业通过工作团队建设和文化环境营造实现外来员工和本地员工的良好沟通,促进其社会资本的构建,使其在行为适应上进一步融入迁入地社会;另外,企业借助更多的尊重、关怀、肯定等措施可以增强外来劳动力对企业乃至迁入地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效地实现心理融入。
  • 赵 捷, 祝宏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10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意识对农户信贷需求并无显著影响,但能有效缓解农户的需求型约束和供给型约束,其中对需求型约束的缓解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认为,农村金融改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信贷制度的创新来解决农村金融交易成本较高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破除农户遭受信贷约束的制度性根源。因此,如何培养农户的金融意识,是今后改革中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 曹佳斌, 毛艳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11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基于城市公路加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计算的通达性对我国城市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从空间分布格局看,公路通达性基本呈现由中部地区到东西部地区下降的空间分布形态,中部地区通达性水平最高;但东部地区的通达性水平增速最快。在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层面,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总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总量增幅最快。城市经济引力随经济距离增大而衰减的现象依然明显,省会城市的经济空间联系主要集中在以其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圈)周围地区。
  • 新闻与传播
  • 陶韶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8): 12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党报宣传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的技术逻辑是否会颠覆传统党报传播的内容逻辑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在广东省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当前公众对党报的内容信任并没有因为传播手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对党报的信任仍然主要来源于内容,但是,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党报传播的吸引力和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