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9-07-15
  

  • 全选
    |
    五四文学百年纪念专题
  • 高旭东,李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启蒙思潮被救亡所压倒,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思想中丧失了启蒙精神。这种二元对立的概括方法窄化了启蒙的内涵,启蒙不仅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救亡也不完全是走向民族国家。通过重回历史现场,启蒙的要义和其内部的复杂性才能被揭示清楚。从历史上看,早在五四运动前启蒙与救亡就没有表现出那种水火不容的对立,后来启蒙产生的历史影响是复杂的,反启蒙甚至借启蒙行事,但启蒙没有也不可能被打倒。
  • 宋剑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四新文学以“个性解放”为口号,以“自我”与“自由”为目的,全面宣传其“西化”启蒙的价值理念,并形成了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思潮。然而,启蒙却并没有使新青年获得“自我”与“自由”,反倒是使他们遭遇了现实生存的巨大困境。因此,新文学作家的思想倾向性,便开始明显地发生了“左转”。因为他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由于“自我”绝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地存在;故叙事主人公由“我”变成了“我们”,则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专栏
  • 任剑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1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一般在国家建设的论域中讨论行政国家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进路。必须在国家建构与国家建设这两个角度同时审视行政国家,才足以完整理解行政国家的相关问题。国家建构需要完成确立行政国家的任务,国家建设需要落实行政效率的目标。这是现代国家结构健全与功能优化的双重要求所注定的状态。它们的关系不是疏离的,而是紧密的。对处在深水区改革的中国来讲,沃尔多与西蒙针对公共行政发出的不同声音,其实对中国都具有同场共在的针对性。中国的行政国家建构与建设,需要同时在结构完善与功能优化两个方面着手。
  • 竺乾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领导政府是中国政府体制的一大特色。中国政府是一种“一元二体”的结构,党政功能合一和党政功能分开的改革都没有改变这一基本的结构模式。本轮机构改革出现的嵌入式、替代式和组合式等几种新的结构是这一基本结构的新的发展。涉及政府结构的党政关系的改革不能仅仅从党政职能分合的角度着手,更重要的是要从党政权力配置的角度着手。党行使领导权,政府行使治理权。
  • 颜昌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3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政体制作为理解中国行政生态的一个框架性概念,对中国行政国家建设具有关键性的情景预设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内嵌于国家权力体系中,并与之形成“两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形态。党政体制下的中国行政国家建设以公共权力的制度化为基本路径,以理性化的官僚体系为组织载体,充分彰显了使命型政党的政治担当与政治智慧,也充分展现了理性官僚制的科层特色与专业优势。
  • 宏观经济政策专题
  • 张龙,刘金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4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在错位阶段整合基础上运用SV-TVP-FAVAR模型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镇和农村消费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 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符合经济政策和外部冲击既有事实;(2) 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镇消费产生抑制作用,且平稳期抑制效应微弱;(3) 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农村消费产生弱刺激作用,且不同阶段冲击特征无明显差异。新常态下,政府应科学看待行为主体的“异质预期”,防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消费效应负向偏移扩大化,适度刺激农村消费。
  • 法学前沿
  • 柳经纬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5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上,《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第七百七十九条存在态度暧昧、限制条件不当等问题。应当在合同编违约损害赔偿责任项下予以规定,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违约损害赔偿制度。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不应限于违约损害人格权的场合,合同本身存在精神利益、违约损害自然人亲属关系的情形,也应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 熊静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66-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霍菲尔德的权利理论独树一帜。它可以作为法律思维的路标,指引法律人结合现行法与法律关系理解权利的规范意涵。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将霍氏的权利理论作为方法是有根据的。如果将权利定位为规范,霍菲尔德的权利理论是可以证成的。霍菲尔德的八个概念“权利”“义务”“无权利”“特权”“权力”“责任”“无资格”“豁免”同属一个权利家族。这些家族的成员都来自规范。从规范的四种基本形式——命令、禁止、许可与豁免出发,便可以合逻辑地推演出霍氏权利理论的八个基本概念。
  • 经济法
  • 岳红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76-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财政汲取方式的差异导致法律规制方式各不相同,并且规制程度也有强弱之分。基于私有财产权的让渡方式差异,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需经由税收法定和法律保留原则来保障其民主性及正当性,而特定公共物品的供给则需经由成本补偿原则以实现财政公平。作为中国财政实践的特色工具,政府性基金具有课征与支出的特定法律关联性、国家政策性以及财政辅助性等基本属性,其设立应采用立法制而非行政审批制,并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现阶段我国预算管理对目录基金与非目录基金不加区分,一并转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做法,不能保障基金征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预算法》第九条在规范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同时,将政府性基金的设立依据涵摄于内,具有了规制基金设立的法律效力。政府性基金的范围宜采用扩张解释,具有政府性基金基本属性的资金均需经由法律、行政法规而设立,以符合财税法定和财税民主原则的要求。
  • 原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8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平权理念,普惠金融是金融正义的直接体现,普惠金融不仅包含了金融正义的自由核心,也指向了金融正义的公平维度,其中既有个体金融交易的公平,也有金融交易对社会整体公平的提升。循此,进而借鉴相关国际实践中的共识,我国普惠金融制度建构应在倡导市场化的大前提下,以去行政化为主要内容,兼顾行为监管和关联配套机制建设,构筑普惠金融立体规制框架,从而为普惠金融的长远与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 历史
  • 陈默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97-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意识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不仅在宏观历史进程中持续发挥作用,而且在特定时段里对某个区域的政局发展施加巨大影响。护法运动期间粤军“援闽”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1917年孙中山、陈炯明将前广东省长公署20营亲兵改编为援闽粤军,其间广东政坛乃至民众的“拒桂”情绪对此起到一定推动作用。1918年初粤军开拔至惠、潮、梅等地后,由于饷银不充一度惨淡经营。幸而该地区民众因为乡土观念为之输诚,有效缓和了局势,粤军借机在当地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粤军开始攻闽后,福建民众的“自治”诉求悄然改变了闽南局势。在“闽人治闽”口号鼓动下,福建民军配合粤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各种地方意识在此间释放出的社会、政治能量,和其他因素一道左右了援闽之役前后粤、闽政局的走向。
  • 刘志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107-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至民国,洞庭湖区间歇性洪涝灾害与巨量且肥沃的淤泥是这一区域湖田围垦兴衰的基本条件。在湖田围垦中地主、贫民与政府三方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形象,地主拥有较强的避灾能力,是围垦的推动者、获益者,贫民为求生计是围垦的实施者,但也是被压榨的对象与受灾者,政府因缺乏长远规划及各级官吏的贪渎行为而沦为失职者。各方的趋利避害影响着湖田围垦的规模与速度,是造成这一区域社会失序、生态恶化的根源所在。这为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灾害防治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构建一套利害关系对等的社会与生态治理体系。
  • 海外中国学
  • 冯斯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7): 119-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比较文学研究逐渐摆脱拘泥于事实影响关系的研究,开始平行研究,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人依然固守欧洲文学传统,不敢越雷池一步。以戈登、惠特克、费威廉和彼得《文心雕龙》研究为代表的美国汉学界,不仅率先实践了中西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视域、平台、基本思路以及基本思想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程式化的东西,从而进一步补充、丰富、完善了美国比较文学,使其真正成为打破文化民族主义壁垒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