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 贾可卿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1-14.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308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当代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做了如下分析与建构:(1)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为马克思主义奠定微观基础并增强其解释力。(2)资本主义存在异化、剥削和低效三个严重缺陷,这三个缺陷构成了消灭资本主义的道德应然和历史必然。(3)基于资源禀赋的行为是划分阶级的标准,要形成阶级行动就必须消除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现象。(4)资产阶级与统治者之间存在博弈,国家政权因而既具阶级性又有一定公共性。(5)共产主义蕴含两个层级的价值诉求:一是分配正义,二是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6)社会益品和负担的分配适用局部正义原则,按照单一规范进行分配不具现实可行性。
  • 语言学·数字人文
  • 龙从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15-30.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语言数据和语言知识服务在人文社会研究、民族传统科技、文化保护传承以及中华文化基因探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民族语言数据与知识服务为出发点,构建了面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专业数据资源和系列知识库。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把民族语言学界的重要文献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把各领域知识关联起来,形成文献检索和知识服务平台,按照民族语言词典类、语言简志类、濒危语言类、语法标注类、参考语法类、论文类和其他类收录数据,文献数据库收入文献150多部,关联各民族语言中的语法范畴概念200多个,并对格范畴知识关联结果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发现,民族语言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规范性值得关注;我国民族语言类型十分丰富,语言的多样性承载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知识的关联性揭示了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启发研究者对民族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文化互鉴进行思考和探索。
  • 范俊军, 刘贤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31-45.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献数量庞大,文字种类繁多,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地理、医药等领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各民族文献文本数据,使之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能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创新性传承,促进知识社会化,是对各民族语言古文献和现代书报刊进行文字识别和文本转换数据构建的基础。国内早期OCR技术虽然解决了几种主要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的问题,但因字符为非Unicode基本集编码而弃用。当前OCR技术已能较好识别蒙、藏、维、哈、朝等文种文献,但在处理我国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混排图像文本时仍然效果不佳。因此应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献OCR识别技术创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现行活态文字有十多种,其中非拉丁字系的文字有11种,OCR技术应重点解决这类少数民族语言字系的抄本、刻版和铅字印刷文本,以及汉文与民族文字混排文本的识别问题,研发开放的多功能工具和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文本大规模数据构建,以促进我国语言科学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创新发展。
  • 法学·诉讼法
  • 胡思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46-57.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31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事检察和解具有定分止争、维护审判权威和协助审判权实现、适度纠错与及时结案的功能。对于完全正确的生效判决和调解书、存在非重大性错误的生效判决及部分符合抗诉条件时的生效判决均可适用于民事检察和解。民事检察和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不得损害原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当事人不自动履行时也不得作为另诉的依据。欲赋予民事检察和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则应将其纳入司法确认程序,通过人民法院以审判权加以确认。
  • 李子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58-70.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3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检察听证作为新时期检察办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实现诉源治理的目标。检察听证不仅帮助检察官解决案件争议点确保检察决定的准确与公正,而且通过释法说理起到息诉罢访的作用,兼具内部与外部二元功能。我国实践中检察听证功能存在优化的空间,检察听证在听证案件的适用,听证人员的构成以及论证说理等程序运行方面弱化了程序功能。优化检察听证程序需以二元功能为导向,规范听证案件范围提高听证质量,借由听证组成人员的对向性结构实现“听”与“证”的有效互动,繁简有序地充实论证说理内容避免程序形式化。
  • 新闻传播学·国际传播
  • 马立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71-85.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1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话语基础性要素的概念,由于带有高度凝练性、抽象性等特点,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锚,也是文化交流的元话语,构成了当下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从本质来看,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产生自不同地理空间之概念的交流与竞争的过程。中国学界的百年历程,经历了吸纳西方概念、依赖西方概念的过程,但今日逐渐“文化觉醒”,并且重视自身的概念供给。在“概念地理”的视野看来,经历知识再造的中国概念如何出海,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核心话语,助力于当下的国际传播实践,将是本文关注的议题所在。
  • 李海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86-101.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外视听传媒肩负着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法国对外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供了新的挑战。作为传统的文化输出大国,法国在顺应数字革命、升级对外文化传播方面走在探索的前沿。具体来说,法国对外传媒视听基于该国历史、国际政治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从新定位、新机制、新产业、新体系等维度进行了革新。“法国经验”对我国对外视听传媒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启发我国要利用数字时代传播规律,在发展新时代对外传播事业过程中,发扬数字文化精神、推动文化合作和传媒自主相结合,强化数字协调能力、推动国家引导和市场自发相结合,强化数字发展方向、推动有形传播和无形传播相结合,搭建数字整合平台,推动协作性和一致性相结合。
  • 邹雅嘉, 李晶晶, 陈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102-114.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31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是知识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汇聚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知识基础。因此,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学术期刊传播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加快推广学术新观点和新成果,引领学术研究方向,可有力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基于知识共享理论,根据学术期刊的生产流程和媒介传播力的评估方法,学术期刊传播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维度来衡量,为此,文章分别在知识创造维度、知识传播维度以及知识共享维度给出了十一项指标及其解释定义。文章认为:(1)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内容创新、品牌建设和新媒体技术三方面的共同努力;(2)学术期刊传播力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扩散潜能;(3)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增强本质上也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大的学术共同体平台。
  • 经济学·新质生产力
  • 沈梓鑫, 江飞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115-129.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前沿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在新劳动资料、新生产工具和新劳动对象的组合下呈现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具有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布局前瞻性强、市场和组织不确定性高、技术赶超机会多等特征,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由于新兴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在技术来源、要素组合和产业基础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围绕新兴产业创新的技术策源和制度设计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重要动力和主要内容。在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下,新兴产业激进创新的扩散依赖于核心要素、基础设施和经济组织三个要素的协同演化,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目标的导向下,未来我国产业战略应着力于促进新型生产要素的积累利用,加速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积极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的布局等方面。
  • 陈星星, 任羽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130-148.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能源体系变革,推动能源科技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机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十四五”规划以来,中国能源制度从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核心,到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能源制度变迁显著推动了中国能源体系绿色转型。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能源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也是中国能源体系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抉择。新质生产力如何为能源体系变革提供持续动力,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牵引下实现能源体系产业跃迁,对未来能源体系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马克思价值链分工思想,通过梳理中国能源制度的发展变迁和阶段特征,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在能源体系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在分析新型能源体系产业链全局供需关系现状的基础上,从体制侧、供给侧、需求侧和技术侧的角度,系统研究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支柱产业,在关键原材料和核心技术方面的壁垒、安全隐患和制约因素。研究表明,要落实统筹协调的机制改革,做好新型能源体系的“顶层设计”,激发能源产业的新质生产力。通过建立集约高效的跨区通道,优化能源供需体系,形成能源供给的新质生产力。加快释放冗余产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能源协同的新质生产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突破数字能源技术,发展数字能源的新质生产力。
  • 陈洁, 张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149-164.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对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是数字金融推动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数字经济发达地区、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影响更强。空间效应检验发现,数字金融不仅能够驱动本省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而且对相邻省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