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5
  

  • 全选
    |
    经济学·新质生产力
  • 何英, 华桂宏, 陈昌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1-28.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如何发展金融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来提升银行主动风险承担能力。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上市银行数据,探究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主动风险承担的作用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发展金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化转型会强化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水平,且在“新”的视角下通过扩大人力资本规模、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和促进银行业有效竞争提高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水平,实现“以三新(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促三质(高质量、高品质、高质效)”。(2)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无法为数字化转型促进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提供支持,而外源性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主动风险承担强化效应。(3)从政府的经济调节作用分析,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市场自由化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随着金融监管强度提高,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出“先提升速度,后优化结构和规模”的特征。随着科创支持力度提升,该作用效应呈现出“先优化结构和规模,后提升速度”的特征。
  • 吴小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29-44.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提升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生产关系视角,选取2011—2022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有效赋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且数字经济对新质劳动对象的影响最大。就区域而言,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大,且在不同资源禀赋下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再生型城市、成长型城市、衰退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成熟型城市。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结构转型等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 数字治理
  • 徐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45-66.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赋予了平台全方位、全链条、全时段的监控、分析、预测以及自动控制的能力,极大提升了内容管理与版权保护的效能。然而,在版权优位主义思潮影响下,平台权力扩张现象愈发显著,其通过建构私秩序,实施过度执法,对用户知识隐私造成严重威胁。知识隐私是个体知识探索过程中不被监视或干扰的权利,既是个人自主发展与人格尊严的基础,也是言论自由的条件,兼具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益的双重属性。为有效保障知识隐私权益,应构建知识隐私友好型协同治理框架,通过层级化规则体系制衡平台支配地位;将知识隐私保护理念嵌入技术架构,矫正平台不当支配行为;建立复合型整全式监管机制,对平台实施系统性规制。
  • 黄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67-82.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当前人工智能生成物多以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文化多样性不失为一种论证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应获得著作权保护的逻辑视角。文化多样性不仅是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更是著作权法内权利保护与公共领域机制共生的逻辑必然,它们分别从产权激励与资源支持两方面推动了职业作者与社会大众的创作活动,并实现了作品样态的多样化。但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即便输入提示词也几乎依靠机器本身产出的生成物,因存在单一化、普遍化和同质化的问题,它们不仅无法实现文化创新,也难以形成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对其的保护更不能促发有效的创作激励,容易陷入文化多样性的危机。因此,输入提示词的行为更接近于“劳动/创造二分”中的劳动,其生成物更应归入公共领域之范畴。因此,著作权法的保护应当适用于有人类深度参与的人工智能生成物中,如此才能激励人类利用人工智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文化意义的作品,以充沛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样态,进而推进文化多样性价值的实现。
  • 牛霞飞, 郑易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83-101.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时代,数字媒介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渗透日益加深,智能手机成为人类与世界连接的中介,激发了人们对数字化生存样态的反思,催生了数字极简主义。数字极简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压抑自我意识和异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拒斥,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同一指向。数字极简主义具有马克思无产阶级意识的某些特征,两者的实践目标一致、路径方法接近。两者都认识到了资本在现实社会和数字社会发展中的不可忽视性及其对社会公众的剥削。但是,数字极简主义选择在可能被资本支配的数字生活中寻找“主体性”,同时受限于现实生活,只能尽量回避“异化”的资本统治,选择“离线”,通过断裂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物质关联,形成对改造现实世界的基本关注,回避智能化造物对人类劳动的“篡夺”,潜在地回避了资本主义的技术圈套。可见,数字极简主义既未形成对数字世界的统一生活样态,又未构成对资本主义的直接抗争。同时,其对数字资本的抵抗行为并未表现出彻底性的特征,而是在逃避与接受之间徘徊。为此,应以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祛除数字极简主义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逃避,以无产阶级意识的实践升华数字极简主义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打通数字极简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的联结沟通路径。
  • 新闻与传播
  • 郑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102-119.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全球南方新闻学的本体论转向及其对全球传播秩序重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贡献。通过分析拉美社区媒体、非洲“乌班图”伦理、阿拉伯世界后殖民话语重构及亚洲新闻学集体主义特质,揭示了南方国家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与本土化的新闻实践,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新闻学范式,超越“客观性”和“中立性”等概念。研究提出“知识逆流”概念,强调去殖民化知识生产对全球南方新闻学理论创新的重要贡献,并将“群众路线”逻辑纳入新闻学本体论框架,论证其在推动全球传播秩序多样化与公正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全球南方新闻学不仅挑战了西方主流的新闻学理论,也通过其地方性经验为该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视角。通过跨域主义方法对各区域新闻学实践的深入分析、研究揭示,“全球南方”国家在新闻学实践中并非仅是追随者或模仿者,而是主动构建与西方中心话语体系不同的、独立的新闻学理论和实践框架。全球南方亦是“普遍知识”的共同体,未来有望通过对地域性经验的系统整合,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现代数字技术,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全球南方新闻学本体论框架,并为实现“南方即世界”的学术愿景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范式。
  • 宋素红, 李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120-136.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命权力”是福柯敏锐洞察到的个体生物性生命与社会发展之间构成的互动关系。如今,AI“复活”技术借助数字平台试图构建数字生命等级以推动社会大众的数字化生存进程。本研究通过引入福柯的知识权力观,对“生命权力”在智能化时代运作机制的变化进行探索。研究发现,AI“复活”技术使个体生命正在按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口生产的时间逻辑,在互联网平台中通过“培养—调节—摆置”的三极运作机制被生产,达到“生命权力”运作机制的进化。本研究认为以AI“复活”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生命等级秩序的排列,将生命价值异化为“剩余数据”的价值,因此要警惕人机关系中技术对人的“摆置”,重视数字化生存中的“生命平等”,重思生物性生命的艺术性与价值感。
  • 语言学
  • 赵春利, 王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137-150.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31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精确定位“不禁”的话语关联、句类和谓词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取并验证其语义内涵。第一,指出前人研究中,语义分析、句法分布和话语关联之间缺乏内在关联性和逻辑验证性问题;第二,明确“不禁”“由因到果”的逻辑关联和“触景生情”的语义关联;第三,提取原因句“即视性、不期性”两个激发性语义特征;第四,明确“不禁”因情感制约而主要选择肯定陈述句;第五,提取并验证“不禁”句谓词的“指情性、示情性”;最后,“不禁”始终处于情感性因果链条之中,可将其语义概括为“即视不期性原因直接激发行为主体非主动的情感及情感反应”。
  • 海洋强国建设
  • 刘卫先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151-166.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海岸带保护以专节的形式纳入生态环境法典生态保护编的海洋生态保护专章,既是海岸带独立保护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对陆海生态环境实施统筹保护的国家战略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之一。目前,我国尚无国家层面的单行法对海岸带保护作集中系统规定,海岸带保护的规定主要分散在相关单行法、地方性立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中。鉴于此,生态环境法典中的海岸带保护专节应当对现有海岸带保护相关规定进行整合、集成、更新,使之体系化,并运用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法典编纂技术,使之系统融入生态保护编的海洋生态保护专章,实现海岸带保护独立化、体系化的法典目标。
  • 宁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167-180.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1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背景下的海洋强国,肯綮在于大数据赋能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的协同优化与效能提升。但“一国两制三法域”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由于三地的法益保护倚重不同、数据权属可能存在纠纷、数字化海洋执法存在安全风险等困境。打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治理的“信息孤岛”,关键需要突破海洋数据共享的规则屏障和共享数据的评估标准各异问题,具体的法律协同路径在于:强化安全前提下海洋数据便捷共享的顶层制度设计;统一粤港澳三地海洋数据价值评估及分类分级标准,设置独立专家委员会,健全外部审查机制,配套数据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构建湾区海洋数据重用法律制度,支持用户多样化需求;塑造一体化的海洋数据治理与协同监管体系。以法律适用的衔接与协调,确保海洋数据安全便捷地共享,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全球湾区建设的典范。
  • 周婷, 周昌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4): 181-196.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系统研判中国海上风电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及其产业竞争力,以中国东南沿海粤、苏、浙、闽四省为研究样本,搜集东南沿海四个省份共48个投产运营海上风电场的微观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TOPSIS熵值法,构建“资源禀赋、绿色产出、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济基础”五个维度的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深度解析海上风电产业竞争力演变与未来产业升级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在海上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企业发展指标权重居首位,经济基础指标居其次,绿色产出位居第三,技术创新和资源禀赋指标权重依次降低。(2)东南沿海四个省份海上风电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是广东,其次为江苏,浙江紧随其后。(3)结合省域实际可见,优化海上风电场空间布局、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坚持技术创新引领、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是实现海上风电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