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 全选
    |
    中国文学原理及其特质
  • 王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1-16.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萧统作为梁朝皇室代表主持《文选》编纂,令选文不仅富于文学美感,也包含一定政治意味。以素来被视为治国首务的“选贤任能”为例,萧统透过文章选录,从多方面展现其人才观。如《文选》笔类以汉武帝求贤《诏》领首,牵涉众多强调人才重要性的篇翰,揭示出君主求贤政策与驭人之术之间的诸多问题。选文对汉代张良、南齐王俭不吝赞誉,彰显此书以“帝师”为仕宦的理想鹄的。面对士人的仕途失意,《文选》选录了数量可观的怨愤、自宽之作,并认可隐逸文学。于意蕴深邃的选文尺度中,传达出萧统对文学与政治的深刻感悟。
  • 蔡智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17-31.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31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近代文学理论中,文集或集部被当作文学的指称,论者甚至以集部或文集的创立为文学独立的标志。但古代典籍异常繁杂,往往一书兼具多体。《四库全书总目》部次群书时便不得不予以辨体:或对此类杂体书作规范性批评,或据所辨“书体”进行分类。在对集部进行辨体时,《四库全书总目》往往将义理、史事、名物等内容元素列举为文集的对立面,凸显文集的文本形式。由于内容与形式在现象界无法截然二分,因此文集与集部的确立是文本形式价值的显题化,相对而言经史子则是内容价值显题化。相应地,“文学”与“学术”的分际也只是从抽象概念层面分别对形式与内容的凸显,在具体书写品中它们仍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可见,“文学”独立于“学术”的论断并不符合古代中国的文化实情。
  • 新闻与传播
  • 潘可武, 刘冬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32-48.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0位短视频博主、5位MCN机构运营管理人员和18位短视频平台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运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记录进行三级编码,从平台、MCN、博主、用户四个角度入手,以多主体视角分析短视频博主人设塑造动力机制。人设起源于博主的自我意识,但会受到粉丝、游客、MCN机构和平台的凝视,博主在元认知的促使以及追逐流量的生态下将自我意识与他者凝视进行融合,不断进行自我评估、目标设定和规划调整,对人设进行动态组构。多方的目标在商业诉求之下达成一致性,致使自我意识与他者凝视的组构具有阶段性稳定的特征,互联网技术可供性提供了互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将大数据作为具体动态人设运行工具,从而形成人设的一定阶段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动态机制的观念有可能解释人设形成机制,同时重构人设的标签化、符号化商业与社会价值。
  • 郑亮, 廖玉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49-67.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研究国际媒体的涉华叙事提供了关键语符与核心脉络。从叙事文本到叙事行动分析国际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报道情况,有助于展演国际媒体的叙事图景与认知挑战。当前,在区别化叙事者、动态性叙事情境以及互异性叙事行为的影响下,国际媒体在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构建的国际关系与现实意义上形成了差异显著的叙事图景,认知层面存在较为突出的互斥对立挑战。运用“从文本到行动”的分析方法,未来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国际叙事的研究应确立叙事文本和行动在研究中的独立地位,并在从文本向行动的渐次深入分析中,增强“真实感”以促进同现实的对话。
  • 数字治理
  • 靳海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68-85.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借助公私协作方式实现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目标,是实现公共数据治理的创新之举。但该制度兼具维护公益的行政主导和主张自由协商的私法自治的内容,在公私分立的理论传统影响下,学界对其法律属性存在诸多分歧观点,直接影响着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制度展开和功能发挥。为从整体上把握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法律属性,急需破除非公即私的理论藩篱。遵循公私协作的价值理念,以德国双阶理论为分析工具,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分解为公法属性的第一阶段和混合属性的第二阶段的双阶法律构造,从整体上把握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法律属性。按照不同阶段体现的公、私属性,构建对应的权力(权利)配置、监督以及救济制度,以激发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公私协作动力,增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的效果。
  • 陈建硕, 薛小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86-105.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快培育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对于优化企业的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3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企业劳动投资效率提升。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从而提高了企业劳动投资效率。进一步分析表明,较弱的劳动议价水平与充足的劳动要素供给将会增强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衰退期企业与数字产业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研究框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及企业推进人工智能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 民商法
  • 吴悠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106-120.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1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司并购中的业绩承诺机制具有契约法和组织法双重属性。对其进行法律规范时不能仅从契约法视角出发,还应关注其所蕴含的组织法逻辑与问题。组织法视角下,业绩承诺的核心问题在于作为公司管理层的承诺方和作为公司股东的受诺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围绕这一冲突,其组织法逻辑在于公司权力的配置与规范,以及制度利益的衡量与协调。对于前者,应当明确承诺方经营权和受诺方股东权的取得、行使与保护边界;而对于后者,则应当在契约法的自由价值和组织法的秩序价值间进行权衡,实现合同法规则、公司法规则、证券监管规则的协调统一,构建综合性的业绩承诺法律规范体系。
  • 于若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121-139.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1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团内公司间的控制权是国家出资公司集团发挥组织功能的关键,但现行法律未对此提供积极性调整规则。制度上,国家出资公司集团遵循着强调单体公司意志独立的私法规范,实践中“人财物产供销”统一控制却常超越了单体公司独立法人界限,并涉入公法属性的行政权,部分国家出资公司集团为实现公共利益,也必须对从属公司进行统一控制。对于制度与实践的背离,集团控制权需从契约关系转为法定权力,并以“实体透明”原则构建义务与责任规则,以分类分层方式鉴别公司公法属性的作用场域。具体规则上,“决策控制”为集团控制权客体,控制公司股东会对商业类重要从属公司的重大决策可通过“表决权穿越”来参与;控制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对商业类从属公司决策事项,及控制公司对公益类从属公司决策事项,可采用指令式的统一控制权。同时以“财产独立”作为维护从属公司法人人格的核心,使控制公司承担补偿义务及替代责任。
  • 经济管理
  • 谢陈昕, 黎文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140-161.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红”旅游城市凭借新媒体的传播效应和消费升级趋势迅速崛起。尽管其经济和社会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网红”旅游热度如何激发城市创新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文基于2011—2021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系统检验了网络旅游热度的创新驱动效应。研究表明,“网红”旅游热度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产出,这一促进作用对于非发明专利创新的推动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网红”旅游热度主要通过市场需求响应和创新要素供给激励创新;而其对发明专利创新的作用相对有限,原因在于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拓展性分析发现,随着城市营商环境优化与宜居性提升,“网红”旅游热度在推动发明专利创新产出方面的作用将逐渐显现。为此,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设计中的前瞻性规划,通过整合多元资源,将短期网络旅游热度转化为城市持续且高质量的创新动力,从而助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 唐睿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162-179.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审美追求和精神特质,是旅游产业创新的重要精神力量,本文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专利数据,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产业创新的影响,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旅游产业创新,该结论在将河流密度作为工具变量的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企业样本和文化多样性较高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通过增加地区吸引力和提升旅游市场潜力促进旅游产业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旅游产业创新进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文化类型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创新。研究结论为利用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 经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
  • 陈晓光, 邹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5): 180-196.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对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反映省域层面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了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可能关系。研究发现:第一,省域高等教育的多中心布局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后扬的“U”形特征,多中心程度的提高最终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第二,城市创新是该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路径机制。第三,省域高等教育的多中心布局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次级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更为明显的促进效应。基于上述结果,适度推进高等教育在区域空间上的多中心布局,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头部效应,突出次级城市基于区域禀赋的比较优势,是提高城市创新绩效,促进城市经济合理增长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