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 全选
    |
    统一战线
  • 张兵娟, 李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1-15.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平定告成太学碑”是一类以平定边疆叛乱为主题、以孔庙为勒立空间的政治传播媒介。此类碑刻突破了此前纪功碑仅勒石于战地边疆地区的局限,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勒石纪功、孔庙祭祀两类政治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创新。从媒介学视角看,将平定告成碑勒立于孔庙,促成了一种具体可感、生动有效的媒介化政治传播,使得士人乃至天下人能够及时了解当朝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所作的努力,从而形塑对大一统国家的认知。同时,通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庙的广泛拓印与复刻,孔庙平定告成碑在建构国家认同、诠释“大一统”传播实践与政治合法性方面,发挥着政治象征、政治宣传、政治说服的传播功能。作为历史记忆,它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 新质生产力
  • 阮一帆, 李君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16-28.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与强大动能。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三重维度,文明发展逻辑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促进文明生成与传播交流的普遍规律,文明分异逻辑阐明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分工深化与文明互鉴的必然逻辑,价值观念逻辑彰显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明交流互鉴的多样平等包容理念的实践导向功能。依托前沿技术集群的创新突破,新质生产力系统性突破了传统文明交流传播范式,构建起以“创新文化生产-增强价值传递-优化交互效能”为核心的文明交流互鉴新体系,有效破解了文化产品吸引力不足、跨文化沟通障碍、交互反馈迟滞等困境,极大拓展了文明交流的广度、深度与效度。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中,应着力打造更有实力的中华物质文明、生成更有活力的中华精神文明、推动更为多元的跨文化交流、打造更为丰富的人类文化资源载体、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构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 中国文学原理及其特质
  • 刘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29-41.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宋时期,韩孟诗派“夺造化”诗学理念的传播对画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催生出一种新的诗画同源观念。这一观念认为,绘画与诗歌一样,均具备重塑现实秩序、扭转自然、创造新世界的力量,进而以“昌黎公诗中有画”的判断丰富了传统“摩诘诗中有画”的诗画一律观的内涵。“昌黎公诗中有画” 对传统诗意画所追求的“清篇秀句”的雅致美感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引入了奇险生新的崭新审美取向,给予欣赏者感官震撼而非感官愉悦,从而为诗意画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路径。
  • 经济法
  • 王先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42-57.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507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频发,对经济的创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障碍。数字经济呈现出数据要素化、平台生态化、算法智能化等新型特征,给反不正当竞争法带来了现实的挑战。为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进行相应的制度规则完善,主要包括加强商业数据权益保护、明确数字平台公平竞争义务、认定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适用中应处理好与反垄断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问题。
  • 刘继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58-74.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0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竞争法律关系表象上类似于契约关系或侵权关系,但本质上因涉及不特定主体而构成社会性连带关系。企业规模的扩大既改变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式和社会的利益格局,也改变了已有法律与社会主体之间的约束关系。竞争法不是从内部着眼于对关系主体的保护,而是立足于考察外部主体影响的竞争过程本身、立足于竞争的秩序和效能。当保护竞争目的从竞争参与者转向竞争秩序时,竞争关系的私人性就为公共性所覆盖,由此社会性连带关系就成为认定行为性质的主导因素,即所谓竞争性损害。竞争法规制的是经济力量滥用或竞争优势的滥用(或被滥用),规制的方法是评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程度。基于复合关系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优位地位,可以成就中国语境下的社会连带理论。该理论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竞争法的性质,并指导立法和法律实践。
  • 国内国际双循环专题
  • 潘欣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75-98.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维护产业链安全和提升产业链韧性指明了方向。对双循环影响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机理进行研究,实证检验了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果、异质性表现、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国内大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特征,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在“卡脖子”行业中,国内大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还未产生显著效应,国内国际双循环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特征;在其他行业中,国内大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呈现“U形”特征,国内国际双循环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沿海地区双循环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在非沿海地区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国内大市场和技术创新是国内大循环影响产业链韧性的重要路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
  • 谢宝剑, 贾晓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99-123.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31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省际行政壁垒正成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如何推进省际合作成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省际合作关系的阶段性演进出发,从“阶段性演进—系统化动力机制—新形势与新机遇”三方面阐释了我国省际合作之路。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活动的省际集聚趋势日益明显,区域发展正由传统的“四大板块”向省际合作转变,以省际合作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日益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三大主体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对省际合作产生双重作用力。结合新发展阶段省际合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应从强化中央统筹权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探索省际合作新模式五个方面推动省际合作、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经济管理
  • 朱侃, 岳经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124-142.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5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的研究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性行动视角,构建了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行为的分析框架,并运用A中学撤并案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面临社会风险治理任务繁重与财政资源不足的结构化困境,该困境使得基层政府不得不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来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风险;与此同时,具体的社会治理情境中公众因政策认同度与行动能力不同会形成包括合作型、对抗型、抱怨型以及服从型在内的差异化目标群体,并会给政府风险治理带来不同影响;在具体的行动策略上,基层政府会结合环境约束与目标群体情境,针对性地选择积极吸纳、依法惩治、恩威并施以及拉拢赋能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来化解社会风险。这种选择性激励是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细化复合治理模式在促进社会参与、降低治理成本方面优势显著,对当前社会风险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戴胜利, 马王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143-158.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否带来绿色效应,特别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目前尚缺乏研究支持。基于我国2006—2022年266个地级市层面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将创新型城市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其对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显著带来了绿色效应,即提升了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人才效应、技术效应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城市以及绿色金融水平程度更高和数字基建水平能力更强的城市中,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 杨珊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159-179.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制于地形,西部地区开展交通行业的成本较高。因此,交通一直是西部地区的短板。近年来,国家注重物流业的发展,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基于2003—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研究交通质量效率对沿线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质量效率对沿线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一结论在替换变量、更改研究样本容量、内生性检验等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交通质量效率对沿线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第三,交通质量效率主要通过提高金融效率、推动城镇化进程两条机制改善沿线地区的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第四,交通质量效率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 李佳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7): 180-196.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4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滴灌通投融资模式是滴灌通公司创设的一种基于每日营业收入分成的新兴投融资模式,兼具股权与债权的双重特征,在实践中面临法律适用、资金跨境监管协调、投资者风险防范等难题。对于法律适用,每日收入分成合同属于类债权合同,适用《民法典》合同编通则的规定并参照适用借款合同的相关规定。投融资模式整体属于以资产证券化产品为投资对象的私募基金业务,适用澳门法有关规定。对于资金跨境监管,应以风险预警为主,今后可由我国证监会与澳门金融管理局、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跨区域资金流动协同监管机制。对于投资者风险,澳门金融管理局要加强对滴灌通澳门交易所的信息披露义务及反洗钱义务的履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