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06-26
  

  • 全选
    |
    暨南教育思想论坛
  • 蒋述卓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袁祖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运行有着内在逻辑或自身发展规律,正确反映这些规律的理念也就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具有永恒意义。办学要有办学理念,改革要以理论作指导。对大学领导层而言,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有教育思想的武装,就能头脑清醒,登高望远;就能由自发状态上升到理论自觉,避免办学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进而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实现本校跨越式发展。
  • 法学研究
  • 沈四宝, 汪渊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合同法》第402条和第403条引入的英美法上的代理制度,在逻辑上软化了我国《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国营贸易经营权的强制性规定,破坏了仲裁条款的相对性原则,架空了行纪合同制度。所以,在实践中需要采用利益衡量的方法、体系解释的方法、目的解释的方法和历史解释的方法等来化解这些冲突与矛盾,从而符合立法本意。
  • 刘剑文, 郭维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我国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实现形式,无论在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存在着诸多争议,尤其是国有资产产权的纵向安排,即采用统一所有或是分级所有形式,不仅关系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更是关系着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的巩固与完善。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除了借鉴多种学说理论的基础,更多的是回应了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及未来方向的选择。
  • 刘颖, 孙志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电子签名法》从单一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将电子认证机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规定为过错原则,无论是从立法技术还是利益平衡来看,此归责原则略显僵化。电子认证机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应区分违约、侵权两种不同行为,电子认证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为无过错责任原则。
  • 李志文, 耿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用物一般由国家提供,属于国有财产,具有直接供公众使用的目的性。在财政力量不足情况下,公用物的建设引入私人投资,从而形成国家投资建设的公用物和私人投资建设的公用物并存的局面。完善我国公用物的法律规制,应在确定公用物由公法及私法分层次调整的基础上,对这两类公用物在收费、税收和致人损害的赔偿方面作出配套规定。
  • 杜宝庆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民刑法意味着思维模式的革新,因此在修正传统刑法理念的同时,应当注重市民刑法思想的理论建构。市民刑法应倚重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借助其形式理性,将平等、自由、人道、正义、谦抑等观念注入刑法的血脉之中,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在制度上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推进我国刑事法治的进程。
  • 廖焕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定注意义务的渊源包括法律规范和准法律规范。从法律和准法律规范到注意义务应通过规范目的之检验,包括受害者是否属于规范保护之"人的范围",侵害法益是否为规范保护之"物"的范畴,侵害是否为规范禁止的方式造成。为合理界定我国法定注意义务之成立,民事立法应设立相应的"转接条款",司法适用应加强规范目的之检验。
  • 社会学研究
  • 方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男性气概的性角色理论以生理性别为依据,将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进行径渭分明的二元划分。男性气概的多样性理论认为,男性气概因为年龄、阶级、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性倾向、种族等等的不同而不同,康奈尔提出了男性气概的四分法。本文作者提出了男性气概的十字轴分析法,认为男性气概是一种处于实践中的趋势,不存在稳定不变的男性气概,任何男性气概的实践均是十字轴上的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稳定的位置。进一步,作者又描绘出男性气概实践的三维立体图,从生命史的纵向维度与情境及符号的横向维度考察男性气概实践的丰富与多样性。
  • CEPA研究
  • 李媛媛, 冯邦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EPA作为国家主体与其单独关税区间的特殊经贸安排,是在"一国两制"和WTO框架内发展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的制度性创新,标志着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CEPA签署实施四周年来,为内地与香港澳门带来了不同的区域效益和具体行业效应,而学术界对其背景、内容性质、发挥效应、问题及发展方向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这些理论探讨为CEPA的深化拓展与三地经济进一步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 经济·管理研究
  • 吴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同源的,且在马歇尔以前,两者是同义的,是对同一学科的不同称谓而已。马歇尔以后,才真正出现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野,分野的原因在于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政治经济学除了关注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方式等问题外,仍然研究财富的来源及分配问题,仍然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行规律问题,这是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重大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劳动的角度分析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律,代表着劳动者的利益。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但这并不排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实际上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
  • 陈恩, 刘青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能准确客观的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对广州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从溢出效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得出:2000年以后,FDI对广州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明显;FDI对广州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广州的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FDI是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国内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从时间序列看,FDI质量和数量呈现协调发展的现状。
  • 奚菁, 闫进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者的文化偏见是影响跨文化管理研究进步的巨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应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着手。研究者首先应清醒地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允许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充分获取与研究范畴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克服认识上的文化偏见;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严格遵循等价原则,把因文化偏见产生的、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化差异现象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从而提高跨文化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文学研究
  • 姚新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78-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彝族现代诗派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型于八十年代中期并一直活跃于今天,它以其重返彝族传统文化的写作追求,形成了整体性的彝族现代诗歌家园的基础意象结构和基本诗歌品质;在此建构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困惑、焦虑以至于毁灭的冲动。彝族现代诗派的写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当代彝族汉语诗歌写作的水平,同时也与汉语新诗形成了丰富复杂的反叛、承继及重建的关系。
  • 尹康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五四,先声却在王国维对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译介。鲁迅是从反封建政治要求出发引进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第一人,他不仅为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拿来中国厘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创作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篇章。周作人从主张"人的文学"到对文学应是"人间性"、"个人性"、"人类性"相统一的揭示,再到倡导儿童文学,呼唤女性文学,使中国有了较完备的人本主义文学理论形态。
  • 张勤, 洪晓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较为详实的证据揭示了叶芝一生中的两种显著的心理定势——凯尔特意识与特洛伊情结,并通过对这两种心理定势的命名与归因,揭示了它们之于叶芝诗歌的重要意义:共同确立了叶芝诗歌的不朽生命力。
  • 陈吉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锁记》呈现多维的叙事学特点,即中国抒情主义叙事传统,西方现实主义叙事传统和中国现代小说话语的参照系统。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性与西方写实主义的真实性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主题性对文本叙事的渗入构成了小说的叙事力量。
  • 熊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经典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认知的巨大贡献,当然这样的贡献并不像有的学者所夸大的那样,似乎解决了包括美的规律在内的所有问题。用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述分析批判时尚文化和流行文化,可以深刻地揭示出这种文化的非"创造"特性。
  • 胡西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09-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中有两类特别视角,本文称之为"神奇视角"。神奇视角具有特别的叙事功能,一方面为小说叙事新辟了一个新的审美表现空间——"灵异时空",另一方面打开了一处处为常人漠视的特殊人群的心灵世界。神奇视角是迟子建在短篇小说叙事艺术上进行的系统的和成功的探索。
  • 中外关系史研究·教会与中国
  • 陈才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16-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会大学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中国的一种新型建筑形态,是西方传教士与建筑师糅合西方建筑理念与东方建筑元素而形成的现代建筑样式,是中西文化双向成功交流的典范例证和有形史料。该建筑形态早期呈现中西合璧式风格,并逐渐导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具有建筑学上的特异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征,被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教会大学建筑将西方的大学校园设计理念与建筑技艺引入中国,开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全新领域——大学建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建设,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建筑形态的转型。
  • 陈静, 郭丽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24-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石室教堂是近代西方天主教会在广州兴建的规模最大的教堂,是历来广州教区主教座堂,是由广州第一任主教法籍传教士明稽章(Guillemin)主持修建的。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后,明稽章作为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派驻广州第一任主教,凭借法国对天主教在华传教的支持,倚靠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资金援助,在广州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天主教堂。
  • 新闻传播学研究
  • 颜春龙, 王积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与年龄结构、期刊种类和地域分布是台湾地区期刊业基本的现实要素;新闻类、学习类以及男女时尚杂志构成竞争基本格局;专业化的市场定位使得期刊能够不断获得其他媒体的市场份额;自营为主、代销为辅,改变着以往依靠订购的单一发行通道;用各种规模的资本量、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台湾地区期刊从业者在艰难地开辟着大陆市场。
  • 喻季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37-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00年前成立的中国大陆6大报业集团中,广东占其4,这无疑是广东报业嬗变、崛起并形成品牌的标志性事件。其文化生成体现在中国现代传媒物质与思想的突破-回归媒体、打造品牌,体现着新的文化身份的定位与认同,产生了新的文化经营与消费。在新的文化引领与发展中,报业品牌在竞合中走向品牌报业,以强化品牌。
  • 暨南新书架
  • 詹伯慧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43-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语言和方言。国家十分重视语言和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目前也还存在不少尚未调查的空白点。台湾和海南两岛上多数汉人所说的话都属于大陆上的闽南方言系统。几十年来,台湾学者对台湾岛上的闽语,已作过全面的调查,相对而言,海南闽语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有很大不足。《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是一部在海南方言研究史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而又有所创新和突破的著作。除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超越了此前有关海南闽语研究的同类著述以外,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
  • 杨林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48-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