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4-27
  

  • 全选
    |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已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 王列耀,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发生了多元变化;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较具规模的当代转型中,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气象: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闪亮登场",形成一种"新人"与"老人"、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同台共舞"的新格局。由于多种原因,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的文学取向,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是,就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学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进而以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化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而言,二者则具有充分的共同性。
  • 朱崇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华文文学研究中,不仅要真诚呼唤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而且也需要及时反思现存的研究范式的弊端/限制,扬长避短,从而发现并创制活力四射的崭新"问题意识"。对术语的谨慎使用,包括回到原初语境,在实践中开拓其限度等都是必要的,尽管表面上看是初步的,恰恰是在此基础上,一旦它们发挥出应有的巨大威力,在其烛照下,新问题意识的浮现和研究范式的突出才可能水到渠成。
  • 凌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读者互动参与创作,这是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趋势。西西的小说召唤读者积极参与幻想,形成了想象增殖文体。她在卡尔维诺基础上创新,共同之处在于组接故事片断,故事增殖发展;不同之处有三:一是"蝉联"主位推进和"递归性"增殖的差异,二是艺文互涉与文本互涉的差异,三是读者主动和与被动参与的差异。
  • 金融学研究
  • 叶德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率上升使得商业银行资产市值下降程度大于负债市值下降程度,其结果是造成银行股本的市值下降得更快,因此这种利率风险在降低商业银行收益的同时,还会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波动。根据盯市法通过此轮升息周期中利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受到的影响的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会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针对利率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机制。
  • 胡颖, 叶羽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的效率水平的评估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公司规模、公司治理、所有权形式和人力资本是影响保险公司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保险公司普遍存在规模经济;外(合)资产险公司的效率优于中资产险公司;中资寿险公司的效率领先于外(合)资公司,但剔除规模因素的影响之后,外(合)资寿险公司的效率比中资公司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人力资本状况均对保险公司的效率有积极影响。
  • 伏军, 石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3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境外间接上市过程中容易产生财富外流的问题。该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货币市场秩序和税收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政府应对境外间接上市过程中的财富外流问题进行必要监管,并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作出区别对待。问题的根本解决,需从改善境内融资条件、健全监管制度、实现企业的平等待遇以及加强对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等方面入手。
  • 国际私法研究
  • 刘仁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韩朝两国新近颁行的国际私法,无论在总体构架上,还是在总则以及分则对相关法律冲突问题的规定上,均有其独特性。在有关公共秩序的保留、特定领域的法律适用问题、属人法连结点的选择、"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地位,以及国际私法立法的模式等问题上,韩朝两国国际私法均有值得我国借鉴和关注之处。
  • 王承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和"一国四法域"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各法域之间区际民商事管辖权的冲突。内地现行相关立法存在诸多不足,表现在对区际民商事案件的定性模糊,不当扩大平行诉讼的范围等方面,司法实践中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扩张管辖权的倾向。在解决区际民商事管辖权冲突过程中,应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并灵活运用不方便法院原则,此外还应扩大当事人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 国际经济法研究
  • 吕晓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5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美国司法实践中发展出来的Charming Betsy原则,对美国国内法的解释不应该违反国际法。考虑到WTO协定在美国法律体系中不能直接适用,那么WTO协定可否通过Charming Betsy原则发挥其在美国国内法解释中的效力?从美国的司法实践来看,Charming Betsy原则对于WTO协定解释效力所产生的影响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了美国的法院在国际贸易问题领域对于行政机关解释权的较大尊重,但却不利于保护国际贸易活动者在WTO协定国内实施中所产生的预期利益。
  • 朱兆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服务贸易原产地的概念只具有借鉴的性质,运用服务提供者身份识别的概念更具符合事物内在本质属性。服务贸易提供者身份标准在一般贸易项下的与优惠贸易项下处于不同层次,应当有不同的适用标准。CEPA中的服务提供者身份标准已经与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需要作服务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开放和服务提供者身份标准提高的同步的修订。
  • 吴兴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政府加入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时作出的"书面保留",在当前新形势下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与我国现行《合同法》相互冲突。我国政府应尽快撤销该保留,以理顺有关问题的关系。
  • 民商法研究
  • 高圣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7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屋顶平台不具有构造上、使用上和法律上的独立性,不能单独成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客体,同时,屋顶平台也不属于顶层业主区分所有权效力所及的范围。屋顶平台应属于全体业主共有,但其上可以为个别业主或业主之外的第三人设定专用使用权。专用使用权依管理规约或业主大会决议设定,开发商不得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设定专用使用权。
  • 李健男, 何天翔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8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权法》第74条填补了我国小区车位制度的空白,但其中的模糊性和漏洞也十分明显,从而使其定分止争的法律功能大打折扣。因此,从法解释学的角度,对现行车位制度进行解释和检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车位制度的应然状态,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在现行的《物权法》框架下,业主对车位应享有"特殊优先权",开发商在车位归属约定中的优越地位应得到合理地规制。我国车位制度的应然状态是,车位由业主共有。
  • 吴旭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9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合同解释,英美法国家合同实践中一直非常重视,产生了系统的理论和精细的解释规则。在英美国家的学者看来,合同解释并不仅仅是对合同条款不明确等情形进行的说明,而包括了更广泛的解释问题。合同解释的规则并不是法律,它们不能被一成不变地运用,当使用它们将导致不同的结果时,法院应当选用那些可以得出合理、公正结果的规则。英美法系国家合同解释的主要规则有:平意原则、口头规则、整体解释规则、同类规则、当事人不能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利规则、对消费者有利规则、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规则等。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姚新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9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我们看到,所谓的"寻根文学"根本不只是发生于八十年代短暂的文学思潮,而是持续近二十多年的泛文化寻根思潮,而其中被忽略了的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寻根,尤其值得关注。少数族裔寻根文学与汉族寻根文学在延续的时间、涉及的范围、思想内容、语言特质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差异。但两者则共同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文学、文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的特定语境与问题。
  • 杨迎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茅盾是著名的小说家,对于戏剧,可说是门外汉,但他关于戏剧的评论文章,对戏剧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引进现代主义戏剧,重视戏剧的艺术性;关注戏剧改良,注重戏剧的功利性;适应时代发展,重视戏剧的大众化,茅盾开放的戏剧观,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
  • 网络文学研究
  • 周兴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网络文学的性质判定,存在两种对立性认识。悲观论者的思想依据乃是近代的文学性认识,体现了一种保守、静止的文学本质观,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分析策略。乐观论者的判断依据建立在网络媒介——这一新的文学生产工具的技术优势之上,也有落入技术决定论之嫌。故此,我们提出一种场域分析,确认网络文学场的权力本质,并对其在整体性社会权力场中的位置进行勘定。
  • 语言学研究
  • 黄群英, 章宜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14-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词语的多功能性和多义性是长期语言交际中形成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者如果不能把握词语复杂的功能和意义关系就不能有效地学习;词典编者不理清这些关系就不能很好地释义。本文从认知语义的演变入手,探讨语词多功能性和多义性形成的机制与词类和义项划分之间的关系,以便词典编者和语言学习者能更有效地进行语词释义和语言学习。
  • 张立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成语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句子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决定各语言之间语序差异的功能性语类,其句法研究主要在于功能语类在各语言中的不同形式特征和移位表现。但是,在生成语法研究中,用以证明这些功能语类及其形式特征存在的唯一依据是据此得以解释的语言现象,这就给人以循环论证的感觉。本文列举心理语言学家和一语习得研究者的关于功能语类的实验结果,为功能语类的存在提供心理实证和一语习得实证,以此改变人们对于生成语法"是纯形式的循环论证"这一理解。
  • 国际关系研究
  • 朱鹏, 潘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26-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森豪威尔当政期间,继续以东西方对抗的思维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先后数次调整对印度的政策。尽管不同阶段的政策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其基本出发点却一直保持未变——就是尽最大可能地争取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反共共同阵线,通过经济援助等手段把印度塑造成亚洲的"民主橱窗",最大限度地利用印度遏制"共产党集团"。
  • 许加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32-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6年之前,波兰作为美国所谓的苏联"卫星国",美国对其政策与其他"卫星国"政策没有多大区别。1956年波兰骚乱始,美国开始关注波兰,把探索对波兰新政策作为整个对东欧政策的重点。1958年初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了全面的对波政策,NSC5808/1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波兰新政策——"演变"政策的完成。波兰是美国对东欧苏联"卫星国""演变"政策的首次试验,随后美国将该政策扩大为对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
  • 历史研究
  • 张晓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38-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与内地华资联号企业缘起于清末,区域主要集中于南方邻近省份,以内地往香港拓展者为多。与此同时,在香港的华商亦向内地新兴产业投资。由于联号是呈内外双向发展的,华商通过这种形式,逐步建立起将香港与内地市场紧密相联的商行网络,并成为海外华侨与祖国联系的桥梁。
  • 姚继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44-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本为清末中学堂教科书,1933年列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之中,成为大学用的历史参考书,到2000年,该书被河北教育出版社列作"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丛书之一,地位不住"升级"。该书在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影响,论者已作出颇详尽的研究,但它对清末民初青年学子起的启蒙作用,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钱玄同、顾颉刚和钱穆几位著名学者为例,探讨他们青少年时习史,如何受到夏曾佑史书的启廸。
  • 暨南新书架
  • 李公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51-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