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06-27
  

  • 全选
    |
    哲学与文化
  • 程仲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义的思维形式即思维形态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思维形式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就传统逻辑而言,狭义的思维形式是用概念变项或命题变项代替思维形态中的具体概念或具体命题的结果。由思维形态构成的理论是逻辑思想,逻辑思想是从逻辑思维发展为逻辑学的中介环节。名辩理论的出现证明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不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有逻辑学。
  • 陈志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字禅"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以前的研究,一般把"文字"界定为语言文字,而且基本上将"文字禅"解释为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媒介或对象的参禅学佛活动。实际上,"文字禅"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且有多方面的不同含义。从广义上讲,在"无心"的状态下,一切方便法门都是"文字禅";从狭义上讲,"文字禅"指"以翰墨作佛事",主要包括能显"无言之意"的诗文书画。"文字"与"禅"有不同的联结方式,"顺水推船"更符合"文字禅"的本质要求。
  • 郭智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类似西方文化"上帝"的功能。"天"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吕氏春秋》的天是一个属"义"的天,对"美"的追求是它的终极向往;《春秋繁露》和宋明儒的"天"是一个属"仁"的天,它的本质特征是对善的归依。这两种异质的"天"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前者,"义"是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和价值尺度;在后者,"仁"是所有伦理概念的核心和出发点。中国文化的特质在秦汉之际或许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转变。
  • 袁敦卫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 民商法研究
  • 王军, 粟撒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2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侵权法上的人身伤害抚慰金,是对人身伤害引起的"非物质损失"的赔偿金。这一制度确立于德国侵权法发展过程中,其关于抚慰金的确定因素、衡量因素,对于我国相关立法有借鉴意义。
  • 吴志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用买卖是一种特种买卖。我国《合同法》在170条和171条首次对其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过于简单,仅涉及试用期间和试用买卖效果的规定,对于承认、标的物风险负担、试用期间的法律后果及其试用费用承担等方面规定有必要进一步研讨并完善。
  • 宁红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同法》第十九章有关保管合同制度的妥适适用有赖于法释义学的协助。本文采取法释义学的方法阐述了保管物的范围、保管人注意义务的标准、保管人转保管与违反使用禁止义务的法律后果以及保管合同提前终止时的报酬支付等若干重要问题,以期增强保管合同制度的可实践性。
  • 刑法研究
  • 童德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刑法果关系论的主要任务不是确证结果由哪个行为引起的,而是探求作为归责的客观条件,决定哪些事实性原因具有刑法规制的意义,从而能够归责于造成该事实的行为。刑法中所谓的因果关系论,应当为客观归属论所替代。客观归属要依次判断行为的条件关系、是否制造了危险,这个危险是否在规范的保护目的中实现。它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危险增加论和规范的保护目的论。
  • 胡陆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刑事和解的核心价值与和谐社会理念的一致性决定了其作为一种制度建构的可能。在设计刑事和解制度时不应该人为地限制和解案件的范围,对于达成和解的案件应有不同的处理。
  • 经济·管理研究
  • 杨熠, 沈洪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6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是公司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且最具争议的话题。本研究采用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我国企业相关利益者业绩指标作为衡量公司社会责任的方法,首次对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所得出的结果明确地回答了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1)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
  • 张方方, 卿平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其预测问题,研究样本包括2002-2006年制造业A股上市的ST公司以及按1:1比例选取的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财务正常的公司,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法和多元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和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在财务困境的预测中有重要的作用,反映企业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指标有助于提高长期预测的精度。与多元判别分析法相比,多元逻辑分析法的预测准确率更高。
  • 外国文学研究
  • 黎志敏, 段世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州集》之中所体现的诗歌意境(意象)属于李白等中国诗人,而诗歌形式则属于庞德本人的创造,因此,《神州集》的成功得益于李白因素和庞德因素的共同作用。中英诗歌互译时,诗歌意境(意象)的可译性较强,而句法和形式的可译性很差。过于夸大《神州集》中的个别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译",从而否定《神州集》的翻译性质,无疑是不正确的。
  • 李亦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着《塞莱斯蒂娜》的文体,国内外的学者们争论了多年,究竟是戏剧,还是小说,至今仍未能统一看法。笔者在文章中就《塞莱斯蒂娜》的文体之争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塞莱斯蒂娜》是一部戏剧,而且是一部悲喜剧,一部应该归入案头剧范畴的悲喜剧。
  • 刘晓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非洲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面临着选择叙事形式的问题。女作家要以"边缘叙述"来对抗黑人的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叙述"主要指区别于白人主流文学的"黑人性",即在完全不存在黑人性的西方主流的语言和理论中安插一种"黑人本体"。作品《天堂》从遗留的口述形式、碎片记忆式叙述模式、指涉性人物形象,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叙述风格等几方面表现了黑人文化的特点。莫里森要以边缘叙述来对抗主流话语对弱势民族的文化殖民,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淹没的种族记忆。
  • 刘金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9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所谓的"女性柔弱气质","平安假名日记"自诞生之日起长期不受文坛重视,但进入近代以来,适应国民国家建设的需要,它却被经典化为"平安女性日记文学"。近代所出现的"私小说"之所以发展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很大程度上也与国民国家建设密切相关。二者互为促进,推动了彼此的发展。
  • 语言学研究
  • 何继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9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宝林传》中句首"尔时"常出现在"尔时+NP+VP"格式中,"尔时"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时间,可不表特定的时间,也可表示时间的淡化。从篇章上看,句首"尔时"引导话题,是话题引导标记,它最早来源于东汉译经,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 郑娟曼, 邵敬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0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附加问形式的"好不好",有一种新的后附否定性用法,即针对对方的认识a提出不同的看法b。该用法已基本上丧失了原来的词汇意义而发展成为话语标记。它既可用于语义否定,也可用于语用否定。我们认为,这一用法有可能是江浙方言与港台文化语言接触下的产生的一种新的语法化现象。
  • 伍巍, 吴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汉语方言有不少以"满"或"晚"表示亲属称谓排行的末者。本文以翔实的语料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拟从语音、语义两个方面论证该词的源流,确定其本字当为"晚"。
  • 历史研究
  • 郭培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16-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29名、进士76名,在广东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与南海县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排名第四;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中期和后期广东举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科举实力的不断加强。明代东莞科举群体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任官行政、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 徐林, 杨丽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26-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末时代变迁,士风变化。士人的忠孝观念、死亡心态在保持传统品质的同时,也增添了新的内涵。张家玉,身历三朝,兼具文士与官吏的双重身份,人生曲折,感情丰富,是典型的明末士人。通过他的诗文传记,以及相交士人的记载,可以窥探他在明亡之际的伦理困境与生死选择,并由此对这一时期士人普遍的忠孝困顿与殉死心态进行文化考察。
  • 新闻与传播学研究
  • 陈岳芬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32-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社会源自于科学发展的副作用,媒介的负功能又抬高了风险系数。科技发展悖论与媒介功能悖论互为表里,进一步强化了风险。风险社会三个基本特征——不确定性、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飞去来器弧线——对媒介责任和危机信息报道原则形成压力。
  • 陈伟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37-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告的花样翻新向传统的文艺美学提出了挑战,新的媒介逻辑和广告策略,催生新的主体立场、文化现实,期待新的理论阐释。广告与艺术交融,商品与审美合流,是摧毁高雅与通俗、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一种强大力量。顺应传媒时代文化生产的规律,广告吸纳文学、艺术的特质,成为一种泛文学、泛艺术的样式。
  • 暨南新书架
  • 薛华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14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永坤教授的《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一书,是国内第一本从法学视角系统论述权力的法理学著作。这本著作以人的自由与解放开篇,并以之为立论之本;以规范权力的学说为理论平台,开启了对权力的全方位探究;通过对权力的概念、主权与治权以及权力结构模式的静态研究,为规范权力铺就理论的基石;通过对权力的运行、分权的实践以及分权理论史的研究,阐释了分权制衡和司法审查的制度设计和现实实践,从动态的方面展示了规范权力的制度运作。作者对权力的概念、运作以及如何规范权力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不仅有大胆的理论创新,还有对某些流行理论的指谬,对某些将马克思学说片面化、教条化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权力学说的创新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