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27
  

  • 全选
    |
    物权公示规则讨论专题
  • 王利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权公示规则是物权变动的程序规则。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物权法》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物权公示的配套规则,对贯彻实施物权法和实现物权法宗旨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规则本身尚存在若干不足,也没有实现物权法统一公示规则的初衷,应有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余地,为最终实现统一的公示制度奠定基础。
  • 常鹏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房屋登记办法》在房屋登记启动、审查和决定程序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之处。在登记启动程序中应明确生效要件。在登记审查应以收件为时点,区分两个不同阶段的审查范围和方式。在决定程序中补充暂缓登记制度。
  • 于海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房屋登记办法》在落实《物权法》实质审查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制度设计上仍有进一步检讨的空间:不应当要求登记申请人对登记资料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应当以公告异议程序作为登记机构谨慎义务的边界;创立房屋登记赔偿基金,降低登记工作人员的赔偿压力。
  • 廖焕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登记办法》完善了土地登记制度,对《物权法》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土地登记办法》应进一步确立同意登记、登记在先原则,统一登记能力标准,在决定程序中缩小不予受理登记申请的范围、赋予限制补正申请的临时登记效力。
  • 周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两个"办法"的出台对我国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影响,应一分为二予以分析:一方面,"办法"沿袭了房地分别登记体制,若照此长期推行,将来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难度势必会增加。另一方面,"办法"中蕴涵着丰富的统一的因子,为今后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铺垫。
  • 刘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产抵押登记办法》统一规定动产抵押登记的登记管辖,但在立法上有违下位法不得超越上位法的基本理念。动产抵押登记无论是采取单方申请主义,还是双方申请主义,均应兼顾双方利益。动产抵押登记审查应当采取形式审查标准。
  • 孟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数部法律、法规和规章都对股权质押的登记机关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并不统一,而且存在冲突和抵牾,因此应当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进行修改,对股权出质登记机关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以完善股权出质登记制度。
  • 高圣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登记生效主义之下,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应当采取高于形式审查低于实质审查的标准。现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的构建以登记对抗主义为其理论基础,明显违反《物权法》的规定。在单方申请主义模式之下,债务人的权益被极大的漠视。
  • 汉语新文学讨论专题
  • 朱寿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2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新文学概念旨在整合通常所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作为诸多相关概念中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超越的学术整合能力,准确的学术涵盖力,以及较为科学的学术理论张力。汉语新文学概念无能力也无必要取代现存的各种学科概念,只是这一概念的出现和运用为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学术优势的参照。
  • 黄万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海外的治文学史者各有其本土,本土以外的汉语文学就构成了其境外,不管置身何处"本土",都需要避免"本土中心"或"本土边缘"心态,以本土和境外文学的互为参照,建立一种跨越本土的、流动性的文学史观,身处本土,却能关注境外;在学术"旅行"中既能反观"原乡"所在,又能对"他乡"在地文化有深切关怀。从不同的本土出发,聚合起多重的流动的文学史观照,才能充分接纳汉语新文学历史和现状的丰富性。在这样一种本土和境外互为参照的文学史视野中,我们就有可能借助于汉语新文学的一些认识对文学史分期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思想启蒙和民族认同冲突中的文学转换,政治意识形态下文学"主体性"的追求,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形成进程中文学的多向发展,这三种形态构成了"五四"前后产生的新文学始终前进的状态,它们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社会都面临过的最重要的文学课题,其实践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时期。
  • 傅天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41-4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新诗"是针对当前中国90年来新诗研究所存在的,由文化心理、政治历史因素、人为因素等形成的新诗学科研究的命名上的尴尬和错位而提出的新命名。"汉语新诗"的命名意义及可行性、来路与现状、使命的探讨,有助于促进新诗与诗学健全、科学、有序的发展。
  •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
  • 周明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4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给美国和中国的多语教育带来什么挑战?美中两国采取何种语言战略应对全球化挑战?这些都是全球化时代大国在政治斗争和软实力较量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秩序两个概念,并以这两个概念为理论框架,对美中两国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秩序及语言战略的历史和现实做出初步分析。全球化正在改变美中两国的语言意识,并重组两国的语言秩序,从而给多语教育带来挑战和机会。
  • 陈永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在语言传播过程中的法律保障、资助体系、管理体制和研究机制等方面的成熟经验给我国汉语国际传播的制度建设带来了很大启示。法律保障方面,要注意政策指导、制度规定;资助体系方面,要实行"官民并举,公私互助"的资助方式;管理体制方面,要分层管理,形成网状管理结构;研究机制方面,要国内外结合,实现研究资源的整合。
  • 周士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师资培养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分析美国各层次的汉语师资状况入手,对海外汉语教育的师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海外汉语师资培养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机构对师资的实际需要,建立一个海内外协调的、稳定的、高效能的汉语师资培训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诉讼法研究
  • 韩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6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不符合控辩平等、控审分离、审判独立和无罪推定等一系列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精神,有悖于程序正义的理念;不仅会导致审判监督权的滥用,而且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一系列无法克服的矛盾,加剧审判委员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与行使审判监督权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人民法院组织法》在未来修改时应当废除这一制度。
  • 胡志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产发现制度是对物执行制度的核心。我国被执行人财产发现制度缺乏对被执行人责任的规定、缺少社会财产登记公示体系和社会协助执行体系作为配套效率不高。针对上述原因,应建立和健全强制执行财产发现制度,解决"可执行财产难寻"的问题。
  • 经济·管理研究
  • 李爱梅, 凌文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8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变薪酬的预期参照点,可以改变人们对同一结果的认知评价,从而达到不同的激励效果;人们在规避惩罚时更易激发出高水平的努力;低金额奖酬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物品,而高金额奖酬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现金。这些研究结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 冯鹏义, 蔡继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统筹意味着投资于工业和农业的相同资源所得到的收益之间无显著差异。一个关于投资决策的规划模型显示出:城乡协同发展的条件由市场交易价格、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生产的投资水平、不同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等参数共同进行刻画和描述,并由此揭示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
  • 张耀辉, 陈海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93-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函数生成需要有契约发起人的召唤,契约发起人设计和预见需求并使要素所有者相信未来收益足可以使自己进入取决于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在知识资本作为要素短边的环境中,知识拥有有者转变为生产函数的设计者和契约的发起者。创业计划大赛的重要功能是信息披露及由此而形成的要素结合,它可以节约辨识团队能力的信息成本,并产生激励生产函数生成的重要作用。
  • 唐代文学研究
  • 于俊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祭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重要的大型祀典更是国家政治凝聚力的象征,也是文人借以显露才华、表现自我的重要途径。有唐一代,随着不同时期政治风气的不同,国家举行祭礼的目的和能力有很大差异,文人随之经历了以国家祭礼歌颂升平、到整饬政弊,最后信奉民间祠祀这样一个由豁达进取、用世务实,逐渐内向感伤迷茫的心态变化过程,相应地,有关祭祀文学勾勒出由赋颂铺排到议论政弊,再到抒写个人内心世界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唐代祭礼的变迁折射了唐代文人心态与文体选择的变化。
  • 毕士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07-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盛唐王昌龄的宫怨诗与中唐王建的宫词,在诗歌史上均颇有影响。两人虽都于诗中描写了宫女妃嫔,但她们的情感心理却显有区别,王昌龄突出表现的是宫女之"怨",而王建突出表现的则是宫女之"乐"。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创作的材料来源有别,题材性质各异,仕宦经历不完全相同,表现手法互异,以及盛、中唐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的悬殊。
  • 陈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儒、释、道三教融合,构成了唐代三教关系的最重要特点。在中唐诗人中,白居易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智慧,真正体现了三教融合这一时代精神。在唐宋文化转型之际,白居易更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人生思考,开种种风气之先。
  • 姜子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19-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律赋的宏观评价体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非律赋"式的批评方法导致律赋批评的文体特色褪化。唐代律赋体制因素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集中体现在"雅"与"丽"两大关键词之上。"雅"是涵盖唐代律赋风格的第一要义;"丽"作为另一宗,有"媚丽"和"清丽"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丽不伤雅"的和谐统一。
  • 新闻与传播学研究
  • 林如鹏, 顾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25-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技术力量的推动产生了新媒体,从而导致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进而导致注意力经济的转变,市场的变化使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由对立到竞合,最终寻求融合的发展,媒介形态必然要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媒介的共生体——"报网融合",面对竞争报网努力探索新的信息传播、生产和经营方式。
  • 星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32-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99年起,国内掀起了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热潮。这一热潮在最近3年达到了高潮,每年发表论文都在1500篇以上。但是,在这场学术盛宴的背后,却显露出不少对源理论的误解和误读,而种种有意无意的误读,又误导了人们对该理论的认识。对此,应予以深刻反思。
  • 哲学与文化
  • 王彦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38-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段时期以来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原因复杂,既有积极的元素,也有消极的因子。为使其健康发展,必须端正研究和普及国学的目的,正确认识国学在当今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分清国粹与国渣,既尊重历史又与时俱进,既强调研究又重视普及,同时要以客观和宽容的态度看待"国学热"的争鸣。
  • 刘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46-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超越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法律解释,德沃金坚持认为,必须把基本的权利原则作为具体的法律实践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和适当地制定和应用一种法律。为此,德沃金要求建立一种基于"整体性原则"之上的法律话语理论。但由于坚持了一种"真理符合论"的立场,他并没能对法律话语理论的本质做出正确的解释。为了走出法律话语理论的误区,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真理合意论"之上的法律话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