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25
  

  • 全选
    |
  • 松岛枫
    journal6. 2012, 34(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爱上大多数
  • “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专辑
  • 於贤德
    journal6. 2012, 34(1):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闫月珍
    journal6. 2012, 34(1): 7-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50年代,叶维廉选择五四现代主义作为自己接续中国传统的直接途径,并尝试寻找西方现代派诗歌与中国诗歌表达方式的汇通,从而将自身之文化命脉导向更为久远的中国古典传统。此一时期,台湾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实质在于接续五四文学传统和反对浪漫主义之过激情绪。现代主义与道家美学在精神旨趣上的一致,是叶维廉选择现代派作为自己生存的表达方式的原因。叶维廉引进现代主义并通过中国美学内部之道家美学寻求明证和支持,正是其理论策略之独特之处。
  • 王列耀, 龙扬志
    journal6. 2012, 34(1): 1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来语文学长期被视为建构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的主体,少数族裔文学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马华文学的"身份"因此成为新生代作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持续于整个90年代的马华文学论争围绕华文文学的文化属性展开,并涉及重写马华文学史以清点过去和弱化中国性来建构马华文学未来的讨论,属于现代性思想领域中身份寻找的课题。
  • 詹乔
    journal6. 2012, 34(1): 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恩富和容闳两位早期的华裔作家自传中的中国形象反映了他们在表述中国时的心理机制,他们字里行间的"夹缝心态"与第二代华裔作家的创作心理存在着内在联系,从而足以证明他们作为华裔美国作家的合法性。
  • 吴奕锜
    journal6. 2012, 34(1):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由大陆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合作举办的"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11月23-2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来自两岸四地及海外3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华文作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
  • 《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改研究专题
  • 施鹏鹏
    journal6. 2012, 34(1): 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梁玉霞
    journal6. 2012, 34(1): 3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记载着我国刑事证据法发展的辉煌与艰辛。从证据法对于控辩双方利益配置的角度看,有诸多突破与创新,但疏漏与欠缺也同样明显,因此,期望立法有更进一步的修正与调适。
  • 宋英辉, 王贞会
    journal6. 2012, 34(1):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强制措施制度作了大幅修改,完善了强制措施的基本内容,强化了强制措施体系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在控制犯罪和人权保障之间加以平衡,其进步意义应予以肯定。将《修正案(草案)》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文本比对,有助于正确看待《修正案(草案)》的进步意义。《修正案(草案)》对强制措施的某些规定尚存不足,有待进一步修改,使之更臻完善。
  • 施鹏鹏
    journal6. 2012, 34(1): 4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少改革举措颇具亮点,值得称道。但改革面临诸多障碍,可能抵消预期的成果,亦可能限制刑事程序的进一步发展。从转型国家刑事诉讼改革的共同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法未来的发展定位应是:法典化、设立程序宪章、构建强有力的执行机制以及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
  • 刑法研究
  • 童德华
    journal6. 2012, 34(1): 5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刑法解释是根据理想情境构建起来的、封闭法律认识体系。其主要缺点有三:目标不明确、根基不可靠、结论不可信,它无力担负起法律适用的重任。在风险社会结构中,根据法律适用中的道德根基一致性要求和不可避免的政治角力,考虑到法官造法的事实和其中隐含的道德论争,需要将基于解释展开的法律论证作为刑法适用的基本方式。刑法论证以合理性为诉求目标,通过促进在开放刑法结构中的论证主体间的对话而展开。
  • 罗翔
    journal6. 2012, 34(1): 6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性刑法最初是为了保护性风俗而存在,这种风俗肯定女性附属于男性的财产地位,将性限制于婚姻家庭之内。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刑法开始从风俗刑法中走出。在现代社会,如果性风俗不能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法益,那么它就不能作为惩罚的依据。现行刑法缺乏对滥用信任地位的性侵犯罪的规定,法益保护不足,而有关聚众淫乱罪的规定,则带有风俗刑法的残余,应该进行必要的限制,以免惩罚过度。
  • 企业管理研究
  • 黄微平
    journal6. 2012, 34(1):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横向并购事件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核心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扩张规模会引发供应链重构,结果发现中国核心企业横向并向后的供应链重构趋向以竞争化为主,发生供应链类型改变的公司数量随时间发展而逐渐增多,且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供应链重构对横向并购价值的影响提供了证据支持,对横向并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乐琦
    journal6. 2012, 34(1): 8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并购后是否保留被并方的独立法人资格对于主并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并购不仅仅只是一系列新的资源和技能的接收,同时也传承了被并购企业原有嵌入的制度环境因素,包括其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按照制度理论的观点,这些利益相关方的态度体现了主并企业实施该项并购所获得的合法性水平,包括外部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主并企业在并购后将被并方设置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会比设置为没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更有利于并购的外部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此外,并购后保留被并方的法人资格会有利于并购绩效;同时,并购的外部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均对并购后被并方法人资格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 金融研究
  • 何静, 李村璞
    journal6. 2012, 34(1): 8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泰国制造业生产指数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分别使用银行私人部门贷款余额、SET市值作为金融发展的代理变量,研究了泰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泰国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二者的关系是非线性的,适合使用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来拟合;银行私人部门贷款余额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之间的关系存在两个门限,其转换变量是前三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当前三期的经济增长的下降速度超过15.89%或者其上升速度超过16.15%时,银行私人部门贷款余额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就是非线性的;股市市值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的关系存在一个门限,其转换变量也是前三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当前三期的经济增长的上升速度超过10.09%时,股市市值变动对于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就是非线性的。
  • 宋慧英
    journal6. 2012, 34(1): 95-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PR模型中加入银行收入的滞后项,运用系统GMM方法对PR模型就1996-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进行了动态考察,并与传统PR模型(静态框架)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996-2010期间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格局,且竞争性较强。进一步,把银行业分成大型商业银行子市场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子市场,得到: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比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
  • 语法研究
  • 邵敬敏, 张寒冰
    journal6. 2012, 34(1): 105-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约移动动词"来"还是"去"选择的会话策略,主要是说话人的"心理视角策略":会话语体决定于"主观视角",叙述语体决定于"客观视角",后者又可以分为"主体视角"与"客体视角"两种。此外,"会话策略"还包括"前后一致照应策略"、"语用含义理解策略"以及"保持中性平衡策略"。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来"的引申义以及所谓的"代动"用法,提出虚化假设,认为这是语用上的省略以及弱化、泛化、虚化的结果。
  • 郑娟曼
    journal6. 2012, 34(1):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口语是语言的基础和源泉,是语言中最真实、最活跃的部分。但由于口语自身的特点及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现今有关口语的研究相对滞后,它急需理论的创新与方法论上的突破。构式语法在国内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也需要在与事实的结合研究中不断趋于完善,从而实现"描述的充分性"与"解释的充分性",特别是与口语的结合研究。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理念及其与口语的关系决定了两者的结合研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 宫领强, 王宜广
    journal6. 2012, 34(1): 119-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滕州方言中的两个语气词"包[p■┤]"和"忙[ma■┤]"功能丰富。就"包[p■┤]"而言,具有多功能性:既可传信,也可传疑;既可以用于疑问句末,表示无倾向性询问、倾向性询问以及答案明确性询问,也可以用于附加问,表示商量、请求或询问;既可以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证实之后的"自我标榜",也可以用于名词性词语后,引出处所性、事件性或评价性的新信息。就"忙[ma■┤]"而言,主要功能是传疑,以说话时间作为参照点,对现在或过去是否发生了或发生过的事情进行询问。在传疑功能上,"包[p■┤]"和"忙[ma■┤]"具有一种互补性,并因此带来两者与"喽"、"过"的搭配差异。同时,句末用"包[p■┤]"的一般不能换用"忙",而且句末用"忙[ma■┤]"的一般也不能换用"包[p■┤]"。
  • 哲学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
  • 胡健
    journal6. 2012, 34(1): 126-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老子的继承者,庄子提出了以道为美的思想,从而发现了天地自然的大美;他的"与道合一"的"体道"实际上就是在谈审美,庄子的体道思想可以与主张"直观本质"的现象学对话;庄子寓言中体现出的法天贵真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
  • 石磊
    journal6. 2012, 34(1): 134-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礼在古代同时具有三个维度:宗教祭祀的礼仪,人事人道的规范和准则以及维系社会的价值体系。礼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古人必须为之确立天道的源泉。《左传》中就有"礼以顺天"的说法,《礼记》中更是贯穿着以敬天、法天、顺天为核心的天道思想。象天以制礼的思想原则不仅是礼仪的形上基础,更以各种方式真切地渗透到具体的礼仪之中,以致不了解礼仪中的天道内涵,便无法理解礼仪的内在精神。
  • 中外关系史研究
  • 郭丽娜, 蓝燕
    journal6. 2012, 34(1): 14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中期,四川教会在否定中国礼仪的原则下寻求发展,改上层传教路线为下层传教路线,力图在下层民众中发展教徒和编织传教网络。下层传教路线确实因其秘密性在禁教时期为教会争取到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亦因其非法性而加深了民教之间的文化隔阂,加重了统治阶层对教会的疑惧,进而加剧了他们对教会的排斥。
  • 张中鹏
    journal6. 2012, 34(1): 14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西关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事件,雍正年间禁教政策的确立,历来是清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较之于闽督满保奏请禁教且获准推行全国而言,雍正元年法敏等京官最早几番入奏呈请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理应值得关注。然而由于学界始终未能厘清京官禁教奏折之性质,以致歧见纷纭。通过辨明雍正元年京官禁教奏折之性质,以考察京官奏请禁教及未获朱批的真正缘由,由此略述京官条陈禁教对于雍正禁教政策确立的历史意义,尤显必要且可能。
  • 王京强
    journal6. 2012, 34(1): 151-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华浸会书局于1899年在广州创办,由于内部规模不断壮大和外界的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先后三次迁移局址,1926年迁至上海。在此期间,美华浸会书局印刷了大量书籍,并出版《真光》、《主日学》、《新东方》、《恩喻周刊》等定期刊物,对基督教在华南地区的传播、中西文化交流、华南地区印刷术的改进和出版人才的培养、社会的改良等方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暨南新书架
  • 郑平
    journal6. 2012, 34(1): 158-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近出版的词学专著《唐宋词艺术发展史》将词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探讨其艺术演变,对唐宋词艺术给予系统考察,对唐宋词艺术研究有着总结集成的意义。该书特色在于:回归艺术本位,放眼文化视域,阐发艺术规律。它表现出作者学科融通的治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