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5-01
  

  • 全选
    |
    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问题研究专题
  • 陈俊
    journal6. 2012, 34(5): 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成为新的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区域内各地地方立法不协调甚至冲突的情形逐渐显现。为更好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正视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探索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模式,明确立法协调的事项,搭建区域立法协调的工作机制,兼顾区域各方利益,扩大公众参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 朱最新
    journal6. 2012, 34(5):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三角一体化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法律与政策是政府推动珠三角一体化的两种最重要的正式制度安排。珠三角一体化国家意志的强化、政策的局限性、法律的优越性以及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珠三角一体化政策的法律化。应以渐进方式,在遵循合法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科学原则的基础上,由法定立法主体依法将区域合作沟通协调机制、区域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区域合作利益均衡机制和区域政府间纠纷解决机制等内容上升为法律,从而为珠三角一体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 曾鹏
    journal6. 2012, 34(5):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政府治理形态是基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行政区行政模式。行政区行政因其具有封闭性、内向性和僵化性的特征而无法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无法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是相悖的,也不利于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的实现。区域合作行政以其合作性、开放性、跨界性等特质担当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任。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政府行政越来越呈现出合作的特征,逐步从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向区域合作行政转变,并依赖于法治保障达到区域内各地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目的。
  • 国际法研究
  • 龚向前
    journal6. 2012, 34(5):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食品安全国际标准虽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但通过WTO协定获得了事实上的拘束力。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和适用这些国际标准,但发达国家相对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我国可进一步明确国际标准的"参照"地位,多渠道地积极参与其制定与研究,并应对可能通过国际标准构筑的绿色壁垒。
  • 刘筱萌
    journal6. 2012, 34(5):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策定向学说的产生秉承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思潮影响,在创立之初即以动态的法律观念和实际的理念震动了国际法学界。该学派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学派观点的新颖性,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但事实上,尽管政策定向试图糅合政治或其他社会科学进入法学研究从而构建一个新的法学特别是国际法学基础理论框架,但是这种全新的理论构建基础却并不稳固,从而使得政策定向的理论自创立之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以政策定向国际法理论的规则理念和价值理念两方面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政策定向的基础理论,对政策定向的国际法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
  • 经济与管理
  • 杨仕辉
    journal6. 2012, 34(5):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整理印度1995-2008年对外反倾销案件的基础上收集相关数据,发现印度反倾销针对的主要是化工、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等行业。从国别上看,中国、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成为印度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印度反倾销打击的主要是出口增长快、市场份额高、在印度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1998-2008年印度反倾销案件作为样本,从被诉国家以及涉案行业角度使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稳健性估计结果。结果表明,从国家角度考察,印度反倾销措施对中国、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等主要被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都存在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转移效应,反倾销措施的贸易破坏效应远大于关税的影响,说明反倾销税成为印度约束被诉国出口的主要工具。从被诉行业上看,在主要涉案行业反倾销措施均存在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并且和关税相比,反倾销措施更能减少被诉国的市场份额,即贸易转移效应更大。为此,各国应该联合起来,争取在非关税壁垒有关条约中达成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则,对国际反倾销活动能形成有力的约束;要重视对华反倾销,特别是在对华反倾销重点行业要建立出口预警系统,严格控制出口的市场份额,要避免掠...
  • 岳宇君
    journal6. 2012, 34(5):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世界监管不能忽视运营商、监管部门及用户的存在,实际上虚拟世界监管是以上三者博弈的必然结果。运营商负责虚拟世界的运营和用户的管理,加大对违规运营商的惩罚力度可以激励运营商选择合规运营;监管部门是用户遇到问题维权的后盾,降低监管成本、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创造维权条件和完善监管能力可以提高监管效果;运营商为提高虚拟世界声誉和延长其生命周期,选择加大在技术、人员配置方面的投入及对用户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
  • 陈东灵
    journal6. 2012, 34(5):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演化博弈论分析政府雇员之间、政府与雇员之间的博弈关系。首先,构建政府雇员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雇员群体策略选择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雇员是否选择"努力",与"不努力"的额外收益、"不努力"的违约金及无形损失、"努力"的奖金收入及无形收益、"不努力"被发现的概率等参数相关。其次,构建政府与雇员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群体和雇员群体策略选择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政府是否选择"监管",与"监管"成本、"不努力"雇员的违约金、政府未尽到"监管"职责且雇员"不努力"时受到的"惩罚"等参数相关;雇员是否选择"努力",与"努力"成本、"不努力"的额外收益、"努力"的奖金额与无形收益、"不努力"的违约金与无形损失、"不努力"被发现的概率等参数相关。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高林广
    journal6. 2012, 34(5):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心雕龙》在《铭箴》等十余篇中讨论和分析了《韩非子》及其文学特点,广泛涉及了《韩非子》的思想特点、辞采风格、言说方式、寓言运用等。刘勰以"弃孝废仁"评韩非"五蠹"说,以"华实过乎淫侈"论《韩非子》的文体和语言风格,对《韩非子》总体上评价不高。但同时,《文心雕龙》对《韩非子》辨正义理的言说方式,循名责实的判断标准,以及"著博喻之富"的表现手法等多所阐发和肯定,同时又大量引叙和容摄了《韩非子》中的义理范式、逻辑方法、文体文学实践及学术成就等。《文心雕龙》的《韩非子》批评,为后世的韩非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有益文学史料。
  • 高志忠
    journal6. 2012, 34(5): 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负责宫廷戏剧演出的两套班子,一套是教坊司,负责外廷演出,隶属礼部。一套是钟鼓司,负责内廷演出,隶属司礼监。二者虽内外有别而各司其职,但在业务上却又互有交通,其中在演出剧目上,即收藏于钟鼓司的内府本,其编创者到底是教坊司艺人独立所为,还是钟鼓司艺人也有参与,学界尚有分歧。事实上,通过内府本来源考述与界定、作者考论与推测,很大程度上内府本是以教坊司编创为主,而在内廷演出时,宦官艺人又有针对性的对教坊编演曲本进行了改编。此外,尚有宦官艺人根据特定情境临时新创曲目即兴编演,或针砭时弊以讽喻时政时人,或投帝王喜好借机谄媚邀宠。总之,藏于内府的曲本不只是"本朝教坊编演"的原有曲本,而是在此基础上,经内廷宦官艺人之手有所改编和新创。
  • 花宏艳
    journal6. 2012, 34(5):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轨迹,女性文学也不例外。此一时期,吕碧城特殊的生命际遇与创作经验成为了考察20世纪女性文学从闺阁书写到现代传播的典型个案。在五四女作家崛起的十年前,吕碧城已凭借新兴的传播工具,冲破闺阁书写的创作困境,建立现代传播意识。从1904年任职《大公报》时期开始,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凸显出现代传播背景下,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女性传播意识的现代建立以及文学生产方式的现代性三个重要特征。
  • 葛立斌
    journal6. 2012, 34(5): 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初文、景两帝重黄老而轻儒术,是在当时的政治统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实则文、景两帝同样非常关注儒学并实施了相应的崇儒举措。在汉初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文、景两帝对儒家经籍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构筑了汉初统治集团的文化知识体系,发展了儒家的政治统治思想;文、景两帝为儒学政治地位的确立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使得儒学在汉初的政治统治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为汉武帝时的迅速崛起、以及汉代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文学与翻译
  • 施佳胜
    journal6. 2012, 34(5): 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典籍外译研究应主要着眼于译者的翻译策略、文化立场、语言能力,而不应过多强调翻译的方向性和译者的语言隶属关系。中国译者的"逆向翻译"和汉学家的"直接翻译"都是中国典籍外译合理有效的翻译方式。
  • 陈晓莉
    journal6. 2012, 34(5):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翻译伦理视角下对《渔夫和他的灵魂》两译本明晰性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显示,巴金译本明晰化程度低,更多体现的是"再现的伦理";谢毓洁译本明晰化程度高,体现了"服务的伦理"和"规范的伦理"。
  • 岭南方言研究
  • 陈晓锦
    journal6. 2012, 34(5): 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11个闽南方言华人社区的方言进行了调查,揭示了唇齿清擦音声母的分布现状,并与国内闽南方言进行了比较,探讨闽南方言F声母的发展变化。
  • 钱奠香
    journal6. 2012, 34(5): 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粤语广州话、闽语厦门话和客家方言梅县话的语音古今对应规律出发,在汉语语音史的一般规律背景下,分析了三组与深摄有关的方言常用词的词源,从中可以看到深摄部分字在这三个方言中另外的一些分化现象。
  • 林朝虹
    journal6. 2012, 34(5): 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潮汕方言歌谣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一笔难得的人类文化遗产。以前此歌谣集和资料本存在着收集数量偏少,对象界定模糊,体式界定不清,用字不究、少有注释,版本不同、面目有异等问题。而明确歌谣结构形式,界定体式;采用合理方式选取歌谣,取舍有据;遵循用字原则,通过比较辨析,统一歌谣用字;运用方言学研究成果进行歌谣的注释以及按照歌谣主题,兼顾表达形式进行分类,这五方面是在对上千首歌谣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原则和方法。总之,从语言与文化、民俗结合的角度对歌谣进行收集整理,将还原失真了的材料,使歌谣文本更接近原生态、更具研究价值,更有利于传承。
  • 哲学研究
  • 何祎金
    journal6. 2012, 34(5): 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学是一门起源于欧洲的现代学科,旨在解释现代性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虽然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一直都是社会学阐释的重心,但是"非西方"仍为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非西方首先作为历史参照,成为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形象,被欧洲社会学家用以反衬西方的现代和进步。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非西方的发展和崛起对西方社会学构成了直接挑战,西方社会学需要应对非西方崛起的问题,即对他者的现代性做出社会学阐释。
  • 王志勇
    journal6. 2012, 34(5): 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莱布尼茨的偶然性理论是他与斯宾诺莎式的必然主义观点划清界限的关键,而概念的无限分析是他的偶然性理论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这种偶然性理论与他的主谓项逻辑学以及可能世界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 崔建英
    journal6. 2012, 34(5): 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nstitute of Logic and Cogni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国际政治研究
  • 张云
    journal6. 2012, 34(5): 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人基督徒是近代以来中西文明对话的产物,北美华人基督徒依托华人教会,保留了华人特色,具有较强的社团影响力和很大的包容性,借助现代传媒,也具备了发达的组织传播能力。北美华人基督徒是华人移民在海外进行"中国价值观"探索与实践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传承并更新了中国文化,凝聚了软性的中华力量,并通过基督信仰彰显了华人力量的全球性影响力,对中国软权力建构有重要意义。
  • 张生堰
    journal6. 2012, 34(5): 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立宪时期,征税问题引发了对国家主权巩固和个人财产权保护的双重关切。联邦党人和其他政治党派展开激烈的政治辩论,汉密尔顿构建国家征税制度的思想逐渐被各方接受,融入美国宪法之中。汉密尔顿关于构建国家征税权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加强国家征税权的基本理由、国家征税的合理途径以及联邦和地方分税制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 暨南新书架
  • 陈文敏
    journal6. 2012, 34(5): 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阐释方式植入媒介传播领域,文化与媒介的相互征用隐藏着文化研究的一种新质发生,也延拓了媒介批评的跨学科研究。但当今中国现有的媒介文化研究多为去语境化的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