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阐释与读者的误读: 以《红楼梦》译文为例

戴祝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Vol. 34 ›› Issue (8) : 123-127.

PDF(665 KB)
PDF(665 KB)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Vol. 34 ›› Issue (8) : 123-127.
文学与翻译

译者的阐释与读者的误读: 以《红楼梦》译文为例

  • 戴祝君
作者信息 +
文章历史 +

摘要

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红楼梦》译文中几个具体例证显示,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均起相应的主体作用。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

阐释学 / 错译 / 误读 / 主观性 / 译者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戴祝君. 译者的阐释与读者的误读: 以《红楼梦》译文为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4(8): 123-127

基金

人文江苏系列研究重点课题( 外语类)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输出——以《红楼梦》民俗文化英译研究为例》( 批准号: rwjsw10 -05)

PDF(665 KB)

2002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