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知识生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媒介化在场”

李 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37 ›› Issue (02) : 24-29.

PDF(415 KB)
PDF(415 KB)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37 ›› Issue (02) : 24-29.
媒介与传播

公共性、知识生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媒介化在场”

  • 李 欣  
作者信息 +
文章历史 +

摘要

在知识分子那里,主体性是通过“文字共和国”秩序中的思想传播和文化参与行为实现的,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性确认过程建立在普遍的公共性基础之上。当下,在政治与资本的“共谋”体系中,“电视知识分子”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与之相随的则是公共性的衰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的“在场”促使了信息传播的“再中心化”流动趋势,而且在公共议题构造和公共话语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角色,这使得知识分子“重返公共领域”成为一个可以期待的逼真命题。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复苏,同样蕴藏了一个更大的现代性批判背景,也就是在“共视社会”中重拾一个时代的“集体主体性”。

关键词

电视知识分子 / 公共领域 / 公共性 / 集体主体性 / 知识分子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李 欣. 公共性、知识生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媒介化在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7(02): 24-29
PDF(415 KB)

1417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