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27
  

  • 全选
    |
    【语言生态研究笔谈】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孔江平,王茂林,黄国文,麦涛,肖自辉,杨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国家语言安全,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让中国周边国家生态语言学及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愈加凸显。近十年来,生态语言学在重新认识语言本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方法、应用服务及全球语言—文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我们需要以更科学、更技术化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周边国家的语言生态。
  •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龙扬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2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少数族裔文化长期被马来西亚国家政策排斥,马华文学场域依靠华族力量自主维持,在追求文化主体性过程中面临诸多具体困境。《星洲日报》、《南洋商报》、《蕉风》作为建构9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空间的主要平台,其繁荣与衰落折射出马华文学运行的基本状况。以“两报一刊”为对象,考察编辑、作者、读者及其作品发表、接受、评价等外部因素,可以追寻马华文学观念演变及其文坛秩序重构的内在脉络。
  • 马泰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3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序列中,台湾文学从日据到光复以来所发生的文学创作语言的变换,造就了文学场域中特殊的“跨语经验”。“跨语经验”的复杂性,展示出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认同变迁的现实意义;具有这种“跨语经验”的台湾作家群体,不仅有先行研究中比较关注的“跨语作家”,还应当包括较之年长一辈、受日文影响更深刻的“语言转换作家”。“跨语经验”中作家代际差异的浮现,展现出不同世代作家身上所受“日语影响”负迁移作用的深浅,以及挣脱日文影响、彰显中文表现的困难程度差异。
  • 【经济·管理】
  • 汤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4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线社交网络上涌现的大量商品信息,带来的问题之一是供需匹配效率低下。因此,可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基础为视角,探讨兴趣社交网络上的供需信息传播。使用友邻信息相关度为传播依据的匹配路由算法,同时为了验证标签系统在相关度度量中的有效性,为友邻信息相关度设计了两套度量算法进行对照,研究选取豆瓣网某个子图的用户群数据和用户藏书、图书标签数据,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检验两套相关度度量算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供需匹配效率的差异和规律。
  • 鞠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5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辱虐管理对下属工作—家庭冲突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心理困扰在辱虐管理与下属工作—家庭冲突间起到中介作用;员工宽恕行为能够调节以心理困扰为中介的辱虐管理对下属工作—家庭冲突影响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避免采用辱虐管理手段;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丰富沟通渠道,为遭受辱虐管理的员工提供组织支持;加强员工心理能力建设,提供与宽恕行为干预相关的培训。
  • 陈科,傅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6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转移决策,年龄平方、自评健康程度、参与农业培训、家中有幼儿、党员干部户、少数民族户和家庭年初固定资产值等变量的影响负向显著;年龄、户主年龄、男性、户主为男性、受教育年限、参与非农培训、所在村转移率等变量的影响正向显著。对于劳动力转移收入,年龄平方的影响负向显著;男性、年龄、受教育程度、参与非农培训和党员干部户的影响正向显著。因此,对农村劳动力,不管其留守农村、外出就业还是返乡创业,均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从而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同时,要积极搭建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而不能仅仅依靠民间外出务工信息的交流和扩散。另外,要保障农村资源和要素的公平流动和分配,尽量避免类似于赢者通吃情形的发生,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 【法学】
  • 李世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夫妻一方婚前财产在婚后的收益归属问题是我国婚姻法上的重要议题。法国法在此方面具有比较法上的重要意义。在夫妻共同财产制下,夫妻个人财产的婚后所得收益可分为孳息、收入和增值;在婚姻期间夫妻个人财产的孳息及收入形成的结余部分属于共同财产;个人财产的自然增值属于个人财产,涉及一方的劳动或职业资质而产生的增值部分属于个人财产,但应对共同财产给予补偿。结合中国既有的立法与司法解释,论文提出中国确定婚前财产婚后所得归属问题的方案:原则上婚前财产婚后所得属于孳息或自然增值的,认定为个人财产,但在我国尚以共同财产制为法定财产制的情况下,一方面应采严格解释之方法,如孳息仅指自然孳息,另一方面如果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收益涉及另一方的贡献,应当归入共同财产之中或者依照贡献按比例分享。
  • 步洋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应当以庭审为中心,这不仅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是遵循司法运行之规律,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保障。然而,在我国当下的司法实践中,刑事庭审却常常被置于一种被“虚化”的境遇,法庭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导致刑事庭审虚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司法体制原因,又有微观的制度运行等原因。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诉讼结构上的侦查中心主义;庭审内容上的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司法运作上的行政化模式;庭前会议实体化以及庭下、庭外活动的常态化。
  • 【新闻传播学】
  • 李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9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舆情作为社会子场域,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更大的元场域的影响,政治元场域新变化是社会舆情监管的力度在加大,舆情管理向细分化和法制化两个方向演进,文化元场域则呈现出网络文化风尚的萌化和戏谑化吐槽的新特点,这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会学中人际吸引的增强情感理论;社会舆情表达主体更加多元,以草根为代表的新意见阶层崛起,社会话语空间发生转向,多微一端成为全新话语空间;微信等使得社会人际关系“茧房化”现象突出,未来,必须改变目前社群板结化的境况,增强社群、阶层和族群之间的社会流动和社会竞争,增强群体地位的合理性以及差异的稳定性。
  • 王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99-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媒体因其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社会结构中新的基本要素,也成为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重要创新因素。以数字化、互动性为根本特征的新媒体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了新路径,从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层面来看:一是运用新媒体可以建构社区公共领域以改善社区自治;二是可以通过反映社区民意与舆情、形成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来提高社区行政管理水平;三是通过增加社区社会资本以直接增益居民福祉。同时,基于新媒体的社区治理可能衍生出理性认知、沟通方式、人群差异等三个层面的新挑战。
  • 【清史研究】
  • 焦若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107-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国家疆域的形成是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标志。基于乾隆时期治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参考米华健《嘉峪关外》的叙事主轴,本文试图描述乾隆皇帝、中央与地方官员、改革派知识分子以及内地移民和商队等外在力量,与新疆本地民众、伯克、商人等本地力量的交互互动对清代新疆治理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走出困扰“新清史”的情绪甚至主义之辩,人口格局和经济势力的变化才是理解清代新疆治理观念、格局及其成因的关键,以皇帝个人色彩体现出来的治理架构,背后的真正动因是客观的结构性社会现实与社会网络境况。
  • 陆楠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114-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鹗与太谷学派发生交集的时间有三十余年,其间,学派经历了不同传人的阐释与实践,刘鹗与学派之间的关系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故这一问题应分阶段进行讨论,即李光炘时期、黄葆年时期,以及刘鹗殁后时期。以与刘鹗同时代人留下的文献资料为准,刘鹗与李光炘的关系仅限于三谒之晤,虽心念服膺,但并未深入,同代学派中人在著述中亦鲜少提及刘鹗;黄葆年时期他较为频密参与学派活动,但却与黄葆年和而不同,各执己见,并非学派的核心人物。他与太谷学派之间的关系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应分阶段进行讨论。
  • 李淑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123-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中国女性开始走出家门,逐步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以报刊为代表的媒体认知,源于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催生出以家门为界限的职业划分;与传统中国女性职业形象迥异的西方女性职业,则为媒体所津津乐道,成为媒体舆论构建中国女性职业蓝本的一项重要参照;社会舆论对于女性走出家门从事职业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大多以“权”、“利”作为准则,界定女性外出工作的职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