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7-11-20
  

  • 全选
    |
    海外中国学
  • [美]伊维德(WiltL.Idema) 著, 张煜 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与出版的发达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西方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方面,梅维恒与孙康宜、宇文所安编的文学史中,仅有很少一些章节涉及。欧洲的中文图书馆对于清代说唱文学的收藏也较晚。1949年后,西方学者很难研究到那些还活着的说唱文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苏州评弹、江永女书都得到了研究。作者本人也对孟姜女故事、江永女书故事集、闽南歌仔册作了不少的翻译。20世纪以来,西方的中国说唱文学研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中国当代文学
  • 黄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1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世纪以来,一批建立在自传记忆基础上且文学水平较高的“记忆写作”(或称“民间述史”)相继出现,其对现当代历史的讲述有别于传统自传写作和虚构性历史写作。近年网络普及所影响下的写作与出版方式改变,带来了创作群体的非专业化与非知识分子倾向,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民间性。本文以这一写作现象为中心,依次从记忆写作背景下的写作、乡村志与人物志、女性与乡村三个角度,对新世纪民间记忆写作特征进行界定、评价和预判。
  • 禹磊, 张业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2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建国初期战争文学的代表,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曾产生重大影响,也曾随着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不断升级陷入风暴的核心。批评者普遍指责作品用爱情冲击纪律,支援了个人温情主义,以至后来研究者也普遍将目光锁定在王应洪与金圣姬的爱情上。本文通过将性别(gender)作为非结构性因素引入,重新审视、解读作品,认为上述批评和解读属于焦点误认,而班长王顺、士兵王应洪之间的“同性社会性欲望”(male homosocial desire)关系及男性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才是小说的核心。作品体现的意图是要构建以男性为中心的牢不可破的共同体、塑造男性英雄人物形象。在这个目标面前,源自金圣姬的感情是工具性的,是对男性英雄的考验。《洼地》中呈现的性别、权力结构是作者精心构建且认可的,文本既是当时历史语境下社会主流观念的投射,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段社会象征意义的生产。
  •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台湾文学专题
  • 张重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3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个思想史事件,保钓运动的兴起、衰落和延伸不断产生精神上的能量,影响着海内外华人对自我生存、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的理解。关于钓运的书写,则是使得其精神价值延续不息的重要途径。其中,保钓文学的出现引人关注,可谓这场运动的意外收获,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钓运价值的诸多面向和内涵。张系国的《昨日之怒》以半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抒写钓运亲历者的感受和认知,对钓运之所以流产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平路的《玉米田之死》以现代主义式的思考,探究钓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困境,对其内心的梦想进行了追踪呈现;刘大任的《浮游群落》《远方有风雷》和郑鸿生的《青春之歌》在剖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对过去和现在进行了内在的连接,在文学和精神层面展现了钓运的失败在主体成长和历史认知上所蕴藏的意涵,并开启了关于第三世界左翼之路的持续思考。
  • 白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4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诗运动在备受争议中将汉语新诗带入了新的诗艺发展阶段,但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诗坛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现代诗人纷纷转向,“回归传统”“关注现实”成为受到关注的主流话语。值得注意的是,“回归传统”并不是简单地皈依传统,而是对传统的重新建构,是现代诗人前期“先锋”探索的另一种样态,背离与回归实际是先锋探索的一体两面,七十年代以后的台湾现代诗在反思意义上重塑了另类现代性。
  • 法学
  • 贾学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5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保留死刑的背景下,对终身监禁的理解不能背离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终身监禁既不是死刑的替代措施,也不是死缓的执行方式和所谓的中间刑罚,而是死缓的一种法律后果和无期徒刑的特殊执行方式。应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作为死缓终身监禁适用条件的“犯罪情节等情况”。死缓终身监禁的适用,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对溯及力的要求,而白恩培案的判决则偏离了这一基本立场。被判处死缓终身监禁后有重大立功的,如果重大立功发生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间,则应该在二年期满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不能适用终身监禁制度;如果重大立功发生在终身监禁执行期间,则不应该停止终身监禁的执行。
  • 孙道萃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6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网络直播乱象频生,政府监管与行业自治收效有限。《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安全法》《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的相继颁行意义显著。网络直播裹挟大量刑事风险,网络主播、直播平台、监管部门、用户均是危险制造者。应根据主播的直播内容与形式、直播平台的法定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网络监管部门的法定监管职责、用户的参与形式,确定各方的刑事责任范围与制裁边界。网络直播牵扯出网络平台犯罪问题,应树立积极预防、必要的刑罚处罚思维并启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依法确认网络平台的新型犯罪主体地位并增设专门的网络罪名,有序推动网络刑法体系的知识变革,以整体上解决网络犯罪的挑战。
  • 郑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当前一项重大政治改革,但目前试点的相关规定对监察委员会权力的性质尚无明确规定,使得具体制度设计遭遇困难。监察委员会的权力兼具行政性与专门调查性,根据此二元属性,可以在监察委员会内部规定行政调查处置部门和专门调查部门的分立,并确立相应的权力配置、运行和监督制度。明确监察委员权力的二元性质,也有助于设计出有效规范行政调查处置权和专门调查权的衔接机制,实现两种权力在程序和证据运用方面的有序对接。按照此种逻辑,监察委员会的留置权也应进行行政性与专门调查性之区分,分别适用不同的规则,以实现留置制度的法治化。
  • 王孟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十九大胜利闭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步入全面深化时期。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为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促使改革沿着体系化、法治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校的反腐败体制”的目标下,国家监察立法必须采用法律授权的逻辑,通过立法来准确定位监督、调查和处置权,同时还应寻求科学有效的法律方法来充分考量宪法法律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改造人民监督制度形成对国家监察权的监督。
  • 经济·管理
  • 杜金岷, 吕寒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8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股票流动性提高,抑制了企业的创新专利产出;但另一方面,较高的股票流动性刺激机构投资者的进出,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支撑,在此条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和信息质量,从而逆转了股票流动性的不利作用。特别的,长期持股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改善作用更为显著。有鉴于此,本文从强化信息披露、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重视机构投资者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何提高企业创新实力的政策建议。
  • 李海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9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消费信贷政策视作一套独立且完整的传导系统加以解构,分析消费信贷政策对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的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消费信贷强度的提升、借贷利差的放宽变动皆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消费信贷强度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两个月的政策时滞,经济增长对借贷利差的放宽变动则表现得更为敏感;第二,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消费信贷强度的增加、借贷利差的放宽变动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的传导效应主要为正向关系,且影响周期较长,主要影响在半年以内完成,持续影响则可达到三年以上。
  • 历史
  • 李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105-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古代而言,近代中国的“速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交通运输方面,轮船、火车不仅带给社会“快”的体验与观念冲击,而且扩大了“快”的经济与社会效应。中国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运来的。从“速度”的角度观察中国,无疑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 杨富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唐朝北方边患解除。针对这种情况,唐朝开始调整对回鹘的国策,先是积极策动黠戛斯彻底肃清回鹘残余势力,但及至843年,迁入河西、西域的回鹘势力溃不成军,不复对唐朝构成威胁,于是,唐之国策遂再做调整,由彻底肃清改为剿抚并用,冀以削弱回鹘但又令其存在,用以牵制黠戛斯;对中原地区回鹘之摩尼教则由抚而改为剿,力行剪除。
  • 柴鹤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1): 12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护儿童的生存、发展和参与等各项权利,已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儿童福利问题的理论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儿童社会福利实践的需求。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儿童的生存状态以及国家先后所进行的相关福利制度建设,探寻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将有助于解决目前社会转型带来的中国儿童发展问题。在“民本、仁爱”等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儿童福利主要是由国家主导来保障实施的。如历朝历代通过赈济和赐恤孤幼,收养孤幼,孤幼犯罪减免刑罚、孤幼财产检校保全等措施适度保障了部分困境儿童的成长。其次,庇护同宗的理念促成宗族在恤孤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因此,宗教救助也成为中国古代儿童福利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国家、宗族和宗教机构三者互构的儿童福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