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10-19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刘红玉,赖伯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安全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和人本技术观中国化的新成果,主要包括统筹数据发展与数据安全、构建多元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国际数据安全合作、打造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队伍等重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安全重要论述拓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外延,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和人本技术观在数智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理论生命力,为我国统筹数据发展与数据安全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和清晰的行动路径。这些论述超越了西方数据商业化应用优先的功利导向,突破了西方数据安全观霸权思维的狭隘与偏私,戳穿了“中国数据威胁论”的荒谬逻辑,为促进全球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地开发利用,推动国际社会形成以数据主权平等、自主发展与自主管理为核心的数据安全治理共识,提供了中国智慧。
  • 统一战线研究
  • 骆红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16-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势”化言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亦是当代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要求。“话语势能”是话语在社会结构中积蓄影响力并生成现实效应的潜在能力,它源于话语内容的思想力量、话语主体的组织能力与话语平台的传播能力在具体语境中的交互激发。本文从“势”的哲学范畴出发,探赜“话语势能”的内涵结构与生成逻辑,提出“内容—主体—平台”三位一体的建构框架,分析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塑造中的运行机制。聚焦内容抽象、权威分散、平台割裂等现实挑战,提出具象可感的表达体系、多元协同的主体关系、融合共享的平台格局等擢升策略,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一种兼具哲学深度与现实导向的实践方案。
  • 历史
  • 夏 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3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清廷的战败,使得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权力关系发生颠覆性反转,这种转向既缘于西方船坚炮利的裹挟与清政府羸弱不堪的国力,也得益于英国外交部积极组织的中国知识生产、译介与转化。透过英国驻华外交机构对华商业贸易信息、军事外交情报以及语言文化知识的生成、译介与应用,借以实现在华利益的攫取、维护与扩大的历史史实,揭示了英国政府武力入侵与威慑背后,对华语言文化信息知识层面的战略考量,以及借中国知识研习“外衣”,服膺母国“国利”的真实企图。中英双方在此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得失,为当代中国提出国别与区域研究,探索与建构更具针对性、系统化的世界知识图谱与智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他者之镜与现实启发。
  • 中国文学原理及其特质
  • 彭依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47-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舞剧《生死萧红》及其附属演出《经验萧红》,是萧红题材突破传统文字文本局限,首次出现在多媒体舞蹈剧场并实现开放性对话。该舞剧以独舞形式为核心,解构萧红与他者的关系感,剥离传统文学视角对萧红与他者互动研究的依赖,转而聚焦其内在的情绪经验,以再现人文关怀的情感策略。以此,从生命状态的表现与创造中,以“本体回归”实现萧红形象的纯粹化与凝集化,呈现独特的艺术质感。同时,糅合舞蹈的实践方式与剧场的审美叙事,建立起“色彩隐喻”与“空间转换”两大关键艺术手法:红白二色的视觉效应,分别象征生命的热烈与疾病的悲剧,辅之以红布、病床等道具,映射萧红的蓬勃创作、追寻自由、母体经验与病体早逝等多种境遇;舞台空间的虚实转换则构建了物理与心理的双重场域,既呈现萧红外在流徙的轨迹,又指涉其精神世界的孤绝与坚韧。在割舍了“独与群”的映衬之外,仍留存了“动与静”的交涉。该舞剧客观上形成了南与北的地域碰撞,呈现东北原乡与香港终焉之地的互文关系,揭示萧红作为战时知识分子,如何在从北至南的离散经验中寻找身份认同与重构文化记忆。以不拘泥于地域差异的辩证态度,从回溯与在地的交织中探索人类的普遍精神困境,实现东北作家的南方形塑与想象。
  • 环境专题
  • 吕忠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60-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理念指引,如何处理好人民健康与环境健康的关系是法典化立法方式所应当予以回应的关键问题。《环境保护法》第39条首次明确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该制度并未得到真正的建立与有效的实施。为此,有必要考察其他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法律制度,构建以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为“枢纽”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制度、以健康为核心的环境标准制度、环境健康风险监管制度。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为建立健全这一制度提供了契机,需要认清环境与健康保护取得实效但制度短板亟待补齐,从源头上分析产生环境与健康制度体系化障碍的原因,进而建构符合法典编纂目标的环境与健康制度体系。
  • 王社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86-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分领域、分要素立法模式,无法为排污许可制度的一证式综合许可改革提供体系性的规范依据,需要借助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契机,实现对既有排污许可规范的体系化。排污许可制度是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的核心,这一定位决定了法典的体例结构安排中,应当在污染防治编的通则之中通过专章或专节对排污许可制度予以集中规定,编排顺序上排污许可制度应当上接预防性制度、下联事后应对性制度。排污许可的制度规范包括内部规范和外部规范两个方面,内部规范重在统一排污许可设定条款、合理设定排污许可条件、准确界定排污许可义务的内涵、正确理解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措施的法律效力;外部规范重在对排污许可与环评、三同时、总量控制制度等制度的衔接规则予以规定。
  • 张钧涵,曾繁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10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议题的社会属性越发突出的背景下,文化价值观成为了探索通过叙事进行公众气候参与动员的关键。在中国这一重要且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可能存在哪些与公众气候参与具有关联的文化价值观?何种叙事策略有助于公众基于文化价值观进行气候与?这些关键问题仍缺乏关注。本文采用焦点小组、深度访谈与叙事工作坊进行材料收集,利用扎根理论展开分析以回应上述问题。研究发现:与西方既有研究强调应单一面向传统文化价值观或现代文化价值观进行气候叙事不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过往导向、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与人为善这四种偏向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未来导向、民族认同、拼搏奋进这三种偏向现代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形成合力,对我国的公众气候参与产生影响。与中国传统连接、强调未来的视角能兼顾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国家与地方等多维度的叙事策略,并且更好地激活上述文化价值观体系,并发挥气候参与的动员效果。研究揭示了气候议题与中国社会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维度均发生着复杂关联,也为基于中国文化价值观展开有效的气候叙事实践提供了策略层面的指引。
  • 公共管理与社会学
  • 唐代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125-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生存环境是族群独享的地域自然,它是造物主的本原性设计,被族群经历漫长自然竞争而成为世代传承的地域疆界和空间结构。民族生存环境在原本上是自生境的,因其无节制消耗突破其本原性限度而滑向死境运动,形成以环境悬崖为标志的后世界风险社会陷阱。突围此陷阱的唯一方式,是意识地回归民族生存环境,恢复其生境位态和自生境能力,这需要认知和行动的双重努力。一是展开回归民族生存环境的认知启蒙,确立民族之地域环境权不可剥夺的社会共识,建立维护其环境权的社会机制。二是探索“可持续生存优先”的存在方式,抑制新技术无限度开发,建立以“大社会”为导向的开源节流的生存式发展机制,重构以慢节奏和俭朴生活为基本导向的大众生活方式。
  • 魏程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145-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城市经历了高速城市化、住房商品化和社区治理制度转型,构建活力有序的住宅区集体生活秩序成为社会和谐善治、居民生活美好的基础工程。城市住宅小区具有共有住宅空间不可分割、共同事物不可分割和家庭生活不可分割的现实,居民们过着一种介于公共生活(公域)和私人生活(私域)之间的集体生活(共域)。这种集体生活方式以独立的个体和家庭为基础单元、以自愿参与和权责平衡为原则、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有必要从理论上打破市民自利行动的惯性认知,基于各地实践探索提炼活力有序集体生活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和构建路径。纵观不同类型的城市小区集体生活形态发现,小区有限但可持续的内生资源、社会资本、政府颁布的相关制度及投入的项目资源,成为小区集体生活的物质社会基础。理想的集体生活模式具有组织有力、规则明确、资源稳定、共同参与、监督有效、参与正反馈等关键要素,这为全国活力有序的小区集体生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经济管理
  • 段超颖,张文龙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9): 169-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论层面阐明了供应链与信用链及二者耦合在冲击传染效应中的机制作用,从实证层面构建了2002-2022年行业价格信息溢出指数,分析了供应链与信用链在冲击传染中的重要机制作用。研究发现,供给侧冲击通过生产网络与商业信用网络向下游行业传染,需求侧冲击则向上游行业传染。其中,生产网络主要发挥下游效应,而商业信用网络的双向传染效应显著。进一步地,金融危机期间,生产网络主要发挥下游效应,同时上游效应有所加强,商业信用网络的传染机制作用不显著。此外,生产网络和商业信用网络耦合会进一步放大行业间的风险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