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2-09-25
  

  • 全选
    |
    语言学研究
  • 燕海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1-11.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20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藏缅语中的前置辅音不仅丰富,而且多样,在汉藏语系中极具代表性。前置辅音在不同语支中的类型既有差异,更显共性。从前置辅音的数量看,藏、羌语支较为多见,彝、缅语支较为少见,而景颇语支介于中间。从聚合类型看,前置鼻音最为多见,前置擦音较为多见,前置塞音较为少见,而前置塞擦音未见。从组合类型看,基本辅音倾向于选择塞音、塞擦音、鼻音以及擦音等。
  • 龙从军, 安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12-23.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20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在字处理、词处理、句法语义处理以及资源库建设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基于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产品开发和应用研究方面也获得了较快发展。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的特点,该特点既体现在不同民族语言文字之间,也体现在同一民族语言文字内部不同的研究领域。从研究发展来看,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受资源数量限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出现重大突破性成果。但随着低资源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采用无监督、多任务、小样本或零样本学习技术等开展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将成为新的关注点。
  • 文学研究
  • 周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24-34.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11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瓷器在法国社会的流传具有物质文化与文学审美的双重意义。首先,中国瓷器不仅是法国王室贵族财富和身份的表征,还参与到法国本土洛可可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成为法国中国风的代表性器物。其次,法国中国风的瓷制建筑与瓷器装饰文化催生了法国文学中的“瓷塔”“瓷亭”等瓷器文学意象,为法国诗人搭建了一座理想的美学殿堂。最后,朱迪丝译介的中国古诗《瓷亭》,不仅实现了瓷与诗的汇通,而且突破了译文的原初语境,显示出瓷器在中法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彰显了鲜明的文化创见意义。
  • 司法裁判研究
  • 江钦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35-50.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20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司法实务中,对法定农业水权交易合同的效力认定,存有四种不同的裁判思路,均有可商榷之处。应将法定农业水权定性为用益物权,依据“前位序水权人有权受让后位序水权,而后位序水权人原则上不允许受让前位序水权”之规则,明确其交易的限制。非节余的法定农业水权不允许“逆向交易”,但允许“正向交易”,而节余的法定农业水权则允许“正、逆向交易”。非节余法定农业水权的“逆向交易”合同因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2款的规定认定合同无效;而“正向交易”合同如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的,则应认定为有效。节余法定农业水权的“逆向交易”合同如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未损害到社会公共利益的,则应认定为有效。
  • 张陈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51-66.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11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践中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产生的大额损害赔偿金多用于受侵害生态环境的修复,但规范层面关于赔偿金管理的制度迄今付之阙如。案例归纳显示,各地在摸索中形成了“赔偿金交付审理法院指定账户”、“赔偿金上缴至国库”、“赔偿金交付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理的专用账户”以及“赔偿金交付至第三方专项基金账户”四种路径。前三种路径由公权力机关直接管理使用,不失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有益经验,但对救济受损环境公益的实效性、赔偿金去向的合目的性、实现“吸收社会公众不满”等民事公益诉讼的规范目的,难以平衡兼顾。为实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价值预期和规范预期,应当立足于上述实践经验、吸收比较法营养,完善环境公益赔偿金管理的制度建构。本文提出应当在第四种路径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第三方专业机构实际运营,以检察机关监督为主、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监督的环境损害赔偿金管理模式,并发展配套机制,以保证正当性、合理性与实效性为前提力求从实践智慧积累逐步过渡到规范制度建设。
  • 数字经济法律问题研究
  • 徐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67-81.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11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数字顾问业务存在着较大的负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涉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即公共利益,需要监管机构予以监管,包括市场准入管理即牌照管理。传统的金融市场准入通常考虑资本、股东、人员、经营场所与业务设施、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等,甚至会考虑股东资格等,它们并不完全适合于数字顾问,需要根据数字顾问的特点作出相应的调适,具体包括经营场所的灵活化,增加对信息技术治理和数据治理的要求,以及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检测等等。欲实施数字顾问的市场准入,可以采取监管沙箱机制。
  • 金融研究
  • 薛秋童, 封思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82-105.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2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探究数字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依赖于地区所属特征。从路径机制来看,数字金融在“供给端”能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需求端”可通过提高居民消费和刺激消费升级倒逼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分析发现,合理有效的政府监管也是实现数字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同时也发现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可以缓解“鲍莫尔病”。
  • 张振, 付琼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106-120.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20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集聚区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给予有力支持,同时对区域经济系统应对外部冲击,修复供应链、产业链,提升经济韧性提供重要支撑。基于2003—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产业结构作为门限变量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在不同产业结构水平下,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和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关系特征。同时这种影响在区域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金融集聚度只有与产业结构水平相适应时,才能有助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应依据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建设不同层次的金融集聚区。
  •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王智睿, 陈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9): 121-132. https://doi.org/10.11778/j.jnxb.2022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观和历史观,尝试为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一个“环境—结构—行为者”的分析框架。在四十余年的制度变迁进程中,以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为关键节点,分别呈现出“从无到有”、“密集调适”的演进特征。环境、结构、行为者三重要素在不同阶段的组合叠加及其作用强弱,共同塑造了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渐进性变迁的结果。外部环境的开放性、制度结构的匹配度和行为者的观念认知,分别为变迁提供了先导条件、根本动力、基本方向,构成了其发生机理。更进一步来看,制度变迁的根源在于旧的制度安排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动,以至于影响到制度自身的合法性。其必要条件则是权力关系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关键行为者的观念认知可以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研究有助于为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具系统性的学术解释,同时对当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