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3-17

  • 全选
    |
    统一战线
  • 潘启亮,侯东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1-13.
    摘要 ( 6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侨批文化特质,阐释侨批文化赋能侨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基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侨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为路径。以侨批为纽带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海外华人同故土的跨界联结,这一过程塑造了侨批文化具有鲜明的基层特质、地域特质、情感特质和实践特质,这些特质作为侨乡内生的动力得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赋能侨乡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通过多维度挖掘侨批文化,推动侨批文化多方位融入侨乡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智慧和经验。
  • 文艺理论
  • 刘文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14-24.
    摘要 ( 2 )   可视化   收藏
    民国学界富于批评精神,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也表现明显。他们既工诃古人,更工诃今人。他们批评“喜谤前辈”的“今之少年”,批评以西方文艺之眼光与见解检讨国学,批评“衡文及乎异域”的时代现象,批评今之称赞《文心雕龙》的人为庸人,批评今人不能深知韩愈的真精神,批评反传统的“覆古派”。总之,他们既在整体上对现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进行批评,又对王国维、章太炎、范文澜、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陈延杰等具体的古典文论研究者和他们的著作进行批评。无论其批评是对是错,但与此前批评界大多温柔敦厚的态度相比,都批评得一针见血,坦率认真。
  • 法制史
  • 范忠信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25-45.
    摘要 ( 4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礼义之邦”暨“礼仪之邦”的传统中国,各级官府在司法中注重通过一定仪式性手续彰显国家的仁义和公平态度。在广义的司法活动中,那些长期“例行公事”地实施的、带有表演性甚至略有滑稽感的“行礼如仪”手续,常常并非查明案件事实、作出或执行判决所必需,仅仅是为了昭示“慎刑”“恤刑”“仁刑”“祥刑”“哀矜折狱”“顺天”“法天”“天人合一”等大义而已。这些手续,是传统中国司法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公堂以外司法活动中的“斋决”“覆奏”“时令司法”“辞决”“放赦”“祭城隍”“祭厉”等多种仪式性程序入手,对传统中国广义司法活动中的礼仪性程序进行一个简略梳理,试图阐释这些礼仪程序背后蕴含的传统公正、公平、公开、人道追求,阐释其背后体现的华夏民族司法正义观。
  • 哲学
  • 薛丹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46-59.
    摘要 ( 8 )   可视化   收藏
    任何人工智能,包括“深度探索”式人工智能危险性的根源不在其能否具有类人或超人的能力,而在其能否具有人类认知意识。当代人工智能意识研究大多默认讨论主观体验意义上的意识,并因此陷入困境。依循黑格尔在认知意义上讨论意识能够摆脱之,继而切实回答人工智能意识的限度、人类意识的本质以及人工智能意识能否成为人类意识等问题。在认知意义上,人工智能具有意识,其可能性主要由人工知觉能力与机器学习范式保障,但也为其带来知觉认识基础与数学认识过程的有限性,包括直接肯定性、形式普遍性与抽象同一性等。然而,人类认知意识的本质是思维,思维的特征是无限的思辨性,即特定的否定性与具体的统一性。显然,人工智能认知意识不擅此道,无可能成为人类认知意识,亦因此不若人工智能威胁论主张般危险。
  • 新闻与传播·国际传播
  • 胡正荣,李沐芸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60-76.
    摘要 ( 6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际传播领域中,中国的内容供给呈现出较强的传统文化偏向,而对当代政治、经济与社会现实的呈现则明显不足。这种供给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也难以满足国际受众对中国真实面貌的关注需求。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框架,结合马克思的生产有机统一体理论,构建了国际传播内容供给的四环节分析框架,包括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通过基于文本挖掘的量化分析与案例研究,揭示当前国际传播内容供给的当代性不足及其表现形式,进而提出从全链条优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协作、未来价值导向、区域化分配策略与“平和传播”理念是优化当代内容供给的关键。文章强调,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改革,不仅能提升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情感共鸣,也有助于塑造更加真实、多元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认同与话语权。
  • 法学·民法典实施
  • 谢鸿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77-96.
    摘要 ( 11 )   可视化   收藏
    第三人介入他人缔约致损且具有归责基础时,通常可配置侵权责任或缔约过失责任。《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第5条主旨为“合同订立中的第三人责任”,颇具中国特色。其目的是确定第三人欺诈和胁迫时的责任承担,其性质均为侵害人身自由的侵权责任。该条并未纳入因第三人过错促成合同成立的行为,尤其是第三人过失提供不当信息的行为。我国法有必要建构完整的第三人介入合同行为的责任规则,还应规定第三人因过失促成合同订立导致缔约一方受损时的责任承担。这主要见于第三人赋予缔约方特别的、高度的、可期待的信赖之情形,包括信赖第三人的品行、经济实力、专业和经验等。第三人因过失提供不实信息促成合同成立的,在符合严格的责任成立要件时,应承担相应责任。我国第三人缔约过失责任应做两方面的理论革新。一是着眼于受害人的意思形成自由而非其经济损失,第三人不当介入他人缔约的行为均剥夺或干扰了绝对权,理论上可用侵权责任统一缔约中的第三人责任。二是改变既有的基于责任的结果思维,而着眼于行为导向,第三人缔约过失行为同时发生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上的效力,应兼用侵权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
  • 朱晓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97-112.
    摘要 ( 6 )   可视化   收藏
    生育权既是《民法典》第990条第2款规定的自然人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而享有的民法上的人格权益,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生育权在实现上需要男女两性协作,因此呈现出冲突性的特点,法律需要关注自然人彼此之间因生育权的实现而存在的利益冲突,也需要关注自然人生育权实现上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对此,在《民法典》以尊重人格尊严作为人格权保护的首要价值的背景下,应以自然人生育权实现上的私人利益与其他利益尤其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保护立场,修正当前存在利益冲突时所采用的畸轻畸重做法,以此助益于低生育率时代自然人生育权实现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 冯陵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113-125.
    摘要 ( 7 )   可视化   收藏
    《民法典》第1064条可以解决夫妻一方侵权之债的性质认定问题。除日常家事代理权无法作为判断标准之外,《民法典》第1064条为夫妻一方侵权之债的性质认定提供了三项判断标准。第一项判断标准是作为共同法律行为的夫妻共同意思表示,判断关键在于夫妻双方与被侵权人之间是否就夫妻一方侵权之债转化为夫妻共同债务形成合意。第二项判断标准是作为并存的债务承担的夫妻共同意思表示,判断关键在于被侵权人能否证明夫妻之间就夫妻一方侵权之债转化为夫妻共同债务形成合意。第三项判断标准是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债务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应该采纳用途论定义,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范围因债务类型不同而存在不同。
  • 经济·管理
  • 祝树金,李 丹,汤 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126-145.
    摘要 ( 3 )   可视化   收藏
    行业发展,标准先行。新时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建设工作。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以及中国工业标准存量数据,探讨了标准建设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标准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并且该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成本、市场势力与国内中间品使用强度在标准建设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出口贸易方式的转换以及市场资源再配置效应是提高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如何依托我国标准化建设,构建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 刘会政,徐琪洋,袁莉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146-164.
    摘要 ( 5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外需冲击和统筹扩大内需的新形势,探究需求格局变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将本土需求和外需冲击纳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阐释本土需求和外需冲击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利用2000—2013年中国企业出口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本土需求增加和正向的外需冲击会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且正向外需冲击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本土需求变动和外需冲击通过创新效应和竞争效应两种途径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此外,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联动能够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需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区分企业规模发现,本土需求扩张和正向外需冲击可以促进大型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区分企业贸易方式发现,本土需求增加和正向外需冲击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因此,要加快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赋能实现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
  • 教育经济与管理
  • 解 垩,王 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165-181.
    摘要 ( 19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人类机会指数(Human Opportunity Index),以我国低收入片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区域性学前教育的机会不平等情况,讨论了区域内和区域间机会不平等的来源,并对教育质量的机会不平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性学前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较为严重,体现在低收入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仍然相对不足,不同环境背景儿童间的机会分布存在明显差距;对区域内机会不平等贡献最大的环境因素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其次是户籍因素和民族因素;低收入地区在总体和弱势群体机会覆盖率以及人口分布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三者共同导致了区域间的差距。此外,学前教育质量同样存在机会不平等,低收入地区学前教育尚未起到提高儿童人力资本的作用。
  • 杨聚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182-196.
    摘要 ( 8 )   可视化   收藏
    “双减”政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义务教育变革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对减轻学生负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回应型政府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双减”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深入探究“双减”政策的实施状况。研究认为:“双减”政策在革除教育功利短视行为、扭转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教育倒挂、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情绪、匡正“影子教育”过度市场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却出现了执行行为机械生硬、制造出新教育不公平、引发学校教育秩序混乱、协同减负功能丧失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双减”政策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从回应型政府建设的角度构建政策机制,导致政府政策对社会实践关切不够。为此,本研究提出:从塑理念、建机制、强供给、促参与来打造回应型政府,以促进“双减”政策不断切实回应社会公众需求,这对强化政府的主动性和责任性,提升政府“双减”政策效果,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