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15
  

  • 全选
    |
    经济·管理
  • 张耀辉, 尹一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二元平衡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探析组织内部能力(营销能力与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政治关联)战略平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内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创新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而营销能力与外部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互补关系;行业竞争程度在创新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性关系中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而制度环境对这一作用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制度环境在营销能力与外部能力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互补性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但行业竞争程度对这一作用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为我国的公司治理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 徐宁, 丁一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1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应的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内的经典议题。然而以往研究多是关注财政总量变动的逆周期调控作用,但鲜有文献比较不同税收政策调控效果的系统性差异。特别是在当前结构性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不同财政工具多维宏观调控效应的差异亟待阐明。有鉴于此,本文构建含有多种财政政策规则的DSGE模型系统地比较了政府支出、消费税、资本税和劳动税的多维宏观调控功能,结果发现:(1)在平抑产出波动方面,财政总量调控依旧是最有效的手段,表明财政政策的稳定器作用显著;(2)相比而言,消费税能够直接作用于物价水平,更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3)最后就维稳资产价格而言,资本税具有定向调节,局部着力等优势,因此更适合于维持金融稳定。由此可见,定向着力的结构性财政调整不失为新常态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 刘丽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3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绩效工作系统逐渐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热点,其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人与环境互动的匹配视角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究绩效工作系统如何以及何时影响组织公民行为。通过对国内962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实证结果表明: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人—岗匹配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心理授权负向调节了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人—岗匹配的关系,进而调节了高绩效工作系统通过人—岗匹配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作用。基于现有研究,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揭示了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丰富了现有理论,同时又能为管理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 历史
  • 叶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4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中叶,在澳门处于政治动荡、经济凋敝、人心惶惶之际,美国商人们却坚持以澳门为基地展开经贸活动,一方面配合了确保美国东亚利益的行动,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促进了澳门经济转型。同时,美国在澳门的经贸活动也促进了澳门与美国的文化交流。《美国驻澳门领事馆领事报告》系驻澳门领事发送给国务院的报告与信件,如领事馆收费情况报告、美国船只进出澳门港季度报告、特别事件报告及信件等,包括一些信件所附录的当地报纸的剪报等。这些信件内容,涉及美国在澳门的重大活动、中美关系、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大事件。
  • 陈文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5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澳葡当局宣布“自由港”政策以后,因应特殊的政治与社会生态,选择了承充制度的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但是它为澳门财政体系的转型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为实现“小政府”管理“大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是近代澳门得以持续发展的最合适的管治模式。
  • 文学
  • 王宇, 程顺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6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与现代性作为基本命题,一直纠合于近百年乡村书写的流变深处,并在20世纪80年代“寻根”思潮中得到了更为复杂矛盾的想象与呈现。韩少功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者和重要参与者,其由乡村书写走入的“寻根”困境集中体现了这一矛盾,即乡村与现代的两难。这一方面源于其对乡村文化的现代性想象本身即带有反现代性的自我悖反,以致走入了话语冲突的旋涡;另一方面也在于他通过文本实践,实际上走向了一个更为自然化的原初乡村世界。从阿多诺提出的“自然史”视野来看,这一原初乡村书写指向的正是一种超越性的乡村自然史。由文化寻根的困境走入乡村自然史的书写,韩少功不仅发掘出了新的乡村景观,也对乡村与现代这一乡村书写史上的核心命题做出了新的想象和探索。
  • 仲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8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选》五臣注的出现与风靡以开元儒学的重振以及“诗教”精神的阐复为背景,是下层士子以文章、著述阐弘政教观念下的产物。其批评思想、注释体例深受以《毛诗正义》为载体的经学话语体系的影响。与李善注《文选》的“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不同,以激扬风雅自居的五臣通过“饰物反讽”与“假时维情”两大注解方式,对作者、作品的“秘旨”钩深索隐。以科举作为重要影响和传播媒介,五臣注对晚唐五代诗格的“比物讽刺”、“内外意”等理论具有直接影响。
  •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专题
  • 徐国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9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婚姻法》第7条第2款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者不得结婚。该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中被取消,代之以患有重大疾病者可以结婚,但在婚前要把此等疾病告知对方,否则对方可在1年内请求撤销婚姻。这样的根本改变缺乏充分的理论论证。《婚姻法》第7条第2款具有的阻断遗传病传播的意图已经过时,但其保障公共卫生的意图、坚持结婚当事人的结婚意思表示能力的意图仍然有效,因此,未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应保留禁止一些有疾病的患者结婚的规定。为了落实这样的规定,应在全国恢复强制婚检制度。
  • 徐铁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10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养法律制度的宗旨在于为待被收养的未成年人寻得适格的收养人,因此,各国收养法律均以收养人的资格作为规范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编第五章收养以现行《收养法》为对象进行编纂,稳重有余、创新不足,且存在与该编其他制度以及《民法总则》欠缺协调的问题。本文拟以草案中的收养法主体制度为对象提出若干修订意见。立法者应当以收养人的最低年龄、最高年龄、婚姻状态、他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差、他与被收养人是否具有血亲关系或姻亲关系等因素为支点,建构起一个“厚此薄彼”的收养人筛选体系,以实现“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健康成长”的目标。
  • 齐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10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分则,其人格权编应明确增设“性自主权”,以克服我国现行立法对于性利益保护模糊、矛盾和不足的缺陷,而且不宜通过一般人格权概括地或通过其他人格权迂回地来进行保护。“性自主权”是指权利人为实现其性利益而在受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自我决定的权利。在性利益的保护上,中外各国都经历了从“贞操权”到“性自主权”的转变,实现了从歧视女性到坚持男女平等的转变,我国学者现也多在“性自主权”的意义上使用“贞操权”的术语。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强奸行为、欺诈型性侵行为、性骚扰行为、猥亵侮辱型性侵行为、强迫卖淫等类型的侵害性自主权的行为。在我国人格权立法中增设“性自主权”,有利于维护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也有利于我国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得到合法合理的解决。
  • 黄文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 122-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条是承担规范功能并能够被裁判所援引的恒定的结构单元,将拟调整的事项通过法条形式进行表达,须遵循科学的技术规则。在立法机关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文本中,仍有不少条文表达上的问题,表现为不同规范类型的表征性词语运用不当,存在赘述型法条和无害规定,法条之间的内容重复且条文群的体系化程度不足,条文的标示也缺乏科学性。为提高立法的质量,应正视这些问题,并运用法条表达技术予以克服。